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三重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3-0062-0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通过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高度概括,从而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实质上就是着眼于社会主义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和目的。因此,探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的思想,特别是探讨邓小平是如何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无疑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从世界历史的形成中提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以哲学家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历史终结了“民族史”狭隘的地域时代,开创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世界生产力的形成从可能变为现实,而且还意味着世界各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的实际交往情况现实地利用这种世界生产力。所以,马克思指出:“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当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期以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难以在闭关自守的“地域史”时代发展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一情况对现代化境遇中的“后发国家”即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如此。所以,走对外开放之路是“后发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推动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蕴含的历史启示和逻辑结论。
作为一位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走对外开放之路的战略思想,显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具有鲜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世界历史的当代实践形态结合起来,通过对当代世界发展总的趋势的高度概括,以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从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地提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可能性的重要思想。
在当代世界历史的境遇中,中国应如何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呢?这是一个看似简而易行但实质上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现实问题。邓小平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进行哲学反思。邓小平认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2],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3]。邓小平在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道路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历史时代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当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概括,形成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进而提出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对外开放,自觉融入世界交往的行列的重要思想,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4]。如何理解邓小平这一思想?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现在的世界”包括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在内的两大社会阵营,这两大阵营之间是对立的。面对这一充满矛盾的世界图景,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前提。所以,在邓小平“现在的世界”这一历史视野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始终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现在的世界”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之间的交往中展开的历史地平线,这两大阵营之间又是统一的。在邓小平看来,“现在的世界”的运行机制是开放的,而这一开放的运行机制是世界历史的本质体现。因此,“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一重要思想既是邓小平对当下中国和世界现代化运动这一共时性实践的科学概括,也是他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世界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通过人类的先进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跳跃式”的发展跨入现代化行列。相反,如果继续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势必使中国远离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其结果必将是停滞、落后和愚昧。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告诫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5]
世界历史的发展完全表明,无论是中国远离世界还是世界远离中国,中国和世界都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意义就在于此:根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着眼于中国和世界普遍交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构建了中国和世界间“大开放”的重要思想。可是我们在一个时期内往往单纯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去理解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其实这是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表层解读。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这一广阔的视域中来深度解读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我们认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也包含了世界需要中国,世界市场离不开中国市场这一重要思想。“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6]。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思维,它呈现出世界意义上的“大开放”的思想特征,而这一“大开放”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从现代化发展的深层矛盾中阐述中国改革的必然性
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为基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中反思世界现代化运动及其规律,从而阐述了现代化发展的深层矛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实质,以此探索资本主义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内在矛盾所在。马克思以现实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展开猛烈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正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追求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造成了紧张关系,而这一紧张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在,也就是世界资本主义化的基本动力所在。马克思通过《共产党宣言》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7]
所以,资产阶级是不能真正完成世界历史这一重任的。马克思认为,这一历史重任只能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肩上,由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先导。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依据,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关乎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问题,也是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所以它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思考最多的中心主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构成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主题,就是它关乎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及其证明。在邓小平看来,改革能够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因为改革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非根本性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非根本性矛盾的协调和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也就直接涉及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完全否认社会主义存在着基本矛盾,这其实就是离开了社会主义本质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发展,所以这是违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错误观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但没有科学地解决这一矛盾。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在动力的战略思想。
进一步地讲,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论实质就是一种“大改革”的思想,它体现了邓小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高度探析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思想路径。首先,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运动,也是一次重要的思想革命。科学理论往往是革命行动的先导。改革首先必须突破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片面认识。在各种片面认识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误解是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最大观念障碍。邓小平就是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追问中,提出了如何发挥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这一必然从何体现呢?邓小平认为,这一“必然”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也就是说,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建设这一根本层面上。所以,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完善和发展这一维度出发,邓小平把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思想。邓小平改革思想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其次,邓小平从改革的高度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外开放也是改革。如上所述,离开了世界历史这一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必须置身于世界历史这一宏大叙事之中,通过对外开放进程推动改革的前进步伐,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运动中极大地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最后,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也体现在应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因为改革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许多重要理论,所以没有一种改革的精神和意识,特别是从理论层面上去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问题,也难以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过时的具体结论。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和态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理论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一种世界历史境遇中的改革精神和意识,也是不可能在实践中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总之,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一种产生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改革”思想,是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发生的关乎中国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的战略构思。中国是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走向社会主义的,也必须在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
三、从共产主义运动中论析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马克思通过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现代化主题的真实意义,这就是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始终是其实质和核心所在。马克思认为,只有“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9]时候,世界历史才可谓是真正实现。而要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就必须推翻现存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这一基本观点,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这正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果。邓小平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0]这表明,邓小平不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泛泛而谈现代化这一世界历史主题,而是将视角直接触摸到世界历史的真正主题——人的现代化。只有在人的现代化这一真正主题之中,我们才可以将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统一起来,使二者在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境遇中真正实现“视界融合”。邓小平人的现代化思想虽然是从中国现代化这一层面提出来的,“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1],但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邓小平对当今时代背景的深层解读,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人的现代化思想中的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
邓小平在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思想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2]。邓小平从世界历史的维度审视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教训,认为现代化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作为全球化时代实践中主体的人应该是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意识的实践者。因此邓小平关于人的现代化目标看起来只有四个方面,但它们是对人的现代化的全面要求。邓小平对现代性的人的理想性要求,是着眼于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融合;有道德性的要求,是着眼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结合;有纪律性的要求,是着眼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序和个体自由的一致;有文化性的要求,是着眼于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统一。邓小平对人的现代化目标的高度概括,充分展现了他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深刻理解。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目标,而且还分析了这一目标在社会主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3],“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4]。邓小平将教育看作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要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建设的作用,邓小平认为必须使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5]。在“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中,“面向世界”是对人才的开放意识和竞争能力的要求;“面向未来”是对人才的未来意识和发展能力的要求;“面向现代化”是对人才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综观“三个面向”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现代化的要求,因为这既是世界历史的灵魂所在,也是人的发展方向性所在。“面向世界”实质是面向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和机遇,通过后发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成为“世界公民”;“面向未来”这也是着眼于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思维,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都是全面的现代化。所以,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现代化的人”。“现代化的人”的素质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现代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指培养包括与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主体意识、发展意识等方面,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一种“世界历史”的意识;二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培养。人的主体能力的拓展,是世界历史的本质要求,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养人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与判断问题的能力、行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求实与创新问题的能力等,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哲学批判与实践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大开放”、“大改革”和人的现代化思想,如果说“大开放”、“大改革”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两个“支点”的话,那么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所在,正是这三重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通过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历史进程。
〔收稿日期〕2007-03-07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