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未来走向_国际政治论文

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未来走向_国际政治论文

略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未来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格局论文,走向论文,政治论文,未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D815

本世纪只剩下屈指可数的最后二三年了,在这新旧世纪百年交汇之际,国内外国际政治学者、未来学家及政界要人无不对正在构建中的国际政治新格局颇感关注。世界政治格局究竟会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还是要走向单极世界或无极世界,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政治乃至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特点及其规律,对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未来走向作一初步分析。

一、所谓美国的“单极世界”的观点是片面的,是不能成立的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政治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或态势。各个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是平等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是不同的,乃至相差极为悬殊,即有的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主要角色,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则发挥的作用很小很小。世界政治格局就是由充当主要作用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组成,我们称起这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为中心力量,充当中心力量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对全局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对一些非中心力量有一定的吸引力,或在某种程度上的牵控力。

回首世界进入近代以来的历史,西欧列强曾长期支配过世界政治格局。一战以前基本上是英、法、德、俄等大国充当世界政治的中心力量,它们之间的争斗、妥协、对抗、结盟、力量消长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德、奥、土等帝国瓦解,英、法受到削弱,随即欧洲列强主宰的世界格局开始动摇,代之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国一跃成为一支新的中心力量,与英、法共同支配世界。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上台,大力扩军备战,要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使英、法再次受到严重削弱,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取代西欧在帝国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时代宣告结束。由于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考验,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得异常强悍,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因此,世界政治格局战后长时期内是两极格局。

显然,近代尚未出现过纯粹单极世界格局的历史。特别是自60年代以来,美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发号施令主宰世界的局面,不断受到各国和地区集团独立自主力量的挑战和制约。欧共体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甚至走向了防务、军事联盟;80年代末期之前长期存在的经互会东欧成员国逐渐脱离苏联走向自主外交道路,与西方进行经贸往来;法国退出北约军事集团;日本早在60年代末即开始进行“多边外交路线”,力求摆脱美国的死死控制;中国一贯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无不说明两极体制早已飘摇,隐伏着解体的危机。从60年代起至80年代,国际战略力量结构多极化已成定势,昔日美苏两家独揽天下大事的雄风,已成过眼烟云。

历史进入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原列为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发生剧变并最终解体,随即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已失去了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的力量。就是在这时,国内外极少数学者或政要提出了“世界即将走入单极”,即要由美国一极主宰世界的观点。美国前总统布什就宣称:因苏联急剧衰落,已丧失“一极”的地位,加之“至少在一代人时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在综合国力上赶上美国”,当今世界堪称美国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只能“适应这一新的现实的份儿”云云。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脚的。普遍的观点认为,两极世界解体后,国际政治的多极化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并未划上句号,它仍然在向前迈进。 多极世界的模式有三极和五极说, 并且即将到来的21世纪,多极世界的模式中还会有新的“极”出现。

二、美、日、德(欧)新的大三角关系,经济关系愈益要在政治领域表现出来

早在90年代初期,美国外交学会主席彼得·塔尔诺夫在《外交事务》中就明确论及,美、日、德新的大三角关系已经形成,并提出这“新三强”将主宰世界事务,负起领导世界之责任。亦有人推论为美、日、欧三极态势。其后,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在给美国布什总统的信中也着意指出:“必须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来形成世界新秩序”。

就美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力量而言,的确堪称举世无双。近五年来,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没有低于20%,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66000亿美元,综合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在高技术方面, 除生物工程、微电子等极少数技术之外,其它主要科技领域美国差不多均坐第一把交椅。特别是其军事科技实力的领先地位,从海湾战争中的速战速决可见一斑。美国在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其后对伊拉克的制裁中,在统帅北约逐渐代替联合国敦促波黑停战中,还有在主持调解阿以冲突,打击恐怖主义及召开相关国际会议中,都显示出它仍旧是关键的角色。

美国认为,在欧洲,德国是它最强大的朋友,在亚洲是日本。克林顿政府继布什政府之后,仍继续推行新三角外交的主要目的,在他看来,德、日在经济实力与政治实力上升很快,在未来的重大国际事务中没有德国和日本的参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美国还认为,日本和德国虽然在经济、贸易方面和美国尚存在着不少摩擦和矛盾,但日、德与美国联合欲达到各自的国际目的方面,会发觉美国自身所处的优势。

就日本经济实力而言,已创造了新三角之一的足够条件。日本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7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 约占世界的15%,其工业投资也超过美国。以科技而言,其高精尖国防技术项目(航天、电子、制导等技术)已领先于世界,甚至超过美国。更为世人瞩目的是,其军事力量现代化程度很高,拥有第一流的武器装备。如高级反潜侦察机、FSX喷气战斗机、 大型驱逐舰等威力大的武器系统,更是发展迅速。就政治而言,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在东方事务中乃至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从80年代的中曾根提出的“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到后来继任的几届首相力主“主体外交”,目标亦为政治大国。并且其谋求政治大国的步子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即现已成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今后还要继续谋求挤进常任理事国之列。

统一后的德国虽然在消化原东德经济中付出了惨痛代价,但至目前经济实力已大大加强,其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整个欧共体的2/5,使德国在欧共体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德国是最大的西方贸易国,是东欧和苏联的最大投资者,是1999年欧共体实现单一货币的主要推进者。就军事技术实力而言,虽然德国在战后武力方面受到了控制,但原联邦德国国防军在西起英吉利海峡、东迄苏联边境之间,除核武器外部署了强有力的地面部队。不仅如此,德国的实力对欧洲集团的经济政策、对外政策和安全政策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在削减第三世界的债务、东西方军备控制和向发展中国家扩大承担的技术援助方面,都离不开德国的参与。

当然,由于日本和德国在新的国际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尚不足以形成单独的一极,加之日美协调以维护亚洲同盟关系又不能排斥中、俄两大国在参与世界和亚太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美、日、德新三强发展成三级主宰世界事务,目前仍属推论。

实际上,原有的政治大三角关系即中、美、俄关系至今仍然存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今天仍远远大于所谓美、德、日新三角关系。不是吗?俄罗斯为美“北约东扩”的阻力加重了砝码;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对美与中国政策的调整起了作用。

三、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特别突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早在1971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即指出:世界上有美、欧、苏、中、日五大力量中心,并称该五大力量将决定本世纪最后30年乃至下个世纪初期的世界命运。这一国际格局或政治力量划分的模式也不过是在当时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加上迅速膨胀起来的欧、日两极。尼克松的这一提法,经过这25年的历史检验,并且今后的年份还会验证,是有一定根据的。美、日、欧三极上已论及,再不赘述。其他两极——中国与俄罗斯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力度愈益突出。

中国经济目前虽处于调整结构时期,但其增长率1990~1995年平均为7.5%~8%,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额可达约一万亿美元,超过德、英、意,居世界第六位。在科技方面,中国的航天、微电子、核工业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高技术研究,如空间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确定加快发展,中国幅员广袤,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均有极广阔的开发前景。加上中国既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国,有不可忽视的地缘政治地位,何况其数百万的常规武力和比较强大的核力量,均使其无可否认地要成为未来世界重要的一极。西方战略家也预言,中国也希望有一个其邻邦服从它的战略措施,不过他们又认为在苏美收缩东亚兵力和放弃其军事设施的同时,中国仍缺乏惟有日本能与之抗衡的主要军事大国的条件。但是,尼克松却预测,会出现“中日主要同盟在经济和军事上统治东亚的可怕阴影”,这仿佛又提出了亚洲不受美苏两大国的约束而在政治战略上重新组合的潜在势力。

亚太地区按国内外经济学家预测,是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世界经济最富于活力的部分。若中国的经济有相当成功的转变,则它可能在亚太地区以地缘政治方面的竞争者出现。单是这一点就肯定有很大的地区影响,可能在亚洲势力平衡方面,使美日的优势地位下降而发生巨大的转变。对此美国前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尖锐地指出过:十分可能的是,21世纪,“远东的安全由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的出现而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到2010年,“中国将作为四个主要经济大国之一与美国、欧共体和日本并驾齐驱。人们甚至会更早发觉中国政治和军事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在经济和贸易发展方面,日本与“亚洲四小”劳力日益短缺,需要开拓新的市场,中国沿海乃至整个大陆,可望提供前景十分理想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而在政治上,由于中国具备其固有的地缘政治地位,加之东亚国家的地区大多属于儒家文化型,偏重于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与该地区邻国合作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政治文化基础。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角逐中,决不会陷入西方政治学者所谓孤立的境地,而必然会取得世界一极的地位。

勿庸置疑,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已引起世人注目。人们认为现在和将来,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在当今世界上的活力和生机。即社会主义中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成功,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崭新制度,在世界上显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它表明,世界社会主义依然大有希望。因此,代表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前途与希望的中国必然在国际政治及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二是,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它在其他政治力量的矛盾和冲突中,发挥着他国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和不结盟的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往来。正是中国独立自主的立场,牵制了原苏联与美国的争霸,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进而为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三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受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在国际事务中,能以最大程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广大第三世界发挥出整体实力。

人们也不能忽视,原苏联名亡而实未亡,一方面,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独联体在经济、政治和防务上呈现了一体化趋势,不断表明,单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总不如“联合”起来有份量。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方面,即俄罗斯的力量在日益显露地位。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高科技特别是在航天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军事上除拥有数百万兵员的常规力量外,在核技术和核武力的数量和质量上,其规模仍然可以同美国相比,而且,俄罗斯政局日趋稳定,其发展的潜力和未来成就决不容低估,无怪乎有专家断言,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此,近年来波黑内乱的平息,阿以冲突的降温,以及“北约东扩”受阻,无不体现出俄罗斯的实力。

总之,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是多极而不是单极,更不会是无极。中国作为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自然要对上述各种力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认识,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国际关系或国际格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更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对外政策。

标签:;  ;  ;  ;  ;  ;  

论国际政治新格局的未来走向_国际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