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华[1]2002年在《从《西游记》和其续书看晚明文人价值观变化》文中研究指明几百年过去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的魅力依然不减,由于这是一部累积型的作品,研究者很少关注它的创作主体。《后西游记》、《西游补》虽然是《西游记》诸多续书中较有影响的两部,但是,他们很难在艺术上与《西游记》相提并论,对它们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从《西游记》和它的这两部续书本身出发,就创作主体表现出的价值观做一个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着差异,从时代上来看,差异正是晚明文人价值观念对于传统的怀疑和背离。这种把《西游记》和其续书结合起来的研究将引导我们重新挖掘续书价值,同时,也是从文学角度对于封建知识分子心态的一次反观,并启发我们对当代重新演绎古典文学作品的现象进行思考。 全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扣住《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特殊性,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两方面来看其中体现出的价值观。第一节着重分析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取经众人的个人经历,虽然相似但不相同,最终都是以成就了取经事业而提升了生命意义。他们的个体价值和取经集团、天下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了以道德价值为取向,以群体价值为重心的传统价值观。第二节在对文人传统价值观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进入《西游记》的情节,可以看到西行路上的种种磨难又都是在突出取经人的“功德”,实现着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取经情节无疑是对通过立功立德实现道德目标的途径的认同,充分地表现出传统价值观的特征。 第二部分则分别对《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的结构、内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并结合《西游记》进行比较。发现续书虽然沿袭了神魔小说的题材,但是它们却和现实贴得更近,在利用西游故事传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后西游记》抨击虚伪道德,否定救世的可能性,价值观的最终走向是消极的。《西游补》出现的时间正是明亡之际,作品将功名利禄、富贵荣华、英雄美人等具有价值判断的意味的东西统统放入了虚幻世界,全书笼罩着浓重的虚幻感。两部续书都肯定个体在群体之外具有存在价值;为其寻找新的价值衡量标准,表现出晚明文人特有的困惑、失望和茫然,却正是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理性思考的开始。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于晚明文人价值观上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原因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提供给晚明文人的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生存环境,从心理角度看,他们无法在这样的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位置,金钱、物欲直接撞击着他们的传统观念。原因二:现实中的科举制度并 不能成为晚明文人实现理想的阶梯,反而加速了文人群体的分化,对科举的失望 和热衷都是对传统价值标准的背离。原因叁:心学提供给晚明文人新的思维视界, 思想的活跃促使他们的个体意识一步步走向成熟。 论文力求从作品本身出发,以文人群体为重心,在作品的差异中把握同一时 代文人的共性特征,在求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希望能在拓展神魔小说、《西游记》 以及《西游记》续书的研究视野上面做一个尝试。
黎文华[2]2018年在《《后西游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西游记》全书共四十回,是《西游记》叁大续书之一,内容续在《西游记》取经完成之后。小说讲述如来在唐僧取得真经之后,重找唐半偈、孙履真、猪一戒、沙致和共赴西天求取真解的故事。学术界对本书研究相对较少,涉及内容也比较单一。本文拟一方面从社会背景出发窥探作者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以文本细读方法,深入全面探讨《后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并最终和《西游记》进行比较,以期能够全面掌握该书独特而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关于《后西游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文献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成书论。主要是探寻《后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方面主要从小说内容、用语特色及相关资料来推导作者的情况。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着重介绍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以分析该作品受到的影响。第叁章是思想论。把《后西游记》的思想结构划分为叁个层次。表层结构是作者普遍存在的救世思想;基层结构是作者对明末清初社会世相的批判,主要是讽儒和刺佛。深层结构是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通过自我修行达到自度以度世的目的。第四章是艺术论。首先是分析本书作为神魔小说与寓言小说的双重审美特性。其次是从小说形象塑造符号化以及小说语言哲理化出发,分析小说偏向寓言说教以致哲理意蕴过重所造成的审美缺失。第五章是续书论。首先是《后》在主题上对原着写心主题的继承与崇信南禅心性修炼的反拨。其次是《后》在情节上对原着相关内容的续写以及相似情节中暗含的反拨。最后是《后》在结构上对原着线性结构的模仿拟作以及事件设置上的微小改造。
田小兵[3]2006年在《《西游记》续书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明清之际《西游记》的续书,本文将从两个向度对其作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这是由其两重性决定。横向上,《西游记》续书作为独立的叙事文学作品,是包含着思想、人物、叙事技巧等综合因素的一个文本。因此,本文在横向分为五章:首先是《西游记》续书产生论,按照文学四要素——作家、读者、世界、作品来介绍分析《西游记》续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作者的主观创作因素,读者的接受因素以及原着的影响因素。其次,《西游记》及其续书都是神魔小说,讲述着虚构的离奇故事,但虚拟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必须有真实的世界作为其基础。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将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借故事表达,因此在虚拟的故事里实际上渗透了历史和时代的东西,既鲜明而又含蓄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第二章思想论将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西游记》续书的多重思想。再次,《西游记》续书作为小说,是叙事型的作品,第叁部分就按照叙事学的方法从叙事的重心、叙事的结构、叙事的视角对续书文体进行全面的观照。再其次,通过人物形象描写的分析,得出《西游记》续书的人物塑造方式相对于原着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最后,对续书语言使用和艺术技巧使用的分析对它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作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至于纵向上,《西游记》续书对于原着的一种承接,体现了中国长篇白话小说创作中世代累积型——文人的仿作——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样一种嬗变的轨迹,这种特征将在横向的各章中部分得到描述和说明,并在最后的结语中进行阐述。笔者试图通过这样纵横交错的论述,力求对《西游记》续书作一个全面和深入的展示。
赵乐屏[4]2018年在《《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孙悟空作为一个虚构的神话英雄,其原型主要有“本土说”、“外来说”以及“混同说”叁种观点。从《大唐叁藏取经诗话》中初次出现谨慎敬神、知识渊博的猴行者,到《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野性十足、狂妄自大的齐天大圣,到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凡心炽盛、善恶兼具的孙行者,再到《西游记平话》中叛逆顽劣、机智灵活的孙吾空。孙悟空形象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丰富,最终形成了《西游记》中智勇双全,真挚赤诚、扶危救困,神通广大、善于变通的神话英雄孙悟空。在思想内涵上则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从叛逆走向皈依叁个方面。在形象塑造艺术方面,吴承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以及个性化特征描写将孙悟空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至于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中的孙悟空形象,以及《后西游记》中的孙履真形象,则在保持原作孙悟空一些形象特征的同时,又做出改变,总体上呈现收敛的趋势,缺乏了原作中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从《西游记》和其续书看晚明文人价值观变化[D]. 刘丽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2]. 《后西游记》研究[D]. 黎文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18
[3]. 《西游记》续书研究[D]. 田小兵. 暨南大学. 2006
[4].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D]. 赵乐屏. 渤海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