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变革_民营经济论文

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变革_民营经济论文

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所有制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现阶段论文,经济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04)01-0010-0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根据确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是深化所有制改革。在所有制改革中既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又要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建设现代产权制度。

一、所有制结构的转型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有制结构应该服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过去我们所制定的某些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取得成功,主要是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生产力为标准研究发展阶段,每个社会都有其物质基础,手工劳动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只有机器大王业才能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必须达到或超越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而现实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达到其物质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建立起来以后,其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阶段完成其他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提出消灭私有制的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改革的起点几乎是不存在私人经济。虽然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但是创造竞争性市场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私有制经济。原因是只有在不同所有制之间才能有真正意义的竞争,否则最多只能是竞赛。”[1](P2)因此,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在较大范围内有效地利用私有制经济。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已经明确是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这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提出富民的任务。尽管富民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但在许多场合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一定同时带来富民,现实中往往出现为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生产力发展而同步提高的问题。“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就是要求在生产力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使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就富裕人民来说,不仅需要增加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的财产。

富裕人民的要求同样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要求。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看,在有的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很快,有的地区则相对较慢,究其原因就在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差距上。再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来说,先富起来的主要不是靠劳动收入,而是靠非劳动收入,这也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关。

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的认识,需要深化对现阶段基本经济关系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意味着非公有制已经成为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是制度内的,而不是制度外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你死我活的关系。

所有制结构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的科学内涵。过去,公有制为主体被界定在公有制企业数量上。经济改革的实践突破了这个界定,公有制经济不是指公有制企业,而是指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与此相应,公有制为主体不再体现在公有制企业数量上,而体现在公有资本的数量上。只要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国有经济占主导,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这种主体地位突出体现在公有资本的控制力上,特别是国有经济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作上述界定对经济改革的意义在于:如果说改革初期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路径是在公有制企业以外发展非公有企业的话,那么现在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路径是在不需要公有制的企业中公有资本的退出。首先,在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国有经济可以大踏步地退出,实现同进同退。在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民营经济要为主体。其次,即便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国有经济要实现控制,但不一定是全资的,只要控股就可以,可以让出一部分股权给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一些国家垄断行业也会通过股份制等形式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过去由国家独家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都可以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些部门中的国有制垄断将会被打破,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等将会进入这些行业。公有制是指企业的资产,而不是指企业。既然公有制经济不是指企业,公有企业拍卖和出售也是自然的。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看,任何商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国有企业拍卖和出售让出的是使用价值,而收回的是价值,收回的价值可以进行重新投资。国有企业拍卖和出售是国有资本物质承担者的改变,这意味着拍卖和出售国有资产只是国有资产的流动,国有与私有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看其资产的质量,国有经济为主导是看国有资产在控制力上是否能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转型

过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现在已经明确,公有制经济不是指公有制企业,而是指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与此相应,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形式,特别是包含了私人产权的各种类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例如,现实中存在的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体现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在同一企业内部共同发展。

公有制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现,其关键是含有私人产权的多元股权结构的产权结构是最有竞争力的。就是说,包含了私人资本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较单纯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更有活力。这里,一个含有私人产权,一个多元股权道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质。私人产权经济与私营经济不同,私人产权经济是指包含了多种私人产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什么包含了私人产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经济竞争力呢?这是因为:一是解决了产权问题,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明确了各种有关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了产权的流动性和增值性。二是有效避免了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引入私人产权之后,可以有效避免政企不分的状况。三是私人产权可以解决负亏问题。过去国有企业讲自负盈亏,实际上只能负赢不能负亏,有了私人产权进入就能真正解决负亏。产权经济学家还以公地的悲剧以及在产权交易中,同样数量的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在市场交易公有产权往往被低估等例子说明企业包含私人产权的重要性。

产权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私人产权,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把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研究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要抓普照之光的经济关系,在经济转型时期这个“普照之光”的经济关系是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思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途径是在企业中引入私人产权,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治理结构,通过新的产权制度安排来形成其竞争力。

目前有三大活力经济:私人经济、三资经济和上市公司。这三大活力经济的重要性都在于包含了私人产权经济。因此国有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与三大活力经济相接轨,具体途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吸收私人股权。其中包括公司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吸收私人股权,本企业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等形式。这些私人投资进入国有企业,不仅可以使之获得更多的扩大资本规模的渠道,也可以使之因包含私人产权而得以改制。第二,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相互融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相互融合的途径包括国有企业吸收私营企业股权,私营企业吸收国有企业股权。在相互参股的过程中,没有必要都追求国有控股。第三,国有企业与外资的合资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外商进入中国的新特点是,并购中国企业或购买企业的产权。对此,国有企业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接受并购。

上述国有企业吸收私人股权的各种途径,实际上是国有资本退出的几个方面。可以料想,今后的企业股权结构调整和整合,各类公有资本与各类非公有资本之间的相互参股,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兼并,企业内控股者的变化将是市场上的一种常态。虽然在这些过程中难以避免秩序的混乱,但从整体上说企业结构的整合有利于形成高效率的企业结构。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组织形式最为典型的是股份制。上述国有企业通过吸收各种非公有产权进行改制也要依赖股份制。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股份制将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一种产权组织形式。它可以包容多元投资,形成多元股权的结合。公有资本进入股份制企业,意味着公有制在其中实现,不论公有资本在其中是否控股。如果公有资本在其中没有控股,那就是实现收益权,即剩余索取权;如果控股,那就是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公有制在股份制企业中实现,并不要求都控股。是否需要控股,是相对控股还是绝对控股则要区别不同情况。在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部门就要控股,不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则不一定要控股。但是,在非国民经济命脉部门中,有些国有企业效益很好、资产质量好,它有能力吸收其他资本进入组成股份制,就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控股地位。

实行股份制只是解决企业的组织形式问题,决不意味着“一股就灵”。股份制企业要能成功关键还在于产权制度的完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规范的股份制必须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上。所谓产权,涉及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所有这些产权都要在股份制经济中得到尊重和保护。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现代产权制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表述。这就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这一提法是全新的,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一个突破,对现代产权制度的明确界定,是对现代产权制度的进一步细化的解释。过去将公司制称之为现代企业制度,其内涵有四句话,叫“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现在进一步明确现代产权制度的内涵,对股份制经济做出明确的产权组织规范,对现在的企业改制,无论是对公有制企业的改制,还是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建设都有意义。解决归属问题,就是要求产权明晰。明确权贵,就是要求无论是出资者还是法人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保护严格是指无论是对公用产权还是私人产权都应该严格保护,不得随意侵犯,投入企业的资本也不是静态的,可以在顺畅的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建立起这样的产权制度,既可以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支持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现在许多企业都已改为股份制,但是,建立起来的股份制是不是都是现代企业制度呢?就要用这种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来评价。

三、民营经济的提升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民营经济也将进入更为广阔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使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不限于个体和私营。我在这里使用民营经济概念,其基本特征是私人产权为主体的经济,或者说,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外资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的范围。对其外延,人们往往限于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这将低估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根据民营经济的内涵,民营经济的形式不仅指私营企业、个体户,同时也包含私人投资、私人股份。原有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为私人控股的企业和私人持股的企业都可列人民营经济的范围。正在推进的国有股减持,会使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不再是公有资本控股,这种上市公司明显属于民营经济。

我国目前发展私人经济已经不是数量问题,而是企业规模和质量问题。私人企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企业(集团)不多;二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私人企业不多;三是私人企业集中的产业领域等级低。因此扩大私人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所处的产业等级,是现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主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其基本思想是全面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具体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的领域,拆除私人企业进入领域的各种政策壁垒,准许非公有资本法律法规未进入的领域。二是同等待遇,其内容包括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平等地进入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无歧视地获得各类生产要素。

做大私人企业,绝不是说私人企业个个成为大型企业,而是说私人企业要达到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规模依赖于投入的资金。民营企业单靠内源融资,难以在较短时间形成规模经济,民营企业扩大规模的最大障碍是融资约束。研究浙江初期发展民营经济经验可以发现,私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地下钱庄”所提供的民间贷款。而在其他地区没有这种“钱庄”,银行又不愿或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势必使企业只能依靠内源融资,靠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这种融资结构成为其规模扩大的障碍。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其内容包括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平等地进入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无歧视地获得各类生产要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要素制约问题。

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同样需要制度创新。目前私营企业有三大弊端:一是达不到规模经济;二是单一所有制企业建立不了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家族制管理。企业制度决定了其本身不具有延续性。因此不能把私营企业作为改革的方向,而是要以包含了私人产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经济转型的方向。对民营企业来说同样需要以股份制作为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这种产权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同样可以成为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对许多私营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吸收其他产权主体的股权进入而建立多元股权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是公司制的企业,它是包含了多个私人产权的经济,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其发展都是殊途而同归,将来都要向公司制这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迈进。“条条改革通公司制”,所有企业都走公司制道路,这一制度形式应该是世界大同的。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还涉及职业经理人问题,私营企业主要是通过家族制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现在就要解决有谁来经营的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解决了国家干预问题,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解决了由企业家去发展经济的问题。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是要由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去经营企业。

进入21世纪后,私营企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主要不是靠自身的积累扩大规模,而是借助资本运作和企业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如果说前一阶段私人企业扩大规模主要靠自身资本的积累的话,那么现在则主要靠资本运作和企业资产重组。民营企业民间资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使相当部分国有企业由死变活,资产质量得到优化,另一方面私人企业的规模可以得到迅速扩大。而且这也是私人企业做大做强的捷径。国有企业本来有技术、设备和人力的优势,没有体制的优势,具有体制优势的私人企业控股国有企业,便使企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结合。民营经济成分进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这也是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国企改革的有益之举。

私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基本形式有: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国有产权或国有资产,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整体出让;整体出让有困难的,可以分块出让。鼓励私人资本、外商资本和法人资本通过整体购买、部分购买、先租后买或租一块买一块等多种形式,受让国有企业产权或国有资产。二是对于国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要积极向外商和其他法人资本转让国有股权,降低国有股权比重。通过资产置换、股权置换等方式,调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恢复和提高其再融资能力。三是对于资产质量好、主业突出、有持续赢利能力的国有重点企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向外商资本、国内自然人资本、法人资本招商,采取产权转让、增资入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发展民营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取得报酬问题。本来这属于分配问题,但是要素参与分配的基础是要素的私人所有权。非劳动要素如资本、技术和信息相当部分存在于要素所有者即私人手中。过去我们对要素的所有权关注不够,只关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现在要关注生产要素的所有权。马克思之所以强调劳动,是因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私人的,其他生产要素都是公有的。在现阶段,教育培训费用大部分是个人自己提供的,这样要素的私有或部分私有就被提了出来。因此收入分配就要按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对资本来说,经济增长不仅要依靠社会投资,而且要依靠私人投资,这也就决定了在制度上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承认和包含要素的私人所有权,二是在分配上要依据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

要素分配涉及贡献的评价。按照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不同生产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的资源经济阶段,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自然资源;在简单协作与工场手工业阶段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劳动要素;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资本,关键是要看机器设备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阶段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管理和知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中,上述几大阶段同时并存,在不同的经济形式中,不同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中,先进的生产要素是资本、技术和管理三大要素。因此,在分配中这些先进生产要素的贡献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收入分配不仅有公平效应,而且有激励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过去我们强调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也有激励功能,但只是对劳动要素配置效率的激励,在现阶段我们不仅要激励劳动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要激励资本、技术、信息和知识等先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对先进生产要素的激励有三种:一是对资本要素的激励。要承认按资本要素进行分配,私人办企业的收益、股票收益和利息收益都是按资分配的形式和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的是资本要素,财富的多少不应是衡量个人阶级属性的标准。二是对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激励。知识和技术要素是创新的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激励知识和技术创新;三是对企业家要素的激励。企业家自身是一种生产要素,他代表了一种精神:创新和冒风险。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关键的问题是要让经营者成为企业家,要由企业家经营企业。要使企业家经营企业就必须解决创新问题,而解决创新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解决创新的收益和创新的风险问题,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竞争不过私营企业主的关键不是素质和能力问题,而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缺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私营企业主冒风险的收益和成本都由自己承担,而由于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人力资本不能参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冒风险的成败与自己无关。要使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成为企业家就必须解决制度安排,关键是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发挥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中的激励作用。同时国有企业的反腐败也要靠收入分配,如国有企业出现的“58岁现象”就是分配制度的问题。为此在收入分配上要解决经营者股权,要使经营者成为企业家就必须解决股权,这一制度有两大职能:解决风险和解决经营者腐败。三是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队生产理论认为,在团队生产的状态下会产生偷懒行为,而要解决偷懒行为,防止监督者腐败,应通过经营者股权,使经营者享有剩余索取权,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要素报酬的实现形式主要是研究解决要素报酬如何实现和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问题。在要素分配问题上,要处理好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说明新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是劳动价值理论也表明新价值是分配的对象,在C+V+m中,分配的是V+m,而不是总产品的价值。要素贡献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要素贡献并不是指要素在新价值中的贡献,而是指要素在总价值中的贡献,即按要素在C+V+m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在现实中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劳动要素的分配。劳动要素的分配是在V+m中对V进行分配,劳动能否参与m的分配,关键是看劳动者是否持有了企业的股份,是否拥有了自己的财产。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稳定发展,主要是解决了劳动者的财产问题。(2)技术、资本和企业家要素的分配。技术和管理要素的所有者是劳动者,又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劳动者技术、管理要素要参加V的分配。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又要参加m的分配。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m分配的关键是要强调要素的股权化。 (3)要素股权比例的确定。要素股权化之后要解决股权的分割比例问题,要素股权比例确定的前提是要素的市场化,在市场中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各种要素的价格,把要素的股权化与市场化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市场化衡量的是要素的稀缺性,要素股权化则要考虑要素的投入和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论适应现阶段基本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变革_民营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