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失误与调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道德论文,促进学生论文,政治论文,课程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学者总结中学政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包括:一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1]。
中学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还担负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然而,传统的中学政治课程难以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尤其在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方面存在着不少失误。
一、传统中学政治课程在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失误所在
(一)用知识教育代替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如火如荼,效率至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盛,整个社会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教育本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久大计,然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也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不良趋势,中学教育尤其如此。在中学教育中,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能在各种考试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反馈。与知识教育相比,思想道德教育却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也难以有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机制。于是,能立即收到效果的知识教育在当下中学教育中处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其他四育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本应处在首位的思想道德教育却因难以评价而变得可有可无。中学政治课程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来应秉承的德育、智育双重动能,就大大地向知识教育倾斜了,政治课程成了一种外在的只需背诵和记忆并在考试中准确再现的僵化知识体系。
(二)理论与实际脱节导致思想道德教育退变为说教
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程教学失去了说服力,学生很难相信政治课程教学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化、系统化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从理论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本来在学生心目中就缺少感性认识的观点又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2]。中学政治课程本来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的,然而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只能导致学生对社会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政治课程要求学生认同的思想道德理念就难以被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演变成说教。政治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内容,学生不信服、不赞同,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严重时会导致学生的“说一套,做一套”,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不顾学生年龄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错位
当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存在一些错位,比如在小学阶段教一些大道理,喊一些大口号,用成年人的思维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而到了大学阶段,还需要进行一些本该小学阶段就掌握的基本言行和礼貌教育,比如不随地吐痰、爱护环境讲卫生等[3]。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和阶段性。中学政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样存在这种不顾学生年龄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错位,动辄把中学生当作国家干部,要求从全局高度提出意见,或者要求中学生具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而对中学生应具备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品质却不注意培养。“国家干部式”的中学政治课程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因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难以操作,毫无疑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收到的效果甚微。
二、中学政治课程对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应然调适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政治课程必须注重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突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注意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实践,获得情感体验,增强感性经验,扩展知识技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4]。在应然状态中,中学政治课程在促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方面所承担的特殊责任要求中学政治课程应当调适传统政治课程在这一方面的失误。
(一)教育者必须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不是要将学生训练成听话的奴隶,“听话”不是思想道德教育成功的标志。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是教育的生长点,人的完善个性、丰富创造力是教育的归宿点[5]。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必须得到加强,这是一项长久的树人工程,绝不能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对待,不能把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二元对立,更不能只讲知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排挤思想道德教育。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部,思想道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强调思想道德认知,而忽略另外三个重要方面。
(二)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应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科尔伯格(L.Kohlberg,1963,1968)提出儿童的思想道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思想道德的价值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包括“好孩子”取向阶段和遵循权威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即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且能以普遍的思想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取向阶段。[6]中学生既不是懵懂幼童,也不具备成年人的成熟心智,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想道德判断和思想道德认知,而这个思想道德判断和思想道德认知又不是很成熟的,在幼稚和成熟之间游走。因此我们不能用对成人的思想道德要求来要求中学生,应该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年龄特征。思想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渐进历程要求中学阶段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思想道德教育才会有成效。
另外在教育内容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阶段,情感上独立性很强,甚至会有逆反心理。他们反感空洞无物、抽象的说教,认为自己已经不像小孩子一样好“哄”好“骗”。在内心里,他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认可并坚信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事实的基础,毫无根据的抽象说理,他们在情感上已经不能接受,更难以将教师所宣扬的思想道德理念作为信念去切身实践。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与学生发生反应。所以中学的政治课程必须找到那些抽象的“大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来源点和生长点。
(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上,由教会接受转变为教会选择,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由他律转向自律的本质需要
皮亚杰(J.Piaget,1932)提出儿童的思想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思想道德规则阶段,社会规则对其没有约束力;6-10岁期间处于他律思想道德阶段,其思想道德判断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思想道德阶段,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思想道德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看法,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获得自律思想道德,使他们认识到思想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思想道德认知。[7]
当今世界是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社会对多元文化也很包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仅仅让学生接受现成的定论式的思想道德教条,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中学的政治课程告诉学生“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然而社会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横行;政治课程告诉学生“不能只追求物质利益,而放弃精神世界”,然而社会上对物质财富的极度追求难免让学生困惑……中学的政治课程不仅仅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思想道德,更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学生主体的内化,而不是灌输。完善思想道德认知、明确思想道德判断、陶冶思想道德情感,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学会选择,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才能真正从他律而转向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