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旅游市场规划的战略构想_青藏线论文

青藏地区旅游客源市场规划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源论文,青藏论文,战略论文,地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沿青藏线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青海省国内市场格局呈现显著变化,西部等近地缘市场客源增幅加快。

与2004年相比,2005年青海省国内游客客源地构成与排名有了很大的变化(见表1),传统的主力客源市场:广东、北京、上海的排名大大下降,而西部地区甘肃、陕西、四川等近地缘市场客源的上升幅度竟然达到了10%以上。这一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尽管青藏铁路的修建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甘肃、陕西、四川三地的民工潮,使得西部三省在国内游客总量所占的比重显著增加,但对比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强劲走势,则不能不承认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彰显成效。

西部地区的各省、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快,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出游人数增加,直接促进了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客源的增长。同时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江苏、河南、山东等经济发达的客源市场也呈现出了5%左右的上升幅度。这与近年来青海省旅游局旅游在这几个地区的着力加强促销宣传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必须看到,尽管青海省的国内游客占总客源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但平均花费水平却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旅游客源市场的质量提升刻不容缓。

2.西藏自治区国内客源市场格局稳定,国内游客增长比例急剧提升。

由表2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国内旅游增长速度很快,国内游客的比例急剧提升。“十五”期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1年的68.6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80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从55.9万人次增加到16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5%。西藏自治区国内游客占国内出游接待比率也在随着接待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增长,从2000年的0.57%上升到2005年1.4%。

表1 2004年、2005年青海省国内游客客源地构成与排名

2004年2005年

排序 地区 所占比重(%) 排序 地区 所占比重(%)

1 广东 141 甘肃16.4

2 北京 132 陕西14.1

3 上海 8 3 四川12.5

4 甘肃 6 4 江苏7.1

5 宁夏 5 5 北京6.1

6 新疆 3 6 河南5.3

7 陕西 2.9

7 山东4.6

8 浙江 2.7

8 广东3.6

9 江苏 2.6

9 浙江3.2

10福建 1.9

10宁夏2.6

11其它 40.9 11其它24.5

资料来源:青海省旅游局

表2 来藏国内游客占国内出游总额年度比率抽样统计

区域 国内西藏

年度 出游总额(亿人次) 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 占国内出游接待比率(%。)

2000 7.4445 42.60.57

2001 7.8366 55.90.71

2002 8.7722 58.27

0.66

2003 8.7 87.75

1

2004 11 112.73 1

2005 12 168 1.4

2006年1-6月 2.8 54.8万 0.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西藏旅游局(2001—2006)

根据西藏旅游局数据统计,2000年国内游客占全区游客总量的76.1%,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56.8%,2005年国内游客占全区游客总量的94.7%,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区旅游总收入的84.8%,国内客源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如图1所示,从2000—2002年连续三年西藏自治区国内游客客源地构成情况可以看出,西藏接待的国内游客大多来自华北、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具有地缘优势的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中和东北的增幅也有一定的上升。2000—2002年,国内各地区每年赴藏旅游人数呈递增趋势,其中华北、华东、西南、华南旅游人数较其它地区更有明显的优势。2002年旅行社接待的国内游客中,华北地区占24.3%,华东地区占23.0%,西南地区占25.2%,东北地区占2.2%,华中地区占5.0%,华南地区占15.1%,西北地区占5.2%,其中西南、华北、华东、华南等四个地区共占87.6%。2002年按省市客源地排名依次是:北京(20.2%)、四川(16.3%)、广东(9.1%)、上海(8.1%)、福建(4.2%)、重庆(3.9%)、云南(3.9%)、江苏(3.8%)。

青藏铁路开通后,上述客源地构成格局基本不会改变,但作为火车始发站的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兰州、西宁等城市、铁路沿线重要城市,如石家庄、南京、无锡、郑州、兰州、长沙、武汉、宝鸡、格尔木、那曲及其百公里辐射区的各城市的客源将会明显增加,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游客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赴藏旅游便捷性的加大,也应呈现出与青海省国内客源市场发展相同的上升趋势。

3.省内客源市场规模不断提升,有效地调剂了旅游市场的季节性。

“十五”期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目前青海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迈进。

图1 2000—2002年西藏自治区国内游客客源地构成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题研究二西藏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研究

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中央和15个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西藏全区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自治区生产总值的8%,成为西藏六大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中产出最大、增长最快、最稳定、关联性最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人均收入的增加。2004年全区人均GDP已经达到了937美元,2006年有望突破1000美元的大关,具备了出游的经济基础。目前,“青海人游青海”,“西藏人游西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内部旅游市场的启动,对于活跃淡季市场,丰富人民生活,扩张旅游产业规模,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沿青藏线地区入境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1.青海省入境客源市场格局总体变化不大,接待总量呈现逆市下降趋势。

在青海省的入境客源市场中,美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一直是其主要客源国。2004年,2005年以来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瑞士、意大利的客源有显著增长的趋势。

图2 1985—2005美国等九个国家的客源走势

资料来源:青海省旅游局网站

由图2所示,在排名处于前十位的客源国中,日本客源的波动程度比较大,1997年达到3054人次,1998年接近3500人,但1999年反而降至2550人次;2000年以3800人次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但2004年又下跌至1399人次以下,尽管2005年上升到1665人次,然而仅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美国游客早在1985年即曾达到946人次,而1999年却停留在923人次的水平上,15年没有增长,其间反而多次跌降至600人次以下。仅仅是2004年以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2005年又从2264人次下跌至1747人次,跌幅达到22.8%。特别应当指出,新加坡自2000年以来客源增长较快,曾一度跃升为第二位,比1999年增长3.55倍,这种突发式的急剧增长创下入境客源增长的新纪录,2005年的排名处于第7位。韩国客源自2000年以来始终处于稳步上升的势头,2004年、2005年均处于第5位。比较而言,德国、英国客源走势相对稳定,尤其是法国,自1998年以来,始终处于攀升的状态(见表3)。

表3 2004、2005年青海省接待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与排序(按国籍)

20052004

国籍 入境人次数 比重(%) 同比增长(%) 排序 国籍 入境人次数 比重(%) 同比增长(%)

美国 174711.6 -22.81美国 2264

18 169

日本 166511.0 19.0 2日本 1399

11 -16

法国 154810.3 19.1 3法国 1300

11 61

德国 980 6.5

23.7 4德国 7926 128

韩国 866 5.7

27.7 5韩国 6785 -1

英国 847 5.6

41.6 6英国 5984 23

新加坡 774 5.1

137 7加拿大

4143 9

马来西亚535 3.6

111 8

澳大利亚 4103 78

瑞士 464 3.1

90.2 9 印度尼西亚 3683 150

印度尼西亚 428 2.8

16.3 10

意大利

3663 93

其他 522234.7 38.8 11

其他 3761

33 150

合计 15076

100 - -

资料来源:青海省旅游局网站

但遗憾的是,青海省接待的入境旅游者的总数量与西藏相比,还是处于低位。仅相当于西藏接待量的七分之一。在2006年1—8月份,竟然出现了入境游客的44.23%的负增长(见表4),是国内所有省市中唯一一个入境游客人数呈现负增长的省份,而且还是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发生的大幅度下降。这一状况不得不引起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的关注。为何青藏铁路开通后,反而造成了青海省接待入境游客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这是一个短期效应,还是长期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表4 2006年1—8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接待入境人数(人次)

总人数 同比增长% 外国人 香港 澳门 台湾

西藏9108825.97 82295

2895 1748 4150

青海14325-44.2394511626 748

250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网

一种解释是青藏铁路列车上的入境旅游者从心理上更愿意尝试到达最新鲜、最遥远、最不易获得体验的旅游目的地——西藏,并且西藏给游客带来的神秘感也最为强烈,所以选择了直接到达拉萨的旅程,而且在一些入境旅游者的心目中,西藏的知名度要远远超过青海,西藏和青海的一些高原特色旅游产品比较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换。另一种解释是青藏铁路修通后,大量游客蜂拥而至,使得火车票一票难求,一部分游客担心无法如期完成旅游行程,因而选择了乘坐航班或者火车直接从拉萨返回出发地的出游交通方式。

2.西藏自治区入境客源市场格局稳定,局部市场出现程度不同的起伏。

西藏入境旅游始于1980年,一直以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是其最重要的传统客源国。而2004年基本位居前10位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有澳大利亚、加拿大、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近年来,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丹麦等国家的旅游者增幅较快。与2002年相比,西藏2004年的客源市场格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除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以外,其他排名在前10位左右的国家和地区的客源总量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欧洲客源市场为主体,亚洲与美洲为两翼的市场总体格局依然如旧。外国人的比例高达93%。

3.澳台市场发展缓慢,与全国入境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入境游客市场结构中,外国人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一向处于主导地位。1988年青海省外国游客数占入境游客总量的58%,2005年外国游客占入境游客总量的70%。由于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促销策略,2000年以来港澳台游客数量曾一度提升至55.3%,特别是台湾同胞增长量最大,占海外客源市场总量的36.0%,香港同胞也达到入境接待人数的17.2%,然而2005年港澳台客源人数占入境游客总量又下跌至30%。西藏自治区港澳台人数不足入境游客总量的7%,与全国入境市场港澳台游客的高比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客源市场规划战略构想

本文以历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充分地借鉴和利用了《青藏铁路旅游总体规划(2006—2025)》、《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2—2020)》、《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拉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3—2020)》的市场调查数据和分析的成果,结合课题组三次考察调研所获取的资料,按照发展特色旅游业、建立可持续的、竞争性的规划格局、注重虚拟空间营销等规避和克服空间格局不经济的有效战略途径要求,确定了青藏地区市场规划的基本思路。

1.建立入境市场为先锋,国内市场为主导,本地市场为辅助的市场开发格局。

为充分体现国内市场为主导的开发思路,在重点开发国内传统市场外,还必须关注以下二个重要细分市场:

(1)常驻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籍人士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常驻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外籍人士的数量日益增多。据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2006年6月,常住北京的外国人的总数量在6.4万人。

上海、广州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城市的常驻外籍人士的基数也比较可观。2004年在上海市居留半年以上的外籍人士高达36万人,其中工作、留学的外籍人士共有8万余人,常驻外国人4.9万人,办理境外就业证的人员有3.8万人。据广东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目前在广州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外国人约有1.7万人,每年在广州临时住宿登记的外国人约50万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多。而苏州的外国人就业人数达到1.84万人,在南京常驻的外国人超过0.8万人。

各地政府也在出台多种政策,方便外国人办理居住许可手续。如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于2005年2月2日正式推出外国人居留许可措施:规定在华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只要提供相关证明,就可以申请获得1至5年的外国人居留许可,同时进一步放宽了其配偶和家人的居留时间。苏州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允许外国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享受相应待遇。

常驻北京的外国人,尤其是商务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其收入水平高,旅游需求旺盛,旅游消费意识成熟,市场潜力大,市场价值丰厚,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细分市场。尽管这部分消费者只占每年各个城市入境旅游外国人总量的3—5%左右,但他们对入境旅游者起到的引导作用、产生的口碑效应却不容忽视。

根据“常驻北京的外国人旅游消费行为的调研”结果显示(见图3):有59%的被访者人均旅游花费在2500元以下,其中低于600元的占总样本量的25%,花费水平并不很高。这与样本选择中留学生的比例占样本总量的三分之一有一定的关系。

图3 常驻北京的外国人平均每次旅游花费构成

资料来源:常驻北京的外国人旅游消费行为的调研报告。

但是必须看到在被访者中也不乏存在上万元花费的群体,主要集中于商务人士,一次人均花费在4500元以上的比例达到26%,其中一次人均旅游花费在10000—30000元之间的被访者也有11%的比例,30000元以上达4%。因此高端旅游消费需求是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的。此外,景点本身的吸引力(42%)、环境好(40%)及可以获得美好体验(29%)是被访者选择出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

在503份有效问卷中,有2.6%的被访者在选择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明确选择了青藏或者是拉萨。而且这个调查是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前完成的,这个数字说明了常驻外籍人士赴青藏旅游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青藏铁路通车前后强大的媒体宣传攻势下,随着常驻外籍人士对于青藏线认知程度的不断加大,这个数字也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2)已经去过西藏,并具有重游意愿的人士

在《青藏铁路旅游总体规划》、《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拉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做的调研中,有八成的旅游者(拉萨的比例是81%,西藏的比例是79%)希望能够重游西藏或者拉萨。

在规划组所做的针对北京市高校教师、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国企与外企公司中高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大学生等的深度访谈式调研中,从109份已经去过青海或者西藏的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76%的被访问者明确希望再次赴青藏旅游,而15%的被访问者是有旅游意愿,只是担心身体不能承受高原反应,这其中以年龄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被访者为主。

在明确表示希望重游青藏的旅游者中,63%希望采取与前一次不同的交通组合方式(如从北京出发采取乘火车、回程选择乘飞机返回的方式,或者选用乘飞机到达西宁或者拉萨,采用自驾车方式)去重游西藏,还有9%选择小包价方式的自助游游客选择从成都、重庆乘飞机入藏的方式,以降低交通成本;但还是有31%的旅游者选择航空旅行的方式重游青海或者西藏,这其中以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外企公司高层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由于63%的重游旅游者希望能够感受不同季节、不同特质的旅游产品,因此,对于拓展沿青藏线地区淡季旅游市场和新开发景区市场,提高沿青藏线地区各地市旅游收入的增量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水平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实现客源增长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的市场开发战略。

旅游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旅游接待人数的基础上的。然而考虑到青藏线地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组认为对于青藏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从追求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数量增长的基础上重视游客质量的提升。这一点青海省的任务更为艰巨。

尽管2004年青海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了544.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2亿元,但游客的人均花费只有397元,相当于全国游客人均花费的60%。2005年青海国内旅游接待人数633万人,国内旅游收入25.73亿元,游客的人均花费420多元人民币。从表5可以看出,青海省2004年旅游接待人数比西藏多出377万人次,然而旅游总收入仅仅比西藏多5亿元人民币。

因此,无论是青海省还是西藏自治区,必须走出单纯追求接待人数的思维惯性,一方面在开发高中端旅游客源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还应在旅游要素提升上练内功。通过全面升级旅游产品和服务,增加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消费内容,改变目前仅仅是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天数的数量性增长的状况,实现人均花费的质量性增长的目标,使旅游业成为沿青藏线地区质量效益型的经济产业。

3.实行“黄金周”市场与“黄金周”边缘市场,淡旺季市场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市场开发战略。

从表6可知,2004年四大黄金周国内来藏游客比重较大,占全年国内来藏游客总量的41.62%,如果将四大节庆日按30天计算,则平均每天约为1.56万人次,它超越了1998年全年的海外游客数。

表5 青海、西藏2004年旅游业主要指标比较

省区 旅游总人数(万人次) 其中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亿元) 旅游创汇(万美元)

青海省 509.23 2.89 20.25912

西藏自治区122.31 9.58 15.323660

资料来源:2004年青海省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同时,“五一”和“十一”共接待约42万国内游客,与2000年全国国内游客人次接近。并且两节庆日按15天计算,则平均每天约2.8万人次,相当于1992年全年国内游客的26倍,相当于25年间平均每天国内外游客数的35倍。可见,2004年四大黄金周,尤其是“五一”和“十一”是国内游客进藏的焦点时节。

表6 2004年“四大黄金周”内地游客进藏人次情况统计

年份2004总计

黄金周 春节

藏历年 五一 十一 大于30天

人次(万)2.75

2.0321.09 20.83 46.92

占黄金周比率(%)5.88

4.7644.96 44.4

100

占国内112.7万人次比率(%) 2.45

1.8918.71 18.48 41.62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业统计报告以及推算值

由表7所示,2004年以来,西藏“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占国内总接待人次比率在逐年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达到20%左右。这说明“黄金周”市场集聚游客的效应在慢慢减弱。

表7 2004——2006年“五一”、 “十一”黄金周西藏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

年份2003

2004

2005 2006

十一五一

十一

五一 十一 五一 十一

接待旅游者(万) 19.321.09 20.83 23.33 22.26 24.9 26.6

旅游总收入(万) 62683005

6945

9365 7346 6838 8689

国内总接待人次 112.7 168 预计246万

占国内总接待人次比率(%)37.2 26.5

20.9

资料来源:西藏旅游业统计报告以及推算值

从2004年、2005年的“五一”、“十一”的数字对比中可以看出,这两年“五一”接待国内游客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十一”,但2006年由于青藏铁路的开通,“十一”的接待数字明显高于“五一”1.7万人次,同时旅游收入也大大高于“五一”的水平。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传统意义上青海和西藏的旅游淡季,而近年来西藏和青海遵循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市场开发理念,通过举办各种节事活动和积极的促销活动,如利用藏历新年,与国外主要客源国的旅行商和国内航空公司联合开发西藏的冰雪旅游项目等冬季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藏家乐等旅游产品来吸引本地客源等方式,有效地启动了旅游淡季市场,给当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4.实施区域旅游联动营销。

(1)市场机制联动。随着青藏线的通车,受利益驱动,民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和国有资本纷纷流向沿青藏线地区,如拉萨的星级宾馆和社会旅馆的数字在不断攀升,旅游商品制造、销售的企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一些新兴旅游景区也获得了相应的资金与市场。

各种市场要素在给当地带来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商务客流。当地政府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妥善引导并利用这一市场力量,实现青藏线地区内的旅游联动营销。

(2)区域合作机制联动。在青藏铁路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西藏将动工修建拉萨至日喀则、拉萨至林芝的铁路,从林芝至昆明的滇藏铁路;青海将修建格尔木至甘肃敦煌的铁路,“十二五”期间将修建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铁路,加上已建成的兰州—西宁—格尔木铁路,就能够实现兰新线与青藏线顺利接轨。这样就可以用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络,串联起西北与西南的旅游景区,联通了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香格里拉等经典线路,形成陕甘宁—新疆—西藏的旅游流“金三角”,运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在沿青藏线地区,可以利用林芝的气候温暖、植被丰富、海拔低于3000米、富含氧气、距离拉萨的路程不过大半天等自然优势,在11月至第二年3月的旅游淡季,主打林芝—拉萨这一旅游线路,拓展西藏的旅游旺季时间,激活西藏的冬春季节旅游市场,与拉萨形成区域旅游联动。

(3)对口互助机制联动。西藏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重要客源群体,即中央各直属机关、国务院各大部委以及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15个对口援藏省市的公务员、文教科技人员等。这15个对口省市的援藏人员,直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图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河北、湖南、辽宁三个省市在2001年的资料中未涉及外,其余12个省市在作为援藏城市的同时,也是赴西藏旅游国内游客数量较多的省市。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今后可以使用更有效的营销手段,实现西藏、青海在对口互助机制上更广泛的联动。

(4)中央政策扶持型联动。“十五”期间,我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省市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建设资金投入和实行优惠政策的力度,继续加强对口支援。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川滇藏三省区共同进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开发、投资与建设,能够不断完善合作与协调机制,建立区域联动,共同搭建旅游大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培育统一大市场,实现所有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图4 2000—2002年15个对口援藏城市赴藏旅游人数比较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题——西藏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研究

5.实行点轴结合、条块结合的市场开发战略。

青藏铁路的开通后,进入青藏地区门槛被大大降低了,受青藏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魅力的吸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兰州、西宁等七个列车始发城市及其铁路沿线具有较高出游能力的各大中型城市的居民,构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潜在消费群体。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数据显示,2004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率高于全国总平均水平的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大连、上海、杭州、宁波、厦门、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西安,这其中就涵纳了5个列车始发城市。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又是华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强有力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因此,实行点轴结合、条块结合的市场开发战略势在必行。

6.实行重点开拓世界华人旅游圈的市场开发战略。

目前世界各地分布着6500万的华人华侨,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世界华人旅游圈。海外华人华侨总数在约3500万人,其中亚洲2920万,美洲600万人,欧洲160万人,大洋洲60万,非洲13万人。港澳台同胞总数约3000万人,其中香港700万,澳门50万,台湾2200万;在进行沿青藏线地区旅游规划中不能够忽视其巨大的市场价值。

长期以来,西藏接待港澳台游客一直占全部入境游客总数的10%左右。青海稍好于西藏,2006年接待港澳台游客占全部入境游客总数的30%。港澳台游客来大陆主要是商务活动和探亲访友,喜好观光娱乐型旅游,对于安全性和服务的舒适程度比较关注,出游方式多以团队为主,亲友结伴,这一点青海和西藏与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是不具有优势的。同时由于青海和西藏的独特的区位条件,港澳台游客几乎全部是过夜旅游者,加之游览时间较长,对于高寒缺氧、交通安全和卫生条件等心存疑虑,在客观上限制了港澳台客源市场的稳健增长。随着青藏线的开通以及林芝机场的启用,将大大缓解上述市场潜在客源有关于高寒缺氧、交通安全和卫生条件的忧虑。

同时必须看到,由于文化的同根同源,海外华人与大陆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台湾岛内有5%的素食者,约100多万人,大都信仰佛教,对于他们尊崇的莲花生大士所传教的青藏地区有着深厚的向往。改革开放20年以来出现了数量不菲的大陆、香港的新移民,他们有着深厚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在宗教信仰上又是同属于佛教一脉,没有文化交流的障碍,是青藏线地区最容易争取的市场,也是最有开发潜力的入境客源市场在规划近期内,应通过有效的市场促销宣传,展示青藏地区别具一格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民族风貌,实现以港澳台为核心的世界华人旅游圈客源市场的快速增长。

注释:

① 青藏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和乡村聚落距离世界人口和经济中心远、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缺乏集聚经济效率,从根本上限制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见杨开忠等著,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标签:;  ;  ;  ;  ;  ;  

青藏地区旅游市场规划的战略构想_青藏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