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手术和抗生素的应用

无菌手术和抗生素的应用

一、无菌手术与抗生素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张红超[2](2021)在《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角膜溃疡(Cornea Ulceration)是兽医临床较常见的眼科疾病,其病原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目前,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如联合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或带蒂结膜瓣遮盖术。但是,对这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没有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郑州地区102例角膜溃疡犬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然后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用主要致病菌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进而观察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对角膜溃疡的疗效。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试验一: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郑州市三家宠物医院收治的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统计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品种、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并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细胞刷蘸取溃疡灶样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细菌培养与纯化,然后使用MALDI Biotyper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将所分离的主要菌株做眼科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发病率较高的品种为贵宾、比熊、京巴、柯基和混血犬;年龄从2月龄至1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8±0.54岁,发病原因主要以外伤(22例,21.57%)和干眼症(14例,13.73%)为主。(2)细菌培养阳性99例,以伪中间葡萄球菌感染的混合感染病例为主;体外抑菌有效的抗生素有头孢甲肟(96.94%)、利福平(98.98%)、妥布霉素(97.96%)、左氧氟沙星(93.88%)和环丙沙星(96.94%);而对四环素(91.84%)、红霉素(96.94%)和氯霉素(51.02%)有耐药性。试验二: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犬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选用15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使用微量注射器吸取伪中间葡萄球菌菌液注入角膜基质层内构建犬角膜溃疡模型。造模后48 h,使用0.5%聚维酮碘生理盐水溶液对溃疡灶进行冲洗。同时滴加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12次/d,两种药物用药间隔为1 min。造模成功后,随机选择3只犬用于抗生素治疗组,12只犬用于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手术治疗组在术眼消毒后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左眼行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右眼行带蒂结膜瓣遮盖术。并于术后7、14、21、28、35和42 d统计相关临床指标和信息。根据临床观察指标和症状进行评分。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实验犬在治疗后36-46h内均出现角膜穿孔,前房塌陷,虹膜脱出,羞明,流泪,眼分泌物增多;角膜大面积水肿、不透明,多象限内可见新生血管。单纯抗生素治疗组治疗无效。(2)手术治疗组角膜浑浊度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14和21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8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5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3)手术治疗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术前及术后7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21、28和35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手术治疗组角膜水肿面积评分:术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和14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或p<0.05);术后21、28、35和42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手术治疗组泪液量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手术治疗组眼内压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2-6d,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8-18、32、38和42 d,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评分极显着低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p<0.01);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不同治疗方法对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犬角膜组织病理学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将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的12只实验犬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于术后14、28、35和42 d进行手术采取角膜。将采集的角膜沿手术位置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组织切片制作,一半用于荧光定量检测细胞因子。试验结果如下:(1)单纯抗生素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层缺失,结构不完整,内皮细胞层部分区域缺失,后弹力层缺失。溃疡灶内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但无法完全闭合溃疡灶。(2)手术治疗组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角膜结构完整,角膜上皮层重新上皮化,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带蒂结膜瓣遮盖组溃疡灶处完全覆盖结膜上皮,细胞密度高,排列杂乱无章,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纤维蛋白排列无序。后弹力层和内皮层结构完整。(3)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和28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术后35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LR2和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升高(p<0.01),其余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2d,两组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术后14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VEGF、FGF和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术后28d,两组各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和42 d,与带蒂结膜瓣遮盖组相比,带蒂板层角膜移植组中TGF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其余生长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四: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采取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后,连续观察至60 d。术后泪液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眼内压在术后5-11 d内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余时间点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没有病例出现重复感染,术后恢复效果良好,视力均得到恢复。综上所述,郑州市102例犬角膜溃疡病例中的犬品种多为泰迪和短头颅犬,感染的细菌主要为伪中间葡萄球菌且对红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结膜瓣遮盖术,角膜愈合与透明度良好,纤维蛋白排列整齐有序,上皮层结构完整。

纪荣建[3](2021)在《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为静脉输液港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提供借鉴,为患者的置港安全问题提供保障。方法系统检索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输液港的操作步骤。以HACCP体系依据,通过组建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作并验证加工流程图,对每项操作步骤进行潜在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and,HA),依据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判断树,确定本研究的关键控制点;并结合内容分析形成的主题指标,初步构建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运用德尔菲函询法对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研究小组成员对体系内容商讨、整理及归纳,最终确立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结果1.通过系统检索并筛选与本研究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52篇文献。对纳入本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后,最终提取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操作、置港后操作及静脉输液港维护等5个主要操作环节,22项内容。2.依据HACCP体系的12个步骤及7项基本原则,最终明确13个CCP,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级修剪导管;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经本课题小组商讨后,进一步确立了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函询表主要包括关键限值、监控要求、纠正措施、验证程序及档案记录等五部分内容。3.对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初稿中,每个CCP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质量评价。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2.6%、94.7%,提出意见的专家比率分别为52.6%、11.1%;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92、0.884,均≥0.70;函询指标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Kendall’s W分别为0.222、0.214,且均P<0.001,表明本研究所得专家评价意见趋于一致且协调性较高,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最终确立了 13个CCP,各5部分内容,共含132个条目。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及安全管理相关内容,形成了其相应的全流程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置港后及其维护等6部分内容,涉及适应症、禁忌症、患者、用物、环境准备、建立无菌区等22个环节,为本研究体系构建提供基础。2.本研究在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内容分析基础上,基于HACCP体系,通过对全流程操作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共筛选出13个关键控制步骤,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及修剪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3.对构建的基于HACCP体系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了具有较好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且条目重要性、可行性的协调系数较高的质量控制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静脉输液港安全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董泉彬[4](2021)在《基于杂化交联策略的可注射抗菌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构建及其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1章前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率逐年增加,每年至少有170万患者接受CIED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然而CIED的感染率不降反升,已成为临床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约60-90%CIED感染是由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近年来发现多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Co NS)引起CIED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尽管近年来针对CIED感染做出许多预防措施,但是遗憾的是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仍逐年升高。目前预防CIED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皮肤准备、抗菌剂冲洗、围术期抗生素使用、Aigis Rx抗菌包膜和其他新兴材料等。抗菌水凝胶主要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水凝胶直接负载抗菌药物,如纳米金属、抗生素、抗菌肽等,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基于银纳米颗粒,已被广泛用于伤口敷料。第二类是构建水凝胶本身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抗菌性能,如萜类化合物和壳聚糖类有机高分子材料。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天然碳水化合物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已被广泛应用于构建水凝胶材料中。首先,HA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及可降解性。其次,HA可以吸收数倍自身体积的水分溶胀,同时能够与细胞膜受体CD44结合,给伤口/切口的愈合提供条件。最后,HA主链上包含羧基和氨基等活性集团,可以方便进行化学和(或)物理交联形成水凝胶。众所周知,物理交联HA水凝胶载体是可注射的,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通过适应周围组织的重塑能力,但是通常表现出较差的机械性能和在体内的快速降解。相反,化学交联HA水凝胶通常具有机械稳定性和稳定性,但凝胶化后可塑性较差。氯己定(Chlorhexidine,CHX)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菌药物,其优异和广谱的抗菌性能主要归功于结构中含有大量的亚氨基,它可以吸附到各种细菌的胞壁表面的阴离子,或者是破坏细菌壁的化学键,使得细胞内的蛋白转录和翻译过程受阻,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同时CHX具有结构稳定、生产便利和刺激性小等特点,所以CHX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因此,我们拟构建一种杂化交联策略的抗菌水凝胶,结合化学和物理交联手段,最终用于预防CIED囊袋感染。第2章构建基于透明质酸杂化交联的可注射抗菌水凝胶通过化学交联且部分改进工艺得到了CHA水凝胶,其中以常用的BDDE为交联剂,并且依次经过冻干、研磨、过筛的工艺,核磁氢谱计算出交联密度,成功的合成构建了CHA水凝胶。CHA水凝胶通过SD大鼠囊袋内植入实验验证其降解性能及其在皮下的降解时间约为15天,此降解时间能够很好的覆盖CIED囊袋感染急性感染期,而且不容易引起慢性异物反应。CHA/CHX水凝胶的制备过程及其便利,只需要CHA水凝胶与CHX进行等比例混合即可制备。通过动态振荡、频率依赖性、动态时间扫描、触变性能等检测表征CHA/CHX水凝胶的流变性能。可以发现CHA/CHX水凝胶的G’和G"均表现出类似的非线性流变行为,其值随着扫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CHA/CHX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可能相似。不仅如此,在整个频率范围内所有水凝胶的储能模量远高于损耗模量,表明CHA/CHX水凝胶的凝胶状态都能得以维持。然后在恒定频率(1 Hz)和应变振幅(1%)的时间扫描振荡试验下,CHA水凝胶的剪切模量为165Pa,而在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的剪切模量分别为255Pa,311Pa和330Pa。这些结果表明,CHX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使的预交联的HA进行再次物理交联,从而显着的提高CHA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接着在恒定频率(1 Hz)下,在0%-60%的应变振幅范围内进行动态时间扫描流变实验,得到CHA/CHX水凝胶的瞬时黏度模量。CHA/CHX水凝胶剪切变薄,黏度模量随着应变幅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CHA/CHX水凝胶可以通过26G(针头直径为0.46 mm)注射器注射,证明CHA/CHX水凝胶具有较好的剪切变稀性能。选用CHA-0.5X水凝胶,在恒定频率(1 Hz)下,使用动态流变仪在整个范围或0.1%和1000%的交替应变振幅下进一步探索其触变行为,可以观察到CHA/CHX水凝胶在1000%的应变振幅下,水凝胶完全塌陷。在1%和1000%的应变振幅交替下,CHA/CHX水凝胶可以进行坍塌和恢复循环。此结果表明CHA/CHX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剪切变稀和自愈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表征CHA/CHX水凝胶的微观结构,CHA/CHX水凝胶具有分层叠加的片状结构,并且通过局部放大可以观察到表面被微丝覆盖,表明CHA的羧基与CHX的亚氨基物理交联成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表征CHA/CHX水凝胶的释放行为,在最初24小时内含有或是不含有透明质酸酶情况下CHX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72.3%和49.4%,在120小时内累积释放量分别达到77.3%和65.8%,能够很好的缓释CHX,且CHX的释放具有透明质酸酶响应性。第3章CHA/CHX水凝胶的安全性评价通过把CHA和CHA/CHX水凝胶与L929细胞进行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毒性,结果表明CHA/CHX水凝胶组L929细胞的存活率超过90%,通过活死细胞染色,CHA/CHX水凝胶组L929细胞数量未见增减,形态未见明显异常,表明CHA/CHX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通过把CHA/CHX水凝胶与人红细胞悬液进行共孵育1小时,CHA/CHX水凝胶的溶血率低于5%的生物材料行业国际标准,因此CHA/CHX水凝胶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通过把CHA/CHX水凝胶注射至昆明小鼠的皮下,14天后CHA/CHX水凝胶注射区域无明显的炎症细胞的浸润,证明CHA/CHX水凝胶具有良好的体内相容性。第4章CHA/CHX水凝胶的体外抗菌性评价通过其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细菌抑菌圈大小表示。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表革兰氏阳性菌,大肠杆菌代表革兰氏阴性菌。PBS、CHA、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分别加入到直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是大肠杆菌固体培养基空隙中,加入PBS和CHA水凝胶都完全没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产生抑菌圈,而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则表现出优异的抑菌效果,并且随着CHX浓度的增高,CHA/CHX水凝胶的抑菌圈越大。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4 mm,16.4 mm和16.7 mm。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4.3 mm,15.8 mm和16.4 mm,证明CHA/CHX水凝胶释放的CHX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优异的抑菌作用,且抑菌的效果与CHX的浓度呈现正相关。通过将CHA、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转移至无菌载玻片的表面,PBS作为阴性对照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转移至PBS,CHA、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的表面。CHA水凝胶表面无杀菌能力。而CHA-0.1X、CHA-0.3X和CHA-0.5X水凝胶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的对数值分别降低了5.4倍、6.5倍和6.5倍,而大肠杆菌浓度的对数值分别降低了4.1倍、4.2倍和6.1倍,表明CHA/CHX水凝胶表面不仅能够接触性杀灭革兰氏阳性菌还能杀灭革兰氏阴性菌,并且CHA/CHX水凝胶表面抗菌性能主要和CHA/CHX水凝胶中CHX的浓度相关,其中CHA-0.5X水凝胶的抗菌性能最佳。通过扫描电镜观察CHA/CHX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菌壁膜结构的影响。许多的研究证实CHX主要通过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滴加在CHA-0.5X水凝胶和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在37℃恒温细菌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并经过处理后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结构。CHA-0.5X水凝胶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内容物外流,且细菌的形态发生较大的改变,而琼脂凝胶表面的细菌保留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原形态,表明CHA/CHX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壁膜结构破坏引起细菌死亡。通过使用活/死染色评价CHA/CHX水凝胶的抗菌性能。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转移至琼脂培养基或是CHA-0.5x水凝胶的表面,在37℃细菌恒温培养箱孵育1小时,经过SYPO9和碘化丙啶染色后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不论是大肠杆菌,还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几乎都为绿色荧光,只有极少量的红色荧光,表明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是存活状态,但是CHA/CHX水凝胶组几乎为红色荧光,未见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其表面都是死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明CHA/CHX水凝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第5章CHA/CHX水凝胶的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效果评价通过构建CIED囊袋感染模型时在每只实验兔背部都制作了两个互不相通的囊袋,并且都有植入起搏器和细菌悬液。当只植入起搏器时,囊袋局部呈现干燥且无脓性分泌物,而当囊袋内植入起搏器和细菌悬液时,起搏器的周围充满了脓性分泌物,同时起搏器的表面覆盖一层粘性膜状物质,可以证明CIED囊袋感染模型被成功构建。通过装在无菌注射器中的CHA-0.5X水凝胶可以非常便利的应用。首先,制作适宜大小起搏器的囊袋并将起搏器植入其中。然后,用26G注射器将CHA/CHX水凝胶直接注入CIED囊袋内,通过轻揉捏囊袋使其均匀的塑型于起搏器周围。最后通过缝合封闭手术部位。从整个CHA/CHX水凝胶操作使用过程可以发现很容易地通过注射器和可赋型的方式应用到CIED囊袋中,并且完全不需要扩大囊袋容积或是延长手术切口长度。并且与未植入CHA/CHX水凝胶对比,CHA/CHX水凝胶组缝合伤口后不存在过大的张力,不会增加手术切口裂开的风险,证明了CHA/CHX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应用便利性及可塑形性。通过植入第7天重新切口皮下囊袋观察CHA-0.5x预防起搏器囊袋感染情况。无论是植入起搏器和细菌悬液,还是植入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水凝胶,囊袋和起搏器周围都可看到大量脓性分泌物,起搏器表面有粘性膜状物质附着。然而,在植入了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0.5x水凝胶后,起搏器周围几乎没有脓性分泌物。此结果证明在体内CHX也能够从CHA/CHX水凝胶中释放出来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起到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效果。通过收集各组起搏器周围组织进行HE染色,可以从组织层面来评价CHA/CHX水凝胶的预防CIED囊袋感染效果。不论是起搏器和细菌悬液,还是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水凝胶组,胸膜肌层表面的筋膜层都附着大量的渗出液,并且其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表明有大量的细菌浸润。而在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0.5X水凝胶组筋膜层表面无明显渗出物,未见细菌浸润,在组织细胞层面证明CHA/CHX水凝胶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菌性能。通过收集起搏器周围组织进行囊袋组织细菌定量,可以定量的评价CHA/CHX水凝胶的抗菌效能。称取各组囊袋周围组织的重量,通过匀浆法得到细菌悬液,然后细菌梯度稀释和涂板法得到各组的细菌量,最后通过细菌量与重量的比值取对数作为纵坐标。不论是起搏器和细菌悬液,还是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水凝胶组囊袋内组织中有大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细菌组和CHA水凝胶组细菌量与重量比值的对数为8.13和8.79,而在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0.5X水凝胶组仅能培养出极少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CHA/CHX水凝胶组细菌量与重量比值的对数为1.98,CHA-0.5X水凝胶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低于起搏器、细菌悬液组,能够定量证明CHA/CHX水凝胶可以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起到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目的。通过收集细菌组、CHA水凝胶组和CHA/CHX水凝胶组起搏器进行活/死细菌染色分析,可以反映CHA/CHX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效果。选用了SYTO 9和碘化丙啶分别用来进行活/死细胞染色,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不论是起搏器和细菌悬液,还是起搏器、细菌悬液和CHA水凝胶组植入装置的表面几乎都为绿色荧光,只有极少量的红色荧光,表明起搏器的表面存在大量存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CHA/CHX水凝胶组几乎为红色荧光,表明有大量死亡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证明了CHA/CHX水凝胶在体内能够很好的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有效的预防CIED囊袋感染。第6章总结本文成功构建了一种杂化交联策略的HA抗菌水凝胶,结合化学和物理交联,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有效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发生,为后期的抗菌水凝胶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崔丽军[5](2021)在《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最直接因素,高脂饮食作为肥胖的重要发病因素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成为肥胖的潜在疗法。防风通圣散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刘河间创立的名方,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腑、泄浊利湿,临床报道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具有疗效。故本研究通过复制肥胖动物模型,探索高脂饮食因素对菌群、菌群代谢产物及下游指标的影响,并开展粪菌联合中药防风通圣丸治疗肥胖的研究,探讨其对肥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一: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从16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50只作为普通饲料组,饲喂标准大鼠维持颗粒饲料,其余110只为高脂饲料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当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超过普通饲料组体重的10%视为造模成功。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从高脂组中随机抽取6只(M组),记录编号,并分别于给予抗生素前1天(MB)和停用抗生素后第1天(MA),取此6只大鼠肠内容物评估抗生素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的效果。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分别行正常菌群灌肠、肥胖菌群灌肠。观察完全空白对照的正常组1(NC1)、给予抗生素溶液的正常组2(NC2)、肥胖模型组(M)、肥胖菌群移植组(FMT1)、正常菌群移植组(FMT2)大鼠基本表征,计算其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的GPR43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肠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造模第10周末,11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中72只大鼠体重达标,肥胖成模率约为65.45%。伪无菌模型情况:①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MB数目显着高于MA;②物种多样性曲线表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在合理范围内,MA 组的物种丰度始终显着低于 MB;③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Simpson、Ace、chao1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指数中,与MB组相比,MA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④由PCoA、PCA、UPGMA可知,抗生素干预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⑤LEfSe组间差异物种检验显示给予抗生素后32个肠道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降低。粪菌移植情况:①脏器指数:与M组相比,NC1、NC2、FMT1组大鼠肝指数降低(P<0.05)。②肠组织病理:NC1、NC2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黏膜上皮层结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③肝组织病理:NC1、NC2组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脂肪滴;M组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④肠道菌群变化:M、FMT1组在菌群结构上更加类似,与NC1、NC2、FMT2组有较大的差别。NC1、NC2、FMT2三组相比,NC2组与FMT2组结构更加有趋向性。具体差异物种在表现为:与NC1组相比,NC2组厚壁菌门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加(P<0.05);M、FMT1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降低(P<0.05)、疣微菌门增加(P<0.05)。与NC2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P<0.05),拟杆菌门减少(P<0.05);FMT2组变形菌门减少(P<0.05),脱硫杆菌增加(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FMT2组拟杆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FMT1组表达量低于NC1、NC2、FMT2组。⑥短链脂肪酸表达:与NC1、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⑦胃肠肽:与NC1、NC2组相比,M、FMT1组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FMT1组相比,FMT2组GLP-1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NC1组相比,M、FMT1组PYY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2组PYY含量显着增加(P<0.05);M、FMT1组的MTL含量水平显着高于NC1、NC2、FMT2 组(P<0.05)。⑧血清中 TC、TG 水平:与 NC1、NC2 组相比,M、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升高(P<0.05);与M组相比,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NC2、FMT1、FMT2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其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态紊乱,表明不同的饮食和干预方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发展。(2)抗生素干预前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抗生素处理后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种数目显着降低,丰度下降,菌群结构单一,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建立伪无菌肥胖大鼠。(3)通过正常菌群移植,可使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向正常大鼠恢复;通过肥胖菌群移植,可导致正常大鼠菌群出现与肥胖模型组相似的菌群结构紊乱现象,具体可能通过“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影响GPR43的表达,从而导致下游胃肠肽的表达异常。研究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进行随机分组,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行正常菌液灌肠。正常组(NC)、肥胖模型组(M)、正常菌群移植组(FMT)、防风通圣丸组(FFTS)、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组(LH)、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组(MMA)组的观察指标同实验一。并依组分别给予正常菌群、防风通圣丸、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妈咪爱治疗。结果①脏器指数:与NC组相比,FFTS、FMT、LH、MMA、M组肝指数升高(P<0.05)。②肠组织病理:N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FFTS、FMT、MMA、LH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③肝组织病理: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完整,未见脂肪滴;M组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FFTS、FMT、MMA、LH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④肠道菌群变化:LH、FMT组空间分布结构更接近。MMA、FFTS组菌群组成更有趋向性,与M组离散程度接近;与M组相比,FMT、LH组结构与其有所区分,其中与M组相比,LH组在门水平上存在变形菌门降低(P<0.05),脱硫菌门增加(P<0.05);科水平表现为大肠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减少(P<0.05),瘤胃菌科、颤螺菌科等升高(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组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与M组相比,FFTS、FMT、MMA、LH组表达量有所升高。⑥胃肠肽:与NC组相比,M、MMA、FMT、FFTS组GLP-1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GLP-1显着增加(P<0.05);与 LH 组相比,MMA、FMT、FFTS 组 GLP-1 显着降低(P<0.05)。与 NC组相比,M组PYY显着降低(P<0.05),FFTS、FMT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LH组相比,MMA 组 PYY 显着降低(P<0.05),FMT、FFTS 组 PYY 显着升高(P<0.05)。M、MMA、NC、LH 组 MTL 显着高于 FFTS、FMT(P<0.05)。NC、LH、MMA 组 GAS均显着高于FMT、FFTS(P<0.05)。⑦血清中TC、TG水平: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LH组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菌群移植、防风通圣丸、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均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中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具优势。

李想[6](2021)在《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假体周围感染是全髋关节术后翻修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当前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能否降低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生率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使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85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预防假体周围感染。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使用激素情况、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后感染发生率、分析发生感染的患者临床特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表面感染发生的频数,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共有5例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对照组共有3例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实验组切口表浅感染5例,对照组表浅切口感染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延迟愈合16例,对照组延迟愈合3例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使用万古霉素更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常规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并不能可以降低假体周围感染,而且会增加切口延迟愈合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不值得临床常规使用。

邓晓怡[7](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对COST减肥降脂机制研究及肠溶胶囊制备》文中提出肥胖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与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Orlistat是FDA批准的唯一OTC抗肥胖药,但现已因肝肾毒性而被FDA警告。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肥胖药物。COST(平均Mw≤1000Da的壳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天然产物。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COST降脂功能研究,前期实验表明COST具有良好抗肥胖作用,可有效调节肥胖动物肠道菌群。因此,本课题以COST干预后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探索COST干预后肠道菌群的降脂活性及药理机制,进一步研究COST减肥降脂作用机制。用混合抗生素进行伪无菌小鼠模型造模。对高脂高糖饮食喂养的C57BL/6J小鼠进行28天联合抗生素干预后,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丰度显着减少,细菌类别比例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该方法可成功建立高脂高糖饮食环境下的伪无菌小鼠模型,为后续粪便菌群移植(FMT)实验提供良好菌群移植受体环境。FMT实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COST干预后的菌群具有良好脂质代谢调节活性。在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环境中,COST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可减轻小鼠体重,有效抑制脂肪组织过度生长扩大,调节血脂四项水平,降低小鼠脂质代谢产物水平,维持血糖正常水平,降低肝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的降脂降糖作用。FMT实验结果说明COST可通过肠道菌群实现降脂活性作用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OST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调节体内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小鼠肠道菌群16S r DNA测序结果可知,COST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在移植后可维持较高OTU数量和较低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例,拥有较高物种多样性及物种丰度。进一步分析表明,COST能有效调节抗肥胖相关肠道菌群,如Clostridium、Dehalobacterium、Adlercreutzia、Akkermansia、Streptococcus及Dehalobacteriaceae等。此外,RT-PCR结果表明,COST干预后的菌群可有效减少肝脏中脂质从头合成,促进脂质β-氧化降解,促进胆固醇和胆汁酸之间的转化。活性和机制研究表明,COST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发挥良好治疗肥胖症作用。根据COST的作用机制,将其开发成为一种肠溶胶囊制剂。以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处方工艺。按照最优处方,以Eudragit L100为肠溶基质,HPMC为内容物释放速度调节剂,DRcaps肠溶胶囊壳为囊壳,以Eudragit L100:HPMC:COST=4.0:1.0:1.0制得COST肠溶胶囊。处方验证实验证明该处方工艺合理稳定。肠溶胶囊COST平均含量为16.66%,平均水分含量为6.16%,平均崩解时间为8min,装量差异及胶囊外观形态等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相关要求。在酸性人工胃液中2h保持完好;而在碱性人工肠液环境下120min内即可完全溶出释放,说明该肠溶胶囊制剂符合相关规定。综上,本文基于肠道菌群,通过伪无菌小鼠模型,研究了COST干预后肠道菌群的降脂活性和机制通路。结果表明COST降脂功能可通过肠道菌群为媒介实现活性作用转移,干预后的肠道菌群表现出良好减肥降脂功能,说明COST可通过改善肥胖相关菌群实现治疗肥胖症作用。根据COST作用机制特性,将其制备成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相关要求的肠溶胶囊产品,以期开发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脂天然药物,丰富较为空缺的抗肥胖药物市场。

代想[8](2021)在《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细菌的种类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45例胃肠道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时长等);将研究对象按照以下标准分组:年龄、性别、手术部位(胃、肠道)、手术时长(≥3小时,<3小时)等。观察指标:1.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时长等情况。2.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细菌的类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切口感染患者共有51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与非感染进行比较,男性19例,女性32例。年龄≥60岁者17例,<60岁者34例。BMI值<25 kg/m2者14例,BMI值≥25kg/m2者37例。合并糖尿病的有27例,合低白蛋白血症的有31例,合并贫血的有14例,合并高血压的有20例。急诊与非急诊患者的分别为19例及32例。腹腔镜和开腹的患者分别有21例和30例,手术时长≥3小时和<3小时的分别有21例和30例,手术部位为胃和肠道的分别有13例和38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有35例,未应用抗生素有16例。术前进行肠道准备的有27例,未进行的有24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其中其中大肠埃希菌有26例,占比例为50.98%。变形杆菌4例,占比例7.84%。铜绿假单胞菌7例,占比例为13.73%。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占比例为9.80%。表皮葡萄球菌5例,占比例为9.80%。其他4例,占比例为7.84%。结论1.胃肠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几率与性别、年龄、BMI指数、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使用抗生素、肠道准备有关。即女性、年龄大于60岁、BMI指数大于25、急诊手术、开腹手术、肠道手术、未使用抗生素、未行肠道准备为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当予以干预。2.感染菌种中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常见的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耐药的有青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片、头孢曲松等。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抗生素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葡萄球菌的敏感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孟庆海[9](2021)在《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下调、肠道菌群变化及绝经后血管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泽泻醇B乙酸酯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并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第一章:收集接受主动脉置换术的绝经前(<45岁)和绝经后(>55岁)女性主动脉血管及绝经前(<45岁)正常女性和绝经后(>55岁)冠心病女性患者粪便。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女性粪便中的肠道菌群,HE染色观察女性主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女性血管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女性血管中NLRP3、Caspase-1、IL-1β、ERα、ERβ、GPER、SRC、PI3K 和 p-AKT 的表达。分析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第二章:使用LDLR-/-小鼠合并高脂饮食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复制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组),同时设置C57BL/6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组以及LDLR-/-小鼠正常饮食组。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分别进行AB23A治疗实验、粪菌移植实验及AB23A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TC、TG、LDL-c及HDL-c 水平以评价血脂,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水平以评价血清炎症,油红O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切片中阳性面积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Masson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中胶原以评价纤维帽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及结肠中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组织炎症,HE染色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形态以评价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以评价紧密连接的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IL-1β、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进一步确认结肠中炎症和紧密连接状态。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分析AB23A模型小鼠治疗实验中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及紧密连接之间相关性。第三章: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进行AB23A治疗实验。实验周期结束后,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ERα、ERβ、GPER和SRC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小鼠结肠中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ERα、ERβ、GPER、SRC、PI3K、AKT和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胆固醇负荷的Caco-2细胞复制肠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使用AB23A并联合ERα抑制剂MPP、ERβ抑制剂PHTPP、GPER抑制剂G-15、PI3K抑制剂LY294002或AKT抑制剂10-DEBC抑制相应蛋白,或联合ERα siRNA、ERβ siRNA、GPER siRNA或SRC siRNA沉默相应基因的表达,作用于Caco-2细胞,并建立不同的对照和分组。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油红O染色评价细胞脂质堆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 SRC、ERα、ERβ、GPER、PI3K、p-AKT、Claudin-1、Occludin 及 ZO-1 单独或共同表达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SRC、ERα、ERβ、GPER、NLRP3、IL-1β、PI3K、p-AKT、Claudin-1、Occludin、ZO-1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共沉淀法检测细胞中GPER与SRC的相互作用。结果:第一章:与绝经前女性相比,绝经后女性血管内皮层和平滑肌均呈现更严重的损伤及 NLRP3、Caspase-1、IL-1β 表达的升高,而 ERα、ERβ、GPER、SRC、PI3K 和 AKT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正常绝经期女性相比,绝经后冠心病女性粪便中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和物种多样性显着降低;特定水平的物种相对丰度变化显着,如门水平上,Firmicutes、Tenericutes及Fusobacteria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绝经后女性的粪便中显着降低,而Verrucomicrobia及Bacteroidetes等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属水平上,Clostridium 及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而 Shigella、Lactobacillus及Bacteroides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显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第二章: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进一步增加,并导致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加剧,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并显着减轻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相比,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着降低,且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发生显着改变,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并逆转模型小鼠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的变化,如AB23A的治疗显着增加模型小鼠粪便内降低的Firmicutes细菌门的相对水平,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粪便内升高的Verrucomicrobia细菌门的相对水平,在属水平上,AB23A的治疗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粪便中Bacteroides和Akkermansia等细菌属的相对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组成及紧密连接之间呈现显着相关性。粪菌移植导致模型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和特定物种水平上相对丰度向供体小鼠靠近;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低于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具有同样变化的还包括特定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改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足以引起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以及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改变,与接受模型组小鼠粪便的受体小鼠相比,接受AB23A治疗组粪便的受体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抗生素显着抑制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中,总胆固醇水平、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显着降低,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显着减轻;AB23A对给予抗生素的模型组小鼠的治疗仍促进了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抗生素的应用,增强了 AB23A对模型小鼠血脂、血清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降低作用及对结肠炎症、紧密连接损伤和病理性变化的减轻作用。第三章:双侧卵巢的切除,导致高脂饮食LDLR-/-小鼠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水平及SRC表达的显着降低,同时显着降低的还有PI3K/AKT信号,AB23A未影响模型小鼠雌激素水平,但显着上调肠道中雌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并上调PI3K/AKT信号。胆固醇的负荷导致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增加和紧密连接损伤;AB23A减轻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中胆固醇堆积、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上调SRC的表达并增强PI3K/AKT信号。使用ERα或ERβ的抑制剂或ERα或ERβ的基因被沉默时,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也未影响AB23A对GPER和SRC的上调作用,同样未影响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使用GPER抑制剂或GPER siRNA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AB23A对SRC的上调作用和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SRC的基因被沉默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AB23A对PI3K/AKT信号的激活作用同样被取消,但未影响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上调作用。PI3K/AKT信号被阻断时,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胆固醇堆积和炎症的抑制以及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被取消;但是PI3K/AKT信号的抑制未影响AB23A对雌激素受体和SRC的上调作用。结论:1.绝经后女性血管炎症和损伤的增加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降低及肠道菌群的紊乱具有显着的相关性。2.AB23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绝经后LDLR-/-小鼠肠道炎症并保护肠屏障,进而降低绝经后小鼠的血脂、血清炎症及血管炎症,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AB23A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GPER上调SRC表达并激活下游的PI3K/AKT信号进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和紧密连接损伤是其抑制绝经后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李旭纲[10](2021)在《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骨髓炎(Osteomyelitis,OM)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关于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论。有研究表明多种不同形式的微波具有显着的杀菌作用,但尚无关于脉冲电磁场的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假设可用于骨不连治疗的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PEMF)也同样具有杀菌作用,并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方法:体外实验:(1)不同作用时长的PEM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生长的影响:将一定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至普通营养肉汤,分对照组和PEMF干预组(场强为1Gs,频率15Hz,脉宽5μs,脉冲群宽5ms,脉冲群不应期62ms),两组均置于37℃温箱培养,每隔2小时取样倍比稀释后接种至哥伦比亚血平板,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计数。(2)PEMF与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影响:实验分对照组,PEMF组、抗生素组、PEMF+抗生素组;四组均置于37℃温箱培养,8小时后取样倍比稀释并接种至哥伦比亚血平板,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计数。动物实验:将1×106 CFU(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打入40只小鼠的右胫骨髓腔制作急性骨髓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并予以相应的治疗: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2:PEMF组(生理盐水+PEMF治疗);组3:抗生素组(头孢呋辛治疗);组4:抗生素+PEMF组(头孢呋辛+PEMF治疗)。组2和组4的大鼠每日接受8小时的PEMF照射。所有的小鼠在术后第7天处死,胫骨骨髓炎的感染程度采用细菌定量分析进行评估。结果:体外实验:(1)2h与4h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的PEMF组细菌计数为对照组的23%(P<0.01),8h的PEMF组细菌计数为对照组的28%(P<0.01);(2)PEMF组、抗生素组、PEMF+抗生素组菌落计数分别是对照组的32%,34%,10%,都显着少于对照组;同时PEMF+抗生素组菌落计数显着少于单独的PEMF组和抗生素组。动物实验:对照组与PEMF组,抗生素组与PEMF+抗生素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PEMF在体外可以显着抑制对数生长期金葡菌,同时与抗生素之间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然而,在小鼠体内,我们发现PEMF似乎并没有抑菌或协同抑菌的作用,但也没有促进细菌增殖,所以,我们也间接论证了当PEMF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时,PEMF不会加重感染。当然,体内实验的结论可能受我们所能产生的PEMF的频率、强度影响。

二、无菌手术与抗生素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菌手术与抗生素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1 大黄
        1.1 中医认识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2 胆南星
        2.1 中医认识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3 瓜蒌
        3.1 中医认识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4 羌活
        4.1 中医认识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5 芒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2 菌-肠-脑轴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分子对接
    3 研究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2.8 脑组织ELISA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5 小结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取材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
        2.6 ELISA检测
        2.8 肠道菌群分析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2.8 ELISA检测
        2.9 肠道菌群分析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肠道菌群
        3.5 短链脂肪酸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角膜溃疡的病因和愈合机制
        1 角膜溃疡的病因与致病机制
        1.1 角膜溃疡的病因
        1.2 角膜溃疡的致病机制
        2 角膜上皮层伤口的愈合机制
        2.1 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2 Toll样受体2
        2.3 蛋白酶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2.4 细胞外基质(ECM)在上皮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3 角膜基质伤口的愈合机制
        3.1 愈合过程中角膜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转化
        3.2 免疫系统细胞在基质修复中的作用
        3.3 创面愈合过程中基质细胞外基质的改建
        3.4 与基质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
    第二章 治疗角膜溃疡方法的研究进展
        1 药物治疗
        2 角膜工程生物材料
        2.1 胶原蛋白
        2.2 丝素蛋白
        2.3 明胶
        2.4 脱细胞角膜
        2.5 壳聚糖
        2.6 其他合成聚合物水凝胶
        3 手术治疗
        3.1 角膜溃疡清创术
        3.2 结膜瓣遮盖术
        3.3 羊膜移植术
        3.4 穿透角膜移植术
        3.5 板层角膜移植术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102例犬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1 材料
        1.1 临床病例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
        2.3 MALDI Biotyper系统鉴定细菌和细菌保存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3 结果
        3.1 病因
        3.2 发病率
        3.3 品种
        3.4 性别和年龄
        3.5 治疗方法
        3.6 治疗效果
        3.7 细菌学分类
        3.8 药物敏感性试验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犬伪中间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仪器和设备
        1.5 手术器械
        2 方法
        2.1 造模前准备
        2.2 麻醉与保定
        2.3 术部消毒
        2.4 角膜溃疡模型建立
        2.5 手术治疗前准备
        2.6 抗生素治疗组
        2.7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
        2.8 术后护理
        3 术后临床常规检查及裂隙灯观察
        3.1 临床检查
        3.2 裂隙灯检查
        3.3 治疗过程中犬泪液量检测
        3.4 犬眼内压测定
        4 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抗生素治疗组裂隙灯观察的变化
        5.2 手术治疗组裂隙灯观察
        5.3 临床评分
        5.4 泪液量检测结果
        5.5 眼内压检测结果
        5.6 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5.7 三种治疗方案的愈合时间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治疗方法对角膜溃疡模型犬角膜组织病理学与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犬术前准备
        2.3 手术采样
        2.4 组织切片制作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表达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3.1.1 抗生素治疗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3.1.2 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组病理学切片观察
        3.2 qPCR检测角膜细胞因子的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带蒂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犬深层角膜溃疡临床病例的疗效观察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临床病例介绍
        2 方法
        2.1 术前临床检查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护理
        2.4 术后临床检查
        3 结果
        3.1 术前检查结果
        3.2 术后检查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

(3)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理论框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HACCP体系简介
    2.2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运营与管理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4.1 成立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4.2 确定潜在使用者并考虑危害因素
    4.3 完成加工流程图
    4.4 验证制定的流程图
    4.5 实施危害分析
    4.6 确定关键控制点
    4.7 制定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第五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杂化交联策略的可注射抗菌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构建及其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感染
        1.1.1 CIED概述
        1.1.2 CIED感染流行病学
        1.1.3 CIED感染的病原学
    1.2 CIED感染的预防措施
        1.2.1 皮肤准备
        1.2.2 抗菌剂冲洗
        1.2.3 围术期抗生素使用
        1.2.4 抗菌包膜
        1.2.5 其他
    1.3 抗菌水凝胶
    1.4 结语
第2章 构建基于透明质酸杂化交联的可注射抗菌水凝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交联HA的表征
        2.3.2 CHA的皮下降解时间
        2.3.3 CHA/CHX水凝胶的制备及流变学表征
        2.3.4 CHA/CHX水凝胶的形态学表征
        2.3.5 CHX在CHA/CHX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HA/CHX水凝胶的安全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CHA/CHX水凝胶的细胞毒性评价
        3.3.2 CHA/CHX水凝胶的活/死细胞染色评价
        3.3.3 CHA/CHX水凝胶的血液相容性评价
        3.3.4 CHA/CHX水凝胶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3.4 总结
第4章 CHA/CHX水凝胶的体外抗菌性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HA/CHX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实验
        4.3.2 CHA/CHX水凝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实验
        4.3.3 CHA/CHX水凝胶表面抗菌性能
        4.3.4 水凝胶的扫描电镜结果
        4.3.5 CHA/CHX水凝胶的活死细胞染色结果
    4.4 总结
第5章 CHA/CHX水凝胶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效果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囊袋感染模型
        5.3.2 CHA/CHX水凝胶植入过程
        5.3.3 CHA/CHX水凝胶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大体效果
        5.3.4 HE染色结果
        5.3.5 囊袋组织细菌定量
        5.3.6 CIED表面活死细菌染色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的成果
综述 心脏植入装置感染及其预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肥胖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概述
        1 肥胖的病因与发病认识
        2 肥胖的临床治疗概述
        3 儿童肥胖概述
        4 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概述
        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粪菌移植医学研究进展
        1 粪菌移植的历史沿革
        2 粪菌移植与肠道菌群
        3 粪菌移植的操作过程
        4 粪菌移植与现代临床疾病
        5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6 粪菌移植联合中医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7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个人简历
文献综述 人工关节周围感染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7)基于肠道菌群对COST减肥降脂机制研究及肠溶胶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词表
第一章 序言
    1.1 肥胖症研究现状
        1.1.1 肥胖症(Obesity)
        1.1.2 肥胖症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
        1.1.3 肥胖症的治疗
    1.2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
        1.2.1 肠道菌群
        1.2.2 与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
        1.2.3 肠道菌群移植
    1.3 寡糖的研究现状
        1.3.1 果糖低聚糖
        1.3.2 木寡糖
        1.3.3 甘露寡糖
        1.3.4 乙酰化壳寡糖
    1.4 本课题提出与技术路线
        1.4.1 本课题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小鼠饲养及分组
        2.3.2 样品采集
        2.3.3 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2 体重变化
        2.4.3 OTU统计分析
        2.4.4 物种分布情况
        2.4.5 Alpha Diversity(α多样性分析)
        2.4.6 Beta Diversity(β多样本比较分析)
        2.4.7 物种组成热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粪便菌群移植实验研究COST抗肥胖活性转移作用
    3.1 仪器与材料
    3.2 实验动物与原料
    3.3 FMT实验方法
        3.3.1 粪便菌群供体动物预处理
        3.3.2 粪便菌群的提取
        3.3.3 粪便菌群移植实验(FMT实验)
        3.3.4 动物体征指标
        3.3.5 组织病理学切片
        3.3.6 血清生化指标
        3.3.7 葡萄糖耐受实验(OGTT测试)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一般情况
        3.4.2 FMT实验小鼠食物摄入量的变化
        3.4.3 FMT实验小鼠体重的变化
        3.4.4 FMT实验小鼠脏器指数
        3.4.5 FMT实验小鼠脂肪垫及脂体比
        3.4.6 FMT实验小鼠组织病理学切片
        3.4.7 FMT实验小鼠血清生化指标
        3.4.8 FMT实验小鼠葡萄糖耐受测试
        3.4.9 FMT实验小鼠肝脏脂质水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COST减肥降脂机制
    4.1 仪器与材料
    4.2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实验
        4.3.2 肠道菌群检测
        4.3.3 相关基因检测(荧光定量PCR)
        4.3.4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OTU统计分析
        4.4.2 物种分布情况
        4.4.3 Alpha Diversity(α多样性分析)
        4.4.4 Beta Diversity(β多样本比较分析)
        4.4.5 物种组成热图
        4.4.6 LEfSe分析
        4.4.7 肠屏障相关基因的检测
        4.4.8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
        4.4.9 肝脏胆汁酸代谢相关基因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ST肠溶胶囊的制备
    5.1 仪器与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剂型选择
        5.2.2 含量测定方法的考察
        5.2.3 处方筛选
        5.2.4 质量检查
    5.3 实验结果
        5.3.1 含量测定方法的考察
        5.3.2 处方筛选
        5.3.3 质量检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讨论
        6.1.1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建立
        6.1.2 FMT实验对伪无菌小鼠整体影响
        6.1.3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COST减肥降脂机制
        6.1.4 COST肠溶胶囊的制备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1

(8)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手术部位感染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9)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是全球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绝经后及动脉粥样硬化时肠道菌群发生显着变化,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三、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的破坏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四、雌激素受体信号的降低促进肠屏障中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损伤
    五、泽泻醇B乙酸酯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增强肠屏障发挥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六、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科学假说的提出
第一章 绝经后和非绝经期女性主动脉血管病变、血管内雌激素受体信号及肠道菌群异同的比较分析
    1.1 实验材料
        1.1.1 临床样本的采集
        1.1.2 试剂与耗材
        1.1.3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人类女性肠道菌群的检测
        1.2.2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HE染色
        1.2.3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透射电镜的检测
        1.2.4 人类女性主动脉血管免疫化学染色
        1.2.5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呈现高度的损伤与炎症
        1.3.2 绝经后女性主动脉血管中激素受体和SRC的表达以及PI3K/AKT信号显着降低
        1.3.3 非绝经期女性及绝经后女性肠道菌群组成异同的分析
        1.3.4 绝经前后女性主动脉炎症、雌激素受体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分析
    1.4 讨论
第二章 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肠道炎症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试剂与耗材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2.2.2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2.3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2.2.4 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
        2.2.5 小鼠主动脉油红O染色
        2.2.6 小鼠主动脉根部切片的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7 小鼠结肠组织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2.2.8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2.2.9 小鼠肠道菌群的检测
        2.2.10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B23A改善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2.3.2 AB23A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2.3.3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
        2.3.4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变化及紧密连接呈现显着相关性
        2.3.5 粪菌移植改变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
        2.3.6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脂紊乱、炎症及血管损伤
        2.3.7 调节菌群结构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并改善肠道紧密连接
        2.3.8 抗生素抑制小鼠肠道菌群但未取消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
        2.3.9 抗生素减轻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损伤,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治疗作用
        2.3.10 抗生素增强AB23A对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泽泻醇B乙酸酯激活结肠上皮GPER/SRC及PI3K/AKT信号保护肠屏障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系
        3.1.3 药物与试剂
        3.1.4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复制、分组及给药
        3.2.2 小鼠血清雌激素水平的检测
        3.2.3 小鼠结肠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荧光染色
        3.2.4 小鼠结肠组织蛋白印迹检测
        3.2.5 Caco-2细胞的培养
        3.2.6 Caco-2细胞的分组及干预方式
        3.2.7 MTT检测Caco-2细胞活性
        3.2.8 Caco-2细胞油红O染色
        3.2.9 Caco-2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3.2.10 Caco-2细胞蛋白印迹检测
        3.2.11 Caco-2细胞免疫沉淀检测
        3.2.12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AB23A调节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肠道中ERs/SRC及PI3 K/AKT信号
        3.3.2 AB23A在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减少胆固醇堆积、减轻炎症并保护紧密连接
        3.3.3 AB23A促进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中SRC的表达和P13K/AKT信号
        3.3.4 GPER的阻断减轻AB23A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3.3.5 SRC是AB23A通过GPER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的关键因子
        3.3.6 AB23A通过上调GPER激活SRC发挥对胆固醇作用的Caco-2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3.3.7 AB23A发挥肠道保护及脂质调节作用需要PI3K/AKT信号的激活
    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正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女性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与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二、肠道菌群与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读博期间参与科研课题及其他工作情况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10)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中医对骨髓炎的认识
    1.2 西医对骨髓炎的认识
    1.3 脉冲电磁场的简介及中西医临床应用
    1.4 脉冲电磁场—一种很有希望的骨髓炎辅助治疗方法
二、材料与方法
    2.1 体外实验
    2.2 动物实验
三、结果
    3.1 体外实验结果
    3.2 动物实验结果
四、讨论
    4.1 低能量PEMF的临床应用
    4.2 高能量PEMF的杀菌应用
    4.3 低能量PEMF也有杀菌作用
五、结论
六、展望
七、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医治疗
        1.1 治疗原则
        1.2 治疗方法
    2 西医治疗
        2.1 治疗原则
        2.2 治疗方法
    3 其他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无菌手术与抗生素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102例犬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手术对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D]. 张红超. 扬州大学, 2021
  • [3]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 纪荣建. 山东大学, 2021(12)
  • [4]基于杂化交联策略的可注射抗菌透明质酸水凝胶的构建及其预防CIED囊袋感染的研究[D]. 董泉彬. 南昌大学, 2021(01)
  • [5]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D]. 崔丽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局部应用万古霉素粉剂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D]. 李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7]基于肠道菌群对COST减肥降脂机制研究及肠溶胶囊制备[D]. 邓晓怡.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胃肠道手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细菌种类分析[D]. 代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泽泻醇B乙酸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肠道雌激素受体抗绝经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孟庆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D]. 李旭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无菌手术和抗生素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