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康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结合安康中心城市“一江两岸”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提出基于多重维度、多元场景引导下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思路。关注在多元文化下的滨水空间景观节点设计以及在功能维度、文化维度、环境维度、空间维度等多重维度下复合叠加的整体控制。以期对同类型滨水地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一江两岸;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场景;多重维度;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之中水域与陆域的界限空间,是城市中自然要素、空间要素、社会要素以及经济要素的总和。这一区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人们更多的关注城市滨水空间的环境品质、文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城市滨水区域逐渐成为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地带。对于以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定位的安康来说,滨水空间更是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空间极为重要的区域。
2.项目概况及场地分析
2.1项目概况
此次安康市“一江两岸”景观规划范围是汉江安康中心城区段南北两侧至滨河路之间的城市景观建设区域。规划面积为286.06 公顷,东西向全长11.3公里,其中建设用地最宽处约700米,最窄处约20米。规划研究对象为城市滨河区域的驳岸空间、亲水平台、 广场、城市绿地以及各类相关设施。
2.2场地分析
设计之初,场地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两岸景观建设发展不均衡,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未能彰显。
(2)环江公共设施配套不足,与发展定位不匹配。
(3)环江空间的滨水可达性不足,缺少停车空间。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改善滨江环境,促进规划区域的功能发展,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中心城市重心北移和“一江两岸”快速发展建设的要求,这为此次“一江两岸”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机遇。
3.多元场景引导下的总体设计
设计依托一江两岸不同区段的场所特质,形成不同尺度、不同形式、不同文化的滨水体验场所,以此来丰富汉江两岸的景观空间,重塑滨水空间活力。在长达11.3公里的两岸线性空间内,根据不同的功能区位,设计采用不同的主题,赋予汉江两岸不同区段下多元的水场景空间。增强与安康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设计形成“月落金州”、“安澜叠水”、“绿野寻踪”、“龙舟竞渡”、“滨江歌苑”、“碧波汉宁”、“天桥异韵”、“花海泛舟”、“宝塔晚照”、“芦荡泊影”10大核心场景节点,形成新的安康10景。(图1)
“月落金州”场景节点是位于月河、汉江交汇处的自然风景点,既象征月河流入汉江、流入安康(古金州),又表达此处是观月观景的绝佳去处。规划借助两水交汇所形成的独特山水形态,以低介入开发理念为引导,于滨江坡地处构建滨河游憩步道、码头、观景平台、观景塔,使原本荒无人烟野生之地,成为可供人们观星月、观山水、观鸟的郊野游憩绿地。
“安澜叠水”为一组流经安澜公园石壁的叠水景观。规划在保留现状安澜公园石壁肌理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山体地势,通过引入水景设施,由石壁顶部向下布置多级叠水,并结合底部水塘喷雾设施设计,营造具有仙境效果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山水景观,使安澜公园成为不仅可以观景还能听音,听流水、听风声、听蝉鸣的山水园林休憩之地。
“绿野寻踪”是位于二黄文化园南侧的以户外拓展训练为主题的运动游园绿地。规划结合高低起伏的现状地形,布置拓展训练场、极限运动场、休闲运动
场以及康体步道等运动健身空间,同时,规划公共自行车取用点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水景、亭廊等休闲景观设施。形成环江绿道重要中转站、滨江沿岸重要运
动休闲节点,吸引人群,分担其他节点人群密集度,提供居民更多的户外活动场所。
“龙舟竞渡”规划于滨江广场区域增加音乐灯光旱喷,形成以主题张拉膜为代表的硬质标志景观相呼应的软质标志景观。节庆期间以音乐、喷泉效果烘托龙舟赛事氛围;日常里,塑造滨江广场与江面的过渡空间,为人们新增一处戏水空间;晚间,依托上河街商业空间,以声、光、电打造灯光广场体现繁华热闹的都市生活。同时,增设广场铺装,改进看台阶梯材质,增设台阶绿池,对广场看台两侧梯面增设立体绿化,对铺地、看台等处增设夜景照明设施,丰富夜间景观。
“滨江歌苑”节点是依托安康大剧院形成的一处滨水广场。本次滨水广场沿袭安康大剧院主体建筑“灵与秀”的形态特征,采用自然流线型构图,营造一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大型开敞空间,与大剧院及外环境相协调,形成滨江核心景观节点。同时,以现代艺术为主题,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具有时代感、创造力的艺术氛围,并融合室外观演、现代艺术展示、文化休闲等功能,与沿汉江景观节点安康博物馆、安澜楼、二黄文化园等一脉相承,展现出从历史中走向未来的安康之韵。
“碧波汉宁”是在保留汉宁门安澜广场整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提升。以“汉水安宁”为寓意,结合安澜广场空间造型,沿广场中轴线构建一组叠水景观,加强广场与汉江的景观联系
“天桥异韵”位于四号桥桥底的一处活动空间,规划布置由景观直梯、多彩广场和涂鸦艺术展廊为主的景观节点,集中体现登高观景,休闲游憩以及涂鸦艺术体验的景观活动空间。
“花海泛舟”节点位于黄洋河口,运用安康滨水城市水文化与船文化的形态要素,采用船舶抽象的形态,构建主题景观构筑物并结合花海广场形成主题景观节点。
“宝塔晚照”景观节点针对奠安塔山体面江一侧山面,塑造以体现山、水、宝塔于一体的景观意境。通过对山体、步道、宝塔等进行照明,为奠安塔山体的夜景营造幽静、安宁、空灵的视觉意境。
“芦荡泊影”节点位于张滩片区北部,规划结合现状江滩构建亲水、赏水、游水为主题的滨江绿带。绿带采用生态驳岸的处理手法,以退台式绿地和挡墙构成滨江绿地,临江修建木质亲水平台、栈道,形成观江码头、赏芦栈道、滨江绿道三种景观空间。
4.多重维度引导下的设计特色
城市滨水景观涉及要素众多,结合生态因素、历史人文等因素综合考量,借鉴“分层解析与综合归纳”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的规划理念,应用于城市水景观分析[1]。规划提出“生态汉江、低碳汉江、活力汉江、文化汉江”的设计路径,分别从环境维度、空间维度、功能维度以及文化维度四层维度赋予安康中心城区一江两岸复合发展的新理念。将这一理念注入一江两岸的景观设计中,赋予其多重内涵,包括“配套服务设施、服务一江两岸”;“构筑景观格局、点亮一江两岸”;“融入多元文化、彰显一江两岸”、“融合环境安全、修复一江两岸”。通过这四大体系相互叠加,为安康一江两岸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4.1配套公服设施、服务一江两岸
未来,滨江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公共码头、公共自行车租赁、公共停车场以及公共信用借还网点、网络智能应用体系等。(图2)
(1)公共码头
规划在汉江两岸共布置驳船码头2处,位于汉江上下游两端;游船码头9处,主要以钢结构游艇码头、铝合金游艇码头形式为主。
(2)公共自行车租赁
未来,规划结合公共码头平台、沿江观景平台空间以及环江骑行路线两侧的休憩平台引入共享单车模式,通过共享单车填补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辐射范围以外的空白区域,方便市民与游客在汉江边的绿色出行。
(3)公共停车场
规划提出未来汉江两岸的车行交通将更多的集中在江堤外侧,江堤至岸线之间减少机动车交通,通过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公共停车场与堤内的步行游憩空间进行联系。
(4)公共信用借还网点
规划提出利用汉江两岸的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商场、餐厅、咖啡馆等公共区域设置信用借还网点。当地居民与游客可凭借手机的信用积分免费、免押金借用环保袋、充电宝、雨伞以及自行车充气筒等日常物品,并支持沿江区域的“异地接还”,加强汉江两岸的互联网生活应用程度,推广“信用安康”的地方文明特色。
(5)网络智能应用体系
汉江两岸将实现环江旅游服务的网络智能化应用,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安康市汉江在线旅游平台的发展壮大,支持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在汉江两岸进行发展探索。
4.2构筑景观格局、点亮一江两岸
(1)节点空间
根据不同的市民活动承载能力将汉江两岸各类景观节点共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景观节点为汉江两岸滨水空间中可以承载市级公共活动及展示的景观空间;将有一定活动承载空间且可以代表一定城市特色的景观环境定义为二级景观节点;将部分有特色的滨江小型绿地进行改造提升,形成三级景观节点。三个层级节点共同组成了一江两岸整体的景观格局。(图3)
(2)慢行空间
规划围绕汉江打造以环江漫步为主题的慢行空间,主要由:步道、自行车道、栈道、休憩平台等空间构成,自西向东延伸至一江两岸的各个空间角落。
(3)夜景规划
滨水空间以休闲、舒适的照明方式,营造滨水公共空间特色的夜环境分为,为旅游、休闲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环境。规划将根据不同区域设计不同的夜景照明,例如在都市活力段,将体现出品质、文化、活力的特色,重点突出滨江建筑的照明;在文化休闲段,通过灯具和照明设计展示历史文化街区适宜休闲的“自然、亲切”的氛围;生态运动段体现出“静谧、自然”的特色,突出山地公园的夜景特色;生态游憩段、湿地休闲段、自然景观段:突显“幽静、宜人”的特点,应综合考虑突出自然,强调整体性和均质性。
4.3融入多元文化、彰显一江两岸
安康地处巴山腹地,汉水之滨,东连荆楚,川鄂为邻。秦巴汉水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积淀了深厚的汉水文化和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这样的地理区位,成就了安康多元的文化特点。规划将这一特点完美融入进一江两岸的景观设计当中,通过各类节点设计,彰显多元文化。
4.4融合环境安全、修复一江两岸
(1)常水位线规划
未来,汉江安康段的常水位线应高于旬阳水电站建成后的旬阳当地水位线241.0M。依托沿江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确定汉江安康市段的常水位线为239.23M.
(2)生态环境保育
作为城市重要甚至是核心的公共开放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取决于城市河流及其腹地空间所形成的生态系统自身状况[2]。规划结合不同区段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工程方法,实现一江两岸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包括从生态山林维护、生态固岸修复、梯级挡墙生态化处理、生态固岸维护、路桥底部生态修复、复合堤岸改造、直立挡墙生态化处理、生态堤岸维护等几大工程处理方式,实现一江两岸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生态化、风格化的滨江景观形象(图4)。
5.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改造并非仅仅追求华丽的瞬间,而是为了整个城市能够永续发展、市民可以享乐其中的持久动力源泉。城市滨水区的改造与建设逐渐成为城市挖掘潜在价值,建立新形象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城市发展步入成熟期后,滨水地区的综合价值必将被重新认知[3]。本次规划给予了安康中心城市一江两岸区域全新的体验感受。设计除了注重安康一江两岸区域在景观格局层面上的价值,跟尝试在多重维度、多元场景理念的引导下,将功能维度、环境维度、文化维度以及空间维度等多重维度相互叠加,为安康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娱乐场所,也为一江两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一次对于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建设的优异实践。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J].城市规划学刊,2005(03):76-81
[2] 汪洁琼,李心蕊,王敏.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J].风景园林,2019,26(6):47-52.
[3]李琳琳.基于多元场景、复合维度理念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以通州区通吕运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6(08):93-97.
论文作者:杨帆1,刘杨2,宋永欣2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汉江论文; 两岸论文; 安康论文; 景观论文; 空间论文; 维度论文; 滨江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