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法研究

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法研究

殷晓东[1]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国有股减持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而国有股减持模式的选择更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大方向之一,选择切合实际的减持模式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已进行过半,试点公司主要尝试利用送股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同一个概念,其完成的方式只能是渐渐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股减持是贯彻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通过减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增大公司股份的市场化份额,构造一个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平衡体;此外,国有股减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而通过国有股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市盈率并扩大市场容量,以抑制过度投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本文立足于从理论角度探讨国有股减持,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介绍,随后对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的具体行业作出实证分析,最后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减持方式,在找出最佳的减持办法之后,再来研究减持价格的确定。总体来说,文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有股减持的历史脉胳进行梳理,从早先的国有股减持开始谈起,一直到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回顾相关理论文献,进而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种种国有股减持方案作一个评价介绍,最后得出后文所阐述的两个基本结论:国有股配售是大规模减持国有股的主要方式以及在国有股配售中引入认股权证的必要性和几点设想。第二部分研究国有股减持行业分布及减持比例问题。文中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必须遵循国有资本分布规律、依照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减持比例的观点,并在搜集大量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基本数据的基础上作出一个初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依据。第叁部分着重对国有股配售定价政策进行研究。笔者分析比较了几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得出在国有股配售减持中,将每股净资产视为国有股内在价值,并结合市场定价方式是一种相对较为可行的定价方式的结论。

庄新田, 苏艳丽, 何佳[2]2008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国有股减持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着特殊的主体构成,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股权的流动性分裂引发了众多的市场问题,解决国有股的流通是发展证券市场面临的关键.从国有股减持具有的期权特征角度,利用 Black-Scholes 模型分析了国有股减持的临界条件.从国有股减持价格的非对称信息角度,设计了政府(委托人)和市场投资者(代理人)各自的价值函数及激励策略,根据极大值原理建立了联合目标下的最优减持价格方程.在案例分析中,分别以每股净资产和股票内在价值为减持边界条件,给出股票市场价格与减持价格及转移价值的关系.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国有股减持定价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条件下,国有股减持不能采用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定价方法,应结合市场的流动性溢价特性,提出对投资者的激励策略,在市场各主体利益均衡框架下确定减持价格.

刘玉玉[3]2011年在《国有股减持的定价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国有股的存在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国有股转流通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完善的客观需要,是经济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也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的话题。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两次颁布与暂停可以看出国有股减持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减持后的定价。定价是国有股转流通的必然性及转流通后所带来的有利之处的关键所在,定价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国有股减持的成功与否。全文采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方法对国有股减持的定价问题进行研究。第二章对国有股存在的背景及减持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具体的数据及图形给出国有股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发展的影响。第叁章紧接着介绍了国有股减持的必然性,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了减持的可行性;开创性的运用了冯·诺依曼效用函数分析了国有股转流通的必然性。第四章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国有股减持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说明减持的发行并不能直接进入A股市场,而是应该先在A股市场外进行交易,且把这个市场外的交易称之为C股市场,使C股市场可以正常发展一定的时间之后与A股市场并轨,合二为一。第五章则主要利用数学模型解决了减持的定价问题,首先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做了简单的介绍,其次通过二叉树及叁叉树等定价方法的举例说明原有定价方法的繁琐及求解过程的复杂,给出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求解减持定价问题这一特殊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个相应的例子,它表明这一模型求解的价格更为精确。最后一章则对全文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总结。

李秋蕾[4]2001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6月,国务院《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和实施,无疑于在中国证券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各方的强烈反应,股指走势也受到很大影响。对减持方案的讨论成为证券业一个热点的问题,各执一词、观点各异、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减持方案的背景入手,对现有减持方案作一系统分析并提出一套综合性的国有股减持方案。 我国证券市场上不可流动的国有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重超过叁分之一,这种中国特有的股权结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市场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其已成为严重制约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股必须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予以减少。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曾经尝试过以云天化为代表的成功回购方案和中国嘉陵、黔轮胎以失败告终的配售方案,从对这些方案的分析中能够吸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2001年6月实施的强制性存量发行减持方案,是迄今首次大规模也是引起社会最大反响的国有股减持。本文通过对这一减持方案的市场影响、社会反映、方案特点的系统分析,指出这一方案具有诸多优点,是可行的,但也尚有不足之处。籍此入手,提出了一套分行业、分步骤、多方法的系统性国有股减持方案设想。该方案以现有减持方案为驹,对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包括了定价、实施、相互配合等;并将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四大类别,根据国家战略调整思路,制订出各类的最终减持目标,又分为叁个步骤实施。在此捌上,专门针对最敏感的资金问题,从需求、供给和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完成对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的系统分析和设想。

吴战篪[5]2003年在《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优化的制度安排与定价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结构是财务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国内外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股权结构通过其治理效应来影响公司的绩效。分析股权结构的治理效应通过股东的特性和股权集中度,即股权结构的“质”与“量”两方面来展开。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国有股主体不明确,股权高度集中于国有股。这种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了其治理效应的发挥。因而有必要从“质”与“量”两方面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本文第一章提出通过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股减持的制度安排,从上述两方面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 第二章则从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现状入手,从理论与现实上探讨了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意义。 本文第叁章论述了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怎样从“质”上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顺应了这一要求。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的专职机构,成为国有股的所有者代表,它通过签订契约将国有股授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中介经营机构,使后者真正成为国有股的“人格化”主体,从“质”上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同时,国资委作为专司国有股减持监督管理的机构,有利于国有股减持规范、有序、顺利的进行。因此,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基础。 国有股减持有助于降低国有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从“量”上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目前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只是在试验之中,已实施的几种方案因不被市场接受先后失败。有鉴于此,本文第四章改进设计了两种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一种是内部型国有股减持,一种是外部型国有股减持。 定价问题是国有股减持的难点,本文第五章运用财务估价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种国有股减持的定价方案,并以上市公司华北高速为模拟对象实施了该方案。这一价格既考虑了流通股的市价,又考虑了国有股权的内在价值,兼顾了国家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相对于市场流行的几种模式,有其突出优点,可以作为国有股减持的定价依据之一。

肖革非[6]200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的定价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实施国有股减持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国有股减持的核心是国有股定价,设计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普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的国有股定价方式或定价模型,己成为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中之重。 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外国有股减持成败得失之后,设计了叁个定价模型:合理市盈率定价模型、流通性定价模型、折股贴现定价模型。 (1)合理市盈率定价模型: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利用合理市盈率作为评价市场能否接受国有股减持的指标。首先,用合理市盈率乘以每股收益得到全流通条件下股票的价值,然后根据股权结构倒推出国有股减持的合理价格。 (2)流通性定价模型:该模型首先承认流通权是有价值的,国有股要赎回流通权就必须支付代价,即要使得流通性溢价得到有效抵冲,国有股才能流通。于是模型将国有股合理价格的求解问题转换成全流通条件下股票价值的求解问题。 (3)折股贴现模型:该模型其实是折股模型与贴现现金流模型的组合,首先我们要将国有股按投资成本进行缩股,使之与流通股同股,进而实现全流通,然后用自由现金流模型计算全流通条件下股票的内在价值,最后再来推算国有股的价值。 最后,笔者用这叁个模型对泸州老窑进行了国有股减持定价模拟,结果表明,笔者所设计的叁个模型是可行的。

赵爽[7]2009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文主要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国有股减持。本文首先对制度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简要介绍了制度以及创新的内涵、类型和功能,着重研究了制度创新的内涵、动力和过程。论文分析了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国有股问题的产生,并用数据、图表来详细解析我国国有股减持的现状。同时论文还介绍了国外国有股减持的概况,从中提取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方式方法。采用辨证的方法着重分析了我国现有的国有股减持的方法,指出这些减持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提出我国国有股减持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方案相结合的减持方法。文中还引入了博弈论的方法,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参与主体进行了分析,指出各个参与主体均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采取对自己最优的策略,这就需要对博弈的均衡进行研究。结合以上的研究,发现我国国有股减持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的现象,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研究。最后,论文在信息披露的监管、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国有股减持的承接主体、“大小非”减持的制度规则以及减持定价的原则方面对我国国有股减持提出了政策建议。

林鹏[8]2002年在《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文中提出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股减持是贯彻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通过减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增大公司股份的市场化份额,构造一个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平衡体。此外,国有股减持从长远看有利证券市场规范发展。通过国有股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过高的市盈率并扩大市场容量,以抑制过度投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本文立足于从理论角度探讨国有股减持,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的理论分析,然后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减持路径,在找出最佳的减持路径后,研究减持对象和减持定价的确定。 第一章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理论分析 本章按照经济学原理阐述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为后面几章的论述打下理论基础。在简要介绍上市公司国有股及现状后,归纳出国有股减持的内涵和要素。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目的,虽然理论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大的分歧,为此我们不惜笔墨指出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不应成为国有股减持的唯一目的。关于国有股减持与非流通股流通的关系,本文提出现阶段应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然后再逐步推行其它非流通股流通。 第二章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具体路径的选择 本章总结出现阶段较具代表性的四种减持路径:国有股回购、中介体模式、存量发行、国有股配售。对这四种路径,我们均一一指出其优劣,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国有股配售是大规模减持国有股主要路径的结论。于是全文转入对国有股配售的创新分析。为凸显国有股配售在保障老股东权益方面的优势,在国有股配售中有必要引入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认股权证,那么如何在配售中引入认股权证?对此本章提出了几点设想。此外,在国有股配售中如何确定减持对象和配售价格的问题则在第叁、四章中详细论述。 第叁章合理确定国有股减持对象、比例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并非全部的国有资本都要退出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对象是指一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本章回答如何确定这部分国有股的问题。在进行国有资本产业分布的理论分析和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国有资本进退原则。循此原则并结合每一家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我们统计得出每一产业需减持国有股的数量和比例。 第四章 国有股配售定价政策研究 国有股定价是国有股配售能否成功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章从理论角度提出国有股配售定价的叁原则:1、公平原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股减持参与者(包括国有股出售主体和国有股受让主体)按照等价交换准则进行交易。2、效率原则即国有股定价方法应具有简便、可操作性强的特点。3、走出高价配售国有股的认识误区。为合理计算出国有股配售后的股票交易价格,我们认为一个可行的路径在于:首先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有股配售后预期的股票供求关系进行市场询价,以发现国有股的市场价格。在确定国有股的内在价值时,我们比较分析了叁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即市盈率分析法、贴现现金流估价法、账面价值基础法,从而得出将每股净资产视为国有股内在价值是相对较可行的结论。最后,我们提出以净资产基础上的市场定价法来确定配售价格,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廖丹[9]2002年在《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经过十余年探索磨砺,我国资本市场已逐渐成熟、日趋完善,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巨大。但同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由于发展时间、制度、历史等因素,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操纵利润等现象。其中,以公司治理不健全、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最为严重,危害极大,已引起高层注意。由此,深入探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意义重大。本文着重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问题,以期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思路。对于公司治理问题,我国专家、学者研究较多,着作丰富,但大多从约束激励机制入手,探讨公司治理效率问题,而较少重点分析论述公司治理中最为关键的股权结构问题,并且未能充分认识到:解决股权结构问题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认为: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股权结构问题;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各利益主体的权力分配;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的基础。由此,本文在详尽探析了股权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根源上解决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效率的低下,繁荣资本市场。此外,本文还重点探讨了股权结构优化途径问题,这一问题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成效,意义重大。因篇幅限制,<WP=3>本文对理论界已研究较多的资本运营等一般优化措施不再深入探讨,而将重点置于特殊优化措施国有股减持和股票期权之上,以求把握热点、难点,解决好股权结构优化最为关键的问题,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 公司治理概述本章主要探讨公司治理产生背景和涵义。首先阐述公司产生过程中的“两权分离”为公司治理出现提供了萌芽,而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免费搭车”和“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出现提出了迫切要求。随后,公司委托代理理论的成熟为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源泉,使得公司治理问题有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其后,本章分别阐述了公司治理的狭义和广义涵义 ,并指出广义公司治理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其主体除了股东外,还包括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等。因此,从广义公司治理角度分析问题,可兼顾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即广义公司治理。第二章 股权结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对股权结构理论、股权结构与治理效率理论、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理论进行综述,为后文具体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股权结构的涵义和分类,并指出股权结构有风险变动型、低效稳定型、效益综合型叁种典型的设计安排;其后,本章详尽论述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理论研究成果,指出: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在公司治理中起着决定作用;剖析了股权结构为高度集中、高度分散和相对集中时,分别对公司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影响,从而系统论述了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最后,对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叁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分析本章主要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基本状况、特点和存在问题。首先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五大特点:非流通股在总股<WP=4>本中所占比重大、国家股股权在总股本中占绝对优势、股权集中度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低。其后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股权结构所存在的弊端:第一,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国有股持股主体未能真正行使控股股东的权能,缺乏对经理人内部约束,使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严重失效;同时,对经理人的外部约束机制:经理市场和资本市场,在“一股独大”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内外部约束机制的失效使得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严重,背离股东目标,损害股东权益。第二,股权集中度高则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和内部人控制度高现象严重,使中小股东搭便车和国有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现象成为普遍,致使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陷严重。第叁,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则造成公司股东往往短期持有公司股票,漠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不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第四,经理人持股比例低使得掌握着公司剩余控制权的经理人并未掌握着公司剩余索取权,造成了两权不匹配。特别,在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监督乏力状况下,激励机制的落后使得我国公司治理效率更为低下。由此,本章提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的途径:必须实行国有股减持,推行股权激励,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第四章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专题一:国有股减持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探索本章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中的国有股减持问题。首先,阐述了国有股减持的涵义、产生背景和内容;其后提出实施国有股减持的重大意义,并指出了国有股减持在理论上应该首先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减持对象问题,主要涉及行业选择和国家股与国有法人股的选择;二是国有股减持定价问题,主要?

马昊[10]2002年在《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通过国有股减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的历史使命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尽管我们已经对我国国有股减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基于这样一种背景,本文对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进行了探索。 我国的国有股减持不仅是为了配合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需要,筹集一定的资金充实社保基金,而更重要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比重过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内在的一种要求。它既不同于国有股流通、国有股退出、国有股变现,又与它们有相似和联系之处。我们必须对它们加以区分和认识。通过对西方国家国有股减持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对我国国有股减持的借鉴意义:首先明确减持目标,然后通过立法加以保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通过对现有的十一种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各有优点,但同时又有许多局限和不足。在总结现有经验后,本着国有股减持应分行业分部门按叁类区别对待;按类别按顺序分叁步进行的基本思路,遵循公平、稳定、效率原则,提出对于新上市公司应在股票发行之初,就做到同股同权同价,一次性解决国有股比例过大且不流通的弊端;对已上市公司则按需要在3~8年内逐步完成国有股减持工作。为了实现国有股减持与流通同步进行,笔者设计了通过发行认股权证进行配售;股份回购与增发流通股相结合;用简化的折股系数进行折股上市等叁种创新形式的已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和减持中国有股定价的一种新方法。不论用什么方法减持都只是手段问题,减持后所得资金的使用才是关键。通过在中央、地方与企业之间协调分配减持所得资金,既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又可以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最后,通过两个实例的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D]. 殷晓东. 厦门大学. 2006

[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国有股减持定价研究[J]. 庄新田, 苏艳丽, 何佳. 管理科学学报. 2008

[3]. 国有股减持的定价问题[D]. 刘玉玉. 暨南大学. 2011

[4].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方案分析[D]. 李秋蕾. 厦门大学. 2001

[5]. 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优化的制度安排与定价机制研究[D]. 吴战篪. 湖南大学. 2003

[6].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中的定价模型研究[D]. 肖革非. 中南大学. 2002

[7]. 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制度创新研究[D]. 赵爽. 吉林大学. 2009

[8].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D]. 林鹏. 厦门大学. 2002

[9].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问题[D]. 廖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10]. 我国国有股减持方法问题与对策研究[D]. 马昊. 中南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