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大幅下滑人口危机渐行渐近论文

出生人口大幅下滑 人口危机渐行渐近

任泽平 熊柴 周哲

中国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万,这与我们之前的判断基本一致,预计2030年将降至1100万左右。

与其他危机不同,人口危机具有长期性,其影响显现较慢,但一旦爆发,则很难遏制。如果当前生育趋势不改变,未来将出现如下三大场景,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难改变:一是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2050年将比2018年大幅减少24%。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负担日益加重,2018-2050年中国老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30%,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015年的37岁上升至2050年的50岁。三是人口峰值临近,远期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015-210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19%降至7%,2100年人口萎缩至8亿,2200年降至2亿。

在大体积混凝土块浇筑过程中,在浇筑完成至水化热升温时期,大约前7d每隔2h就测量一次混凝土温度及大气温度,而在水化热降温阶段,每天测量2~4次;如果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测量的次数,比如寒潮期间;桶水冷却过程中温度与浇筑块温度场测量应同步进行。

尽管中国人才红利潜力很大,但只能部分对冲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解决人口危机根本之策仍在人口发展本身。我们呼吁,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坚决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人口危机渐行渐近

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万,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1100多万。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2018年出生人口为1523万,较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

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负担日益加重,2018-2050年中国老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30%。随着生育率下行和寿命延长,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中国由于计划生育长期实行,人口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近1.7亿,预计到2050将达3.9亿,届时平均每3.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

节点与网关实物图如图8所示,图中1为网关,2为检测节点。网关与上位机通过串口或以太网两种模式进行通信,通过设置冗余的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

从现实看,教育、时间精力、房价是限制生育的三大因素。根据我们近日在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平台的3.3万人调查,教育是影响生育行为的第一大因素,有71.6%的人选择。

与其他危机不同,由长期低生育率引发的人口危机具有长期性,其影响显现较慢,但一旦爆发,则很难遏制。如果当前生育趋势不改变,我们将在未来看到如下场景。

一是劳动力规模持续萎缩,2050年将比2018年大幅减少24%。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年、2013年见顶,而日本、美国、英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分别在1991、2009、2013年见顶,当时的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从边际上看,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结束,面临“未富先老”局面。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8年的基础上再减少2.4亿至7.5亿,即减少约24%。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萎缩,劳动力成本将日益上升,部分制造业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除此之外,度假区还设有可以疯狂Shopping的亚特兰蒂斯购物大道、与海豚近距离亲密互动的海豚湾剧场、寓教于乐的海狮乐园、专为儿童与青少年打造的炫动俱乐部等场所。

三是人口峰值临近,远期中国人口总量将急剧萎缩,2015-210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从19%降至7%。1950年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为22%,2015年小幅降至约19%,2100年将大幅降至约7%。如果进一步展望至2200年,中国人口将降至仅约2亿,人口占全球比例还将继续下降。随着人口总量萎缩,中国的大市场优势将逐渐丧失,综合国力也将受到影响。

为什么不生?——机会成本、教育成本和房价抑制生育行为

1.2.1.2.2整顿物品放置由组长定点规划,明确其摆放位置和数量,并且对其进行清晰标识,便于取放,标识醒目,要做的“易找、易看、易取、易整理”[3]对高危药品进行A,B,C级分类管理,颜色给予区分,高浓度药品如氯化钾注射液单独放置,上锁管理,并注有严禁静脉注射的醒目标识。麻醉及精神药品予以专人、专柜、专锁、双人核对管理,保证用药安全。药品柜的药品按有效期远近进行规范的摆放,并制作醒目的表格登记,用完的药品要及时的补充,保证随时取用。

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费用高,比如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家庭被迫选择费用较高的私立幼儿园。根据教育部数据,由于公立幼儿园数量大幅缩减,1997-2017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

(一)人地协调观。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地球之间关系的一个学科。在以往的教育当中,学生虽然学习者地理学科的知识,但是却有相应的人地协调观念,使得人们在就业之后没有树立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人地和谐相处理念,虽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但是我国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在人地协调感的引领之下,人们能够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自然实行可持续发展,以保障未来的发展。

一方面,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一旦错过,未来再想提升出生人口、改善人口结构,则将事倍功半。

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纠纷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带动和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同时,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能够掌控纠纷的发展和变化,抓住主动权,并有针对性地化解纠纷,提高效率。否则,就会使调解工作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不分轻重缓急,被动应付。可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调解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第三大因素是房价,有66.4%的人选择。随着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2004-2017年房贷收入(居民房贷余额/可支配收入)比从17%增至44%,带动居民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9%增至80%。此外,还有53.1%的人选择医疗费用高,37.6%选择养老负担重。

全面放开生育并鼓励生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近年来,“计划生育”一词在十九大报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逐渐消失,2018年计生机构取消、民法典分编草案不再保留计划生育内容、个税改革将子女教育费用纳入专项抵扣等生育政策调整信号频发。我们呼吁,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坚决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拯救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

另一方面是费心,比如孩子上学放学时间造成的接送问题、辅导功课问题,部分学校把“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等。第二大因素是时间精力问题,有66.7%的人选择,包括没人带孩子、担心影响工作等。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后,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但随后两年持续下滑,政策效应明显消退。未来10年左右,中国育龄妇女规模将快速下滑,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将减少约30%,25-30岁最佳生育年龄妇女将减少超过40%,加上晚婚晚育、不孕不育、单身丁克等情况,到2030年出生人口将降至约1100万,到2050年仅约900万。

“全面放开”是因为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根据2018年1月的3.3万人生育意愿调查,选择生0个、1个、2个、3个、4个及以上孩子的人的比例分别为14.6%、25.7%、37.1%、15.3%、7.3%。这意味着,在“全面二孩”政策下,调查样本的意愿总和生育率仅为1.45;如果全面放开,意愿总和生育率将上升19%至1.75。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大力鼓励生育。根据1月生育调查,发放经济补贴、增加托幼服务成为民众最希望享有的鼓励生育政策,分别有69.0%、59.4%的人选择。2013年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与GDP的比例平均约2.4%,一般家庭福利开支占比越高,生育水平越高;OECD国家0-2岁平均入托率为34.2%。一般0-2岁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中国0-3岁入托率仅为4.1%。

建议加大教育医疗投入,降低抚养直接成本

我们建议,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探索建立从怀孕保健到孕期分娩再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包括孕期保健补助、住院分娩补助、托育津贴、教育津贴、家庭个税抵扣、以及对不符合交个税标准的低收入人群实行直接经济补贴等。并且,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差异化。

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

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

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尽管不鼓励非婚生育,但对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仍需给予一切平等权利,特别是落户、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

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将9年义务教育延伸至12年,同时推进教育改革,切实根除“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现象。

任泽平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标签:;  ;  ;  ;  ;  ;  ;  

出生人口大幅下滑人口危机渐行渐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