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实验学校 257505
摘 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好的身体为好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不健康的身体通常伴随着心理的沮丧与挫败感。所以,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变化正趋于半成熟状态,是人生成长阶段中的敏感期,学校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应该更加关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基幸福人生。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实践
在新课改的标准要求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认定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基于此,初中体育老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由于青少年本身的心理敏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初中作为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学校以及家长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改变传统固化的思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理念应该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教师的教学观念就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核心,充分地贯彻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策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入教学新理念,改变传统固化的思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体育课变成生动有趣的课程。
2.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更新,体育教学模式也应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当前体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下列趋势:从模式的主题看,体育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三基”教学,从身体素质转变为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从模式的目标看,应该把短阶段的效益转变为长期效益,从追求短期的生物适应能力向突出体育能力的培养上发展;从模式的形式看,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形式相互批评、竞争、借鉴,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从师生地位看,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关系,要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
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积极参与法。传统的依附教学的方法是导致学生个性发展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方法被教师定义为教学的统一结果,强调教师自身在教学内容上的标准,通过提问、欣赏、批评、评分等方式约束学生,使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一致。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一维”,即目标和结果。然而,学生的潜能是不同的。相同的教学内容会在不同的学生之间产生不同的理解。“一维”教学必然会抑制学生的潜能,导致人格的扼杀。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
(2)媒体运用法。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挺身式跳远完整动作的了解,可运用影视录像媒体,观看教学录像,提出注意问题,引导学生观看。然后,再利用慢动作视频,将难点、重点逐一分解,定格显示,最后按正常速度播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规范的动作概念。 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课堂呈现形式更多样化,而且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学生地位变得更加主动。使用现代技术更大的优势是减少了课堂时间中的不必要的浪费,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利用媒体参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对错比较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能够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共同发展。
(3)探究学习法。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在预设情景中寻找问题、罗列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往往需要带着各自原有的学习经验,着手分头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和解决办法,就热点问题即探究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提炼出最佳的问题解决策略和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初中体育和健康课堂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促进初中体育和健康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发展,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学校更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师生人人参与,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落实于课堂教学、活动训练、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和环境陶冶等诸多过程之中。要提高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净化社会空气,建立起更富人性化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士阳 浅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
[2]刘志华 刍议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5。
论文作者:李殿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学生论文; 体育论文; 初中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心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