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研究:成就、问题与对策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成就、问题与对策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研究:成就、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对策论文,成就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理论界、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热潮迭起,成果颇丰。在新千年之初,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程作一番回顾,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认真分析,探讨深化研究的思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以来,他的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0多年来,这一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

这一时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为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而拨乱反正的阶段,也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2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开创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新探索的阶段。邓小平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我国也是在这一时期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邓小平理论的许多重要观点也是这一时期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斗争中逐步提出来的。

70年代末,随着邓小平在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国内外就开始了对邓小平的研究。在国外,1978年邓小平首次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风云人物”,国外开始有了关于研究邓小平生平的书籍;在国内,也陆续出现了研究邓小平生平,特别是研究邓小平理论若干重要观点的文章。学术界围绕真理标准问题、战略重点转移问题、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问题以及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就是一场对邓小平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研究、宣传、教育活动,它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扫清了思想障碍。

这一时期,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种初步的研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加快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以此为标志,我国转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随着《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1983年)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及其增订本(1987年)的正式出版,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研究活动较大规模地开展起来。《邓小平文选(1938—1965)》出版后的半年中,国内各大报刊发表的学习和研究的文章就有2000多篇。1985年,邓小平再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风云人物”,国外对邓小平的研究更为活跃,相继出版了一些关于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的书籍。

这一时期,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对象更加明确。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研究是宏观与微观并重,但以宏观研究为主,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进行总体研究。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潜心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握和挖掘这一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但这一时期的研究还没有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提出的各种观点概括为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理论观点作了科学概括,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二个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构成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以此为标志,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入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学术专著明显增多,每年出版数达20多种。这些专著大都已深入到了邓小平理论的各个领域,研究水平也明显提高。从研究的侧重点和内容来看,这一阶段的研究较前一时期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就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研究来看,研究的侧重点已从前一阶段研究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转向研究如何改革开放问题;从研究的方式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从宏观转向微观,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第四阶段:从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到邓小平同志逝世。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九个主要方面作了更为全面的阐述,并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被正式确立。1993年10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江泽民同志作了学习动员报告,中共中央发了学习文选的决定。199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的决定。另外,1993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召开了三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就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些重大事件不断推动着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走向高潮。

这一阶段与前几个阶段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既有关于邓小平的生平、人格风范的研究,也有关于邓小平理论若干重要观点的研究。研究的侧重点也与前几个阶段有所不同,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的经济理论等,是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方式上看,这一阶段的研究是宏观与微观并重,不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的总体研究,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要论断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党的十五大科学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五阶段:从邓小平同志逝世、党的十五大到现在。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逝世。2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致悼词,对邓小平光辉、战斗的一生和建立的丰功伟绩作了高度评价。5月29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10月,党的十五大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199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7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的重要意义。这些重大事件不断推动着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走向深入。

在这一阶段,对邓小平及其理论的研究,在各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普遍展开。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研究的高度和力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都有巨大的进步,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是前所未有的丰硕。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业学术队伍不断扩大。诸多研究、探索和叙写邓小平理论的作品以各种体裁和载体纷纷面世,并获众多读者。

20多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从表现形式上看,研究成果可谓多种多样:(1 )邓小平理论若干重要领域的学习纲要。自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来,有关邓小平经济理论、人才人事理论、教育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科技思想、军队和国防建设思想等方面的学习纲要也陆续编辑出版。(2)学术论文。改革开放20年来, 有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论文数以万计。(3 )涵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专著。截止到1998年底,有关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著已近千种。(4 )适应不同层次教学的教材。党的十四大后,伴随着邓小平理论逐步走进课堂,邓小平理论的教材建设也开始起步。党的十五大之后,尤其是1998年4月新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公布之后, 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及部分高校开始新一轮教材编写工作,邓小平理论教材建设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仅1998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编写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不少于30种。教育部还组织编写了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5)帮助人们学习、宣传、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大型工具辞书, 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文库》、《伟人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邓小平理论全书》等。(6)电视片、 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软件。自《邓小平文选》(电子版)、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出版、发行以来,各种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文献数据库、多媒体教学软件也陆续研制出来。据统计,党的十四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仅军队院校就研制开发了370 多个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此外,部分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展示邓小平同志生平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画册。

纵观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是积极互动的。20多年来,有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促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帮助人们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做出了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所作的概括,凝聚着全党特别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二、当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邓小平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审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

第一,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研究的人多,进行总体研究、系统研究的人少。

由于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已形成一个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因此,现在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人十分多,研究的范围也很广。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均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符合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注意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注意从这一理论论述较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的精神,也拓宽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领域。但由于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各自为阵,所以,尽管引用的材料大致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例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就颇不一致。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邓小平理论的若干重要理论观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中国社会发展理论,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理论,因为邓小平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发展,而“发展”所指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经济发展;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现代化理论,因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邓小平毕生追求的一大目标,邓小平曾讲现代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它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因为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主题就是这两个问题;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为邓小平理论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展开的,而且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至少要管一百年,等等。目前,这个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没有权威的说法。

这种研究虽然有不少积极作用,但至少也有三个负面作用:一是给人们一种印象,即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凡事都可以从中找到具体依据,这样容易把邓小平理论教条化或泛化;二是邓小平理论似乎从各方面解释都行,没有科学性可言,从而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三是割裂了邓小平理论各个部分的联系性,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第二,从事注解性、宣传性研究的人多,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研究的人少。

任何一种理论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就会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然而,就目前邓小平理论研究来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或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毛泽东,或从邓小平早期论述到邓小平的晚期论述,一般是大量引文的堆积,和历史、现实结合较少,甚至于连邓小平某种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都涉及不到。因此,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是简单罗列或套用经典作家论述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说服不了人。例如,在论证邓小平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时,一般讲马克思、恩格斯如何重视生产力,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如何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再讲邓小平如何重视生产力。二是这种研究促使许多人只记住了邓小平的个别论断,并作片面理解。例如,“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反‘左’”、“不要问姓‘资’姓‘社’”、“不要争论”、“稳定压倒一切”等等,不少人就忽视了邓小平这些论述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这些论断的具体内涵,结果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的偏差。如讲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果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讲关键是反“左”,结果有的人思想解放变成了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讲“不要争论”,结果党内的思想斗争和民主作风也受到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依据他们所理解的这种邓小平理论指导实践而出现错误时,不少人又怀疑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第三,重复研究的人多,开拓创新研究的人少。

这种重复在不同专业不一样,在不同时期也不一样。如党的十三大以后,重点是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十四大以后,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上;十四届六中全会后,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十五大以后,重点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经济改革理论的创新上。现在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书越来越多,大部头的书也越来越大。有的书店已专门开设了邓小平理论书籍专柜,但许多论文、专著或教材大同小异,真正有特色、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科研成果少,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依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研究,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来,已发表了近万篇研究文章,但大同小异,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邓小平为什么要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是在什么前提下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为什么没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到底如何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究竟有何创新和重大意义?等等,这些问题仍在争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第四,在理论表层进行平面研究的人多,分层次进行立体研究的人少。

这种研究中,往往只是把邓小平理论的各种观点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概括一下,便成了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这种研究看来似乎很有效,如过去我们总结出了“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发展中心论”、“发展步骤论”、“发展重点论”、“一国两制”论等,还有所谓的“猫论”、“摸论”、“不争论”等,现在又总结出了邓小平的“知识经济论”、“可持续发展论”、“科技创新论”、“素质教育论”等,开始是“八论”、“十论”,现在差不多达到“三十论”了。按照这种思路和方法走下去,还可能产生出繁琐的“四十论”、“五十论”。严格说来,这种工作也算不上是什么理论研究,因为真正的理论研究所要做的,不是或不仅仅是告诉人们邓小平理论中包含有哪些著名的思想或论断,而是要揭示出这些思想或论断产生的根据和来源以及这些思想或论断的精神实质。

个别思想或论断以及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方针、政策,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南,它们具有理论的形态,是理论的一部分,但却不是理论的全部。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一个有层次的、连贯的命题系统。只有搞清楚了邓小平理论中各种命题之间的逻辑联系,我们才能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的精髓,使理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力量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仅仅把研究定位在理论的表层,停留在对各种思想或论断的归纳总结上,则不但达不到理论研究的目的,反而会引起许多混乱和误解,从而削弱理论的力量,其弊端不容忽视。例如,当我们把“发展中心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发展重点论”(农业、能源交通和科技教育)和“发展机遇论”(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平行地罗列在一起时,就可能导致它们之间地位和层次的错位,“发展中心论”的突出地位便会受到削弱和淡化。而当我们把经济建设“中心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论”和社会发展“协调论”的内容平行地罗列在一起时,就可能导致逻辑上的混乱,进而导致实践上的混乱。当一些人以“中心论”为依据,主张尽力发展经济,而另一些人用“两手论”或“协调论”来与之对立时,理论的指导意义就断裂了。

三、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几点建议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需要我们加强和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

第一,把邓小平理论当成科学,分层次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关键是要把邓小平理论作为科学来研究。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版,第2卷,6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我们也必须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把邓小平理论当成科学来研究,必须明确两点:其一,任何一种理论都应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层次严密的范畴体系,这是一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依据,也是一种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其二,任何理论都是有层次的。理论研究中的各种命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命题,二是重要的复合命题,三是边缘命题。从逻辑的构造来看,基本命题是基础、核心,也是其他命题的根据;复合命题是由基本命题推导而来,是基本命题与边缘命题之间的中介;边缘命题是复合命题进一步推论的结果,它处在整个理论的最外层,也是理论与经验接壤的部分,理论正是通过这一部分与现实和实践发生联系,来指导实践并同时验证自身的合理性。

因此,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基点统一的范畴体系。具体到邓小平理论,就需要我们从邓小平的若干重要论断或命题中抽象出科学的范畴来,形成邓小平理论特有的范畴体系,避免用“猫论”、“摸论”等容易使人把邓小平理论庸俗化的不规范的范畴。其次应弄清楚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在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和各个重大命题中,弄清楚哪些是基本命题、是核心,哪些是复合命题,哪些是边缘命题。这样才有利于人们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并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第二,结合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在谈到上述这个思想时说:“马克思一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和革命活动,就十分明确地表示过他对社会学理论的要求:社会学理论应当确切地描写现实过程,如此而已。”(《列宁选集》,2版,第1卷,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因此,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要仔细研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研究邓小平理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邓小平理论各个重要论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避免出现对邓小平理论各种重要观点理解上的分歧。

第三,结合邓小平理论学习宣传和研究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仍然很多,如邓小平到底有没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到底是怎样的,邓小平理论到底形成于何时,邓小平理论的总体特征是什么,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邓小平理论中的各种重要观点到底如何正确理解,等等,此类的问题在高校教学中已十分突出地反映出来。这些问题如不从理论深层次上加以解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因此,邓小平理论研究必须面对邓小平理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解决人们思想认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四,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研究。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实践为伟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但不是先知。他不是先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然后按照这套方案来改造中国,而是在实践中提出方案,在实践中修正方案。离开了具体的改革实践,就不可能说明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把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结合起来,从实践上的生长点去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去理解邓小平理论中的各个重要论断。同时我们还应该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邓小平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把邓小平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并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标签:;  ;  ;  ;  ;  ;  ;  

邓小平理论研究:成就、问题与对策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