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 重庆 奉节 404600)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356-02
毛囊炎为毛囊口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皮损初期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但不互相融合。脓疱干涸或溃疡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不留不留疤痕。中医学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发于枕部者谓“发际疮”。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发际疮”记载:“此症生项后发际,形如黍豆,顶白肉赤坚硬,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津脓水,亦有浸淫发内者。”又如“坐板疮”记载:“此症一名风苷,生于臀部之间,形如黍豆,色红作痒,甚则焮痛延及谷道,势如火燎。每遇此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兼施,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治验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近三年来我院收治125例毛囊炎患者,采用病例均符合《中医外科学》教材分型和《临床皮肤病学》等级分类。其中年龄分组,20岁至40岁年龄组患者计100例(80.0%);0.5岁至19岁年龄组患者计25例(20.0%)。其中病程分组,3~10天为48.2%,10天至1个月为27.6%,1月至3个月为24.2%。其中辩证分型分组,肠胃湿热证为68例,占54.4%,肺经风热证为11例,占8.8%,痰瘀互结证为16例,占12.8%,冲任失调证为9例,占7.2%,气阴两虚证为 21例,占16.8%。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
参照《中医外科学》。将毛囊炎分为4类。①肺经风热,丘疹发红时会有痒痛感,口渴,便秘。②肠胃湿热,皮疹红肿和脓疱,口腔有异味。③痰瘀互结,面色晦暗,皮疹颜色暗红。④冲任失调,月经来潮前症状会明显加重。
2.2 西医诊断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71-72将毛囊炎分为4级。Ⅰ级面部散发性丘疹,程度较轻。Ⅱ级丘疹数量多,程度为中。Ⅲ级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加深性丘疹,程度较重。Ⅳ级在Ⅲ度基础上出现脓肿和结节,丘疹部位主要集中在上半身,容易留下瘢痕,程度较重。
3. 治疗方法
3.1 内治
胃肠湿热型:主症体表散在淡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刺痒、疼痛明显,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法,药以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薏苡仁、茯苓、防己、白鲜皮等组成。
气阴两虚型:主症素体虚弱,面色萎黄,食少纳差,口干舌燥,躯干、四肢散在炎性丘疹或脓疱,痒痛不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药以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生黄芪、党参、生地、天冬、麦冬等组成。
3.2 外治
盐炒吴茱萸6克,川黄连5克,海螵蛸5克,硫磺1.5克,枯矾1.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放置干净器皿内,用时取药与香油调成稀膏样。首先将患处毛发剃光,用生理盐水试净,或用75%酒精局部消毒,再将调好的药膏敷于患处,外盖纱布并以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一般2~5天痊愈。
4.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痒感消失,镜检真菌、马拉色菌阴性。
显效:皮疹消退>70%,痒感明显减轻,镜检真菌、马拉色菌阴性,或阳性。
有效:皮疹消退30%~70%,痒感减轻,镜检真菌、马拉色菌阴性,或阳性。
无效:皮疹消退<30%,痒感无改善,镜检真菌、马拉色菌阳性。
5.治疗效果
痊愈96例(占76.8%),显效15例(占12%),有效10例(占8%)无效4例(占3.2%)。治疗有效时间最短为二剂药后,一般治疗时间达2个疗程(10天为1疗程),最长治疗3个月,平均用药6.4剂,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继续治疗,有效者停药复发时用此方法治疗仍然有效。
6.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3岁,因颈部及耳后皮疹、瘙痒3年,于2014年9月来我科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颈后发际处出现较多淡红色丘疹,逐步沿着枕后发际横向扩大、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条状斑块及结节。耳后出现红色小丘疹,偶有糜烂渗出,夏重冬轻,痒甚,伴口苦,小便黄,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诊断:毛囊炎。辨证:胃肠湿热证。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法。投以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紫花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防己10克,白鲜皮15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服3次;同时用盐炒吴茱萸6克,川黄连5克,海螵蛸5克,硫1.5克,枯矾1.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取药与香油调成稀膏样,敷于患处。二诊:皮疹色泽减退,皮疹数量有所减少,但大便干结,上方内服药加生大黄5克,再投7剂水煎服。三诊: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痒感消失,镜检真菌、马拉色菌阴性。
7.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内蕴,外受热毒,湿热毒邪相交,郁于肌肤而发病,或因素体虚弱,腠理不固,外受热毒而致。临床根据发病特点,诊断以毛囊为中心的炎性丘疹及小脓疱要点。发病人群以儿童和成人均可见,好发部位于头部、颈部、胸部及外阴或臀部,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部位,小儿好发于头皮的部位。皮疹数目较多,但孤立散在。皮损特点:损害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丘疹,或为毛囊口小脓疱,以后迅速发展为丘疹性脓疱,继而干燥结痂,之后痂皮脱落而愈,一般不留瘢痕。病程及预后:经一般短促治疗,愈后多不留瘢痕,可因搔抓等常造成新的损害。如愈后遗留毛发脱落及瘢痕,称为秃发性毛囊炎;发生于颈项部,呈乳头状增生或形成瘢痕硬结者称瘢痕疙瘩性毛囊炎。本病治疗时采用辩证施治,临床一般以胃肠湿热证和气阴两虚证多见,治疗以清热解毒,扶正除湿之法,方药选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茯苓、薏苡仁、防己、车前草以健脾除湿;白鲜皮、防风以疏风止痒;黄芪、党参、生地、二冬以养阴益气;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再加中药外敷治疗,有效率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景桃,李俊杰,王鲁梅等.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及治疗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27-1029.
[2]陈宇.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158-1159.
[3]何俊明,侧柏叶临床应用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9):68-69.
[4]高淑红,苏珍枝,吴士杰等,制首乌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543-545.
[5]张瑜,武斌,许建卫,黄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6):1091-1093.
[6]张博,张婷,王树春,黄柏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析方法及药理作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05-1507.
论文作者:陈孔见,张学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丘疹论文; 皮疹论文; 瘢痕论文; 湿热论文; 发际论文; 毛囊论文; 大青叶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