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器看礼乐和中国审美文化的关系
叶倍 浙江工业大学
摘要: 真正意义上的礼乐制度生长并繁荣与周朝,它统领全局,审美品格也在其影响下呈现出温润典雅的特征。玉器保留了几千年来的贵重,同时随着周人崇尚精神、品德文化特点的形成,又被赋予了新的高尚、典雅而完美的品格。
关键词: 礼乐制度;比德于玉;审美文化
西周时期,封建宗法、礼乐教化兴起。统治者的存在不再全权依附于神明,而是逐步显示出人、理性、文化的一面。周朝第一代统治者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界允阁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界,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1)周建朝伊始,周公为维护本朝天子的正统形象,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不是周人敢于颠覆殷的国运,而是上天不愿再辅弼昏庸残暴的殷朝了。殷商时期凶猛残暴的大小神抵,在周公的描述下,转身成为了亲民和善、仁慈理性的天神。国君之所以是国君,不再是因为他是天神的后裔,而是因为他得民心、善理政。因此,为了取得神的欢心人们不再必须奉献牺牲、顶礼膜拜,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拥有仁德友善、诚信正直等一切美好的品德,向往成为一个“君子”。
表面上看,人们的心中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天神,但是相较于一个只会护佑本族的天神上帝,周朝的天神更具有人文理性。天神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一个象征符号,是人们的精神信仰。所谓“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2),神仍然存在,但是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于自身。神治开始向人治转化。周朝通过大举分封,建立起一个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完整的宗法政治体系。周天子既是一国之主,有时最高的宗族之主,最大的家长。此时周朝的存在不再取决于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好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伦理等级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礼乐制度诞生。从祭祀、节日庆典到日常生活,礼乐制度以等级为界,规定了各种礼仪规矩,使社会成员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而每项礼仪都有音乐歌舞相匹配,雍容舒缓的乐调,中正典雅的氛围,塑造了中庸规矩的性格。(3)
由于对加湿器实用的误区,个别家庭喜欢在加湿器水中放入不同物质,而某些可吸入的物质,则可以引起孕妇或其他人群哮喘病的发作,引起孕妇不良的分娩结果。有学者对60例妊娠期合并哮喘的孕妇进行分娩结局统计分析,发现合并哮喘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妊娠性高血压、早产、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均较正常产妇升高,其原因不仅与哮喘发作时胎儿缺氧有关,可能与孕妇频繁接触过敏源有关[5]。
礼乐之治诞生了一个美学化的社会。也就是从这一时期一直到两汉,玉器开始了从神秘狞厉之美到古朴温润之美的大转变。昔日礼玉虽然仍然是统治者政权的象征物,但是在更多时候,玉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比附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4)
《说文》:“其声舒扬,以远闻,智之方也”
《管子》:“叩之,其声清搏彻远不杀,辞也”
此外,古人同样赞颂玉器的声响。
《礼记》:“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诎然,乐也”
从玉器的色泽、质感出发,古人总结了君子与玉的共同点。从色泽看,《礼记》说,玉“温润而泽”,即玉色温润而富有光泽。既而以温润与儒家学说的核心“仁”相比较。可以看出,这已经将对玉器的审美评价上升到道德高度。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也对此做出过阐释。在《礼记•聘义》中,对于“君子贵玉而贱珉”,孔子提出了玉具有十一种美德,即“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3)混合臂高空作业车在举升过程中由同1个PLC控制器控制,即伸缩臂、折叠臂和工作斗的三个输入间为互锁关系,提高了工作斗的平稳性和可靠性[3]。
(3)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p174
与礼乐制度形成之前的原始玉器相比,此时的玉器宗教性逐渐减弱,玉器的审美价值被进一步放大。玉器保留了几千年来的贵重,同时随着周人崇尚精神、品德文化特点的形成,又被赋予了新的高尚、典雅而完美的品格。(7)
时至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战国开启了率真任性的新品格,这里不再有乐舞礼制等级的意味,也不再有平和尚德的内容要求。此时因为儒家学派的主张,玉器保留了“贵德”的品性,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加日用化、生活化、情趣化的玉器特征。战国玉器制作工艺的高超可以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玉器中看到。曾侯乙墓中的玉器可以分为饰物、用具和葬玉三大类。其中,玉饰物的数量和种类很丰富,例如玉带钩、玉梳和玉㻡等,(8)最能展示玉文化在战国时期的审美特征。其玉器雕刻细致、线条灵动、装饰精美,反映了战国动荡却激情,纷乱却飞扬的一面。
汉代玉器繁荣发达。汉初休养生息之后,国力强盛。张謇通西域,出产于新疆和田一带的美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成为中原玉器的原材料。随着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官方正式宣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的“贵玉”思想得以继承和发扬。从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玉器看,西汉早期的玉器主要是继承战国以来的传统,但是中期以后,新的器类和器形陆续出现,在玉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新的品格,如镶嵌玉饰的铜器,同时鎏金,金玉生辉,光彩夺目。与之前较为抽象的造型纹饰,汉代更倾向于写实纹饰。一批颇具现实感的玉器形神融合,展现出勃发的生命力,雕刻精细,装饰华美,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至此为止,玉器主要用于礼仪即丧葬的古典玉器时代基本结束了。在此之后,玉器进入主要用于装饰及鉴赏的时代,发展至清朝达到顶峰。(9)
小结
周至汉,玉器的发展路线基本上与礼乐制度影响下中国审美文化的变化吻合。魏晋南北朝礼乐衰败,玉器发展一度走向低谷。唐宋以来,玉器发展回温,世俗化、产业化,作为一种装饰品和生活用具进入寻常百姓家。玉器身上仍然承担着美好、温润的君子品格,但是这一品德不再是百姓所践行的准则,而不过是一种道德理想。这就如同礼乐制度在唐宋至明清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在清朝到达顶峰。众人各司其职,恪守伦理道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一时期堪称“典范”,践行到极致。但是,物极必反。尤其是明清以来,个人理想被过分限制,知识阶级干脆另辟蹊径,在世俗、情欲、叛逆的路上越走越远。周代礼乐所倡导的典雅平和、规矩中节存在于“政治口号”中,现实世界的审美品格中,延续更多的是魏晋开启的“自我超越”、“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此时的“礼乐”大概只能在“伦理规范”中找到,与“审美文化”已经渐行渐远了。
(6) 同上
数字信号处理的大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教材1.4节[1]讨论完“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求解”时,讨论了采用filter()函数求解差分方程输出的方法。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指出差分方程的输出与系统输出是相同的。因此,如果知道一个差分方程的单位脉冲响应,我们可以采用filter()函数利用递推法原理求系统输出,也可以采用conv()函数求卷积运算的方法求系统输出,且两者的输出应该是相同的。教学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尚书•多士》
(5) 《礼记•玉藻》
由于三代时期“君子佩玉”的习俗,玉器的声音总会萦绕于时人耳畔。叩击玉器的声音清越,纯而不乱,听起来清脆干净又可以传播很远,并且一直保持纯粹的音色。所谓“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5),这就是描述君子走路时玉器碰撞发出的声响——温润、清越、悠长。因为君子佩玉,玉器碰撞发出声响,所以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君子光明磊落,不会做偷鸡摸狗的小人之事。于是,玉器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6)也就是这个含义。
(4) 《礼记•曲礼》
(2) 《礼记•表记》
注释:
张连长发狠地说:“都起来!谁也别装草鸡,继续往前走!”说着,他走到周萍跟前,将周萍拽起来,扛麻袋似的,扛在肩上。
(7) 《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篇》p20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在“民族-政党-国家-人民”的主体构成中,中国共产党是关键,是承前启后、统领全局的力量。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一个政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标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首先是政党自信。
(8) 古方,《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p104
(9) 卢兆荫,《古玉史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84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5.融入企业文化。在融合宝胜原有文化、航空工业文化、核安全和军工质量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编撰《胜之道》等一系列宝胜文化读本合集,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体系凝聚团结广大员工。
参考文献:
[1]卢兆荫.古玉史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7.
[2]古方.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01.
[3]杨伯达主编.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M].紫禁城出版社,2002.04.
[4]陈炎,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0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03.
作者简介: 叶倍(1998.2-),女,汉,浙江台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就读于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