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丁#183;路德中晚期的政治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德论文,马丁论文,晚期论文,试论论文,政治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史学界一般把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活动分成三个时期:早期( 1517年~1521年沃姆斯会议闭幕)、中期(1521年~1525年农民战争结束)和晚期(1525年 ~1546年)。路德早期致力于反对天主教的斗争,这一斗争也是德意志摆脱罗马天主教 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维护民族利益因而成为路德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史 学界对路德早期维护民族利益的政治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国内学者对路德中晚 期的政治思想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且前苏联、东欧和我国史学界曾普遍认为:路德中期 开始背叛人民——“烧毁教皇敕令和沃姆斯会议以后,路德抛弃人民而倒向诸侯,终于 从一个革命家蜕变为改良主义者。农民战争以后,更堕落为叛徒。”[1]路德晚期竭力 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成为诸侯的奴仆。[2](P49-50)笔者在对路德中晚期的政治思 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后,认为上述观点值得商榷。
一、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是路德一贯的、根本的政治立场
路德早期的大量言论说明了他一开始就持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他认为所有 人包括基督徒都应服从世俗权力,“属灵的权威行不义时,我们必须抵抗,但世上的掌 权的虽行不义,我们也不应该抵抗。”“服从是受治者的责任,他们应当殷勤地照长上 所期望他们的去行止,不拘别人怎样行,总不要偏离此道。”[3](P89-91)“世俗的权 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行使它的职务 。”[4](P166)路德早期从未提到人民可以暴力反抗世俗封建统治。鉴于1521年以后风 起云涌的群众运动日益危及世俗封建统治秩序,路德写了《论世俗的权力》等文章,进 一步表明了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立场,并明确表示坚决反对人民的暴力斗争,“不管 叛乱者是何等有理,但我反对他们”[5](P393)。然而,农民战争还是爆发了,并引起 了社会骚乱。路德为此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一文,叫嚣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 路德对农民战争的态度被史学界不少研究者看作是背叛人民的表现。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其一,路德早期并未有过支持人民革命反抗世俗封建统治的言论;其二,路德自早期 就持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的根本立场,当群众运动和农民战争危害这一秩序时,必然 招致他的反对。应该说,路德除了在农民战争中言论过于激烈以外,并没有违背他一贯 的、根本的政治立场。路德对群众运动和农民战争的态度是他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的 一贯立场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人民”。
农民战争以后,社会不满情绪加剧,影响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路德因而鼓吹诸侯 应强化对农民等社会下层群众的统治。路德晚期强化世俗政权的主张与他一贯的、根本 的政治立场是一脉相承的。
路德为何要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首先,这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16世纪宗教改 革时代的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不可能产生推翻封建上层建筑的革命要求和力 量。市民阶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进行不威胁世俗封建统治秩序的温和的社会改 良。其次,这是由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路德宗教改革早期,民族矛盾已成为德 意志社会的主要矛盾。德意志的当务之急是要展开一场针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争取民族独 立的反封建斗争,这场斗争的领导权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正在成长中的先进的市民阶级( 即资产阶级的前身)身上。路德一开始就针对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改革宗教和争取民族 独立的宗教改革的中心目标,这也是当时的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当时的德意 志,诸侯力量强大,市民阶级力量十分软弱,以路德为首的市民阶级想要反对势力强大 的罗马天主教会,建立和发展新教会,抵抗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对新教会的镇压, 必须仰赖于新教诸侯的支持。正是由于路德能审时度势,始终采取依赖诸侯进行宗教改 革的立场,才使宗教改革的中心目标得以实现,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命得以完成。这一成 就已得到学者们的充分肯定。既然路德的宗教改革必须依靠新教诸侯的支持才能实现其 目标,那么他也只能采取维护世俗封建诸侯的统治秩序的立场。
二、路德中晚期继续坚持维护民族利益
1.维护民族独立自主。1521年以后,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和新教会的建立,罗马 教廷对德意志民族的危害逐渐减弱。但罗马教廷对此并不甘心,他们千方百计要恢复对 德意志的控制。为了彻底摆脱罗马天主教的影响,路德主张新教会做礼拜时,尽量使用 德语;他把《圣经》翻译成德文,编写了德文的《教义手册》,大大推动了新教会的民 族化。路德主张新教会应由德意志人来管理,并主张世俗政府应保证新教会有维持其正 常活动的财产,以防止罗马教廷的渗入。由于路德在新教会的建设中维护民族独立自主 ,到路德晚期,北德大部分路德宗教会已在宗教、政治、经济诸方面彻底摆脱了罗马天 主教的影响。路德中晚期继续对罗马教廷榨取德意志财富的做法表示深恶痛绝,他一针 见血地指出:“德意志是教皇的猪,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给他偌多薰肉和腊肠的原因。 ”[6](P274)1545年,他还为一篇教皇如何压制皇帝巴巴罗萨(Friedrich Barbarossa) 的文章作序,对教皇的所作所为表示愤慨。[7](P200)20至40年代,德意志面临土耳其 人入侵的危险。路德写了《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和《劝诫为反对土耳其人而祈祷》等 文章,号召所有德意志人作好献出生命和财产的准备,誓死反抗土耳其人的入侵,这再 次体现了他维护民族独立的思想。
2.主张民族统一和平。长期以来,德意志名义上是皇帝统治,实际上一直处在诸侯分 裂割据的状态。1521年以后,德意志境内新教诸侯与天主教(旧教)诸侯的矛盾成为德意 志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旧教诸侯彼此仇视,互相角逐,使国家面临内战的可能。路德主 张民族统一,他始终把德意志皇帝看作是国家政治上的领袖。他告诫诸侯说:“你一定 要全力维护和顺服皇帝陛下的权威,因为你是帝国的成员。”[8](P100)他一般不承认 个别或部分诸侯有反抗皇帝的权利,认为只有在帝国和选侯们一致同意的前提下才可以 废黜不称职的皇帝。否则,任何人都应当服从皇帝。这体现了路德的国家一体观念。[9 ](P398-399)路德强烈反对内战,他说:“如果德意志诸侯互相进攻,……我不能袖手 旁观,我必须努力帮助这些可怜的德意志人,我不希望他们遭到伤害,只希望一切平安 ,这是我亲爱的祖国赋予我的使命。”[9](P418)路德极力呼吁新旧教诸侯暂时抛开宗 教分歧,和平共处。然而,新旧教诸侯对路德的主张置之不理。皇帝查理五世坚持信奉 天主教的顽固立场,并妄图武力镇压新教,在面临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武力镇压的 情形下,路德在30年代被迫提出新教徒都应抵抗皇帝站在天主教立场对新教的镇压,不 过他强调只有新教诸侯才可以用武力抵抗皇帝武力镇压新教会的行为,而普通新教徒的 抵抗则是拒绝服役而非武力抵抗。在《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一文中,路德号召诸侯们 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共同对付土耳其人可能入侵德意志的危险。由此可见,路德虽然极 力反对皇帝对新教会的镇压,但他也自始至终视皇帝为德意志政治上的最高元首,这体 现了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平事业的深切关注。
三、路德晚期并未成为诸侯的奴仆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路德作为一位市民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主张与封建诸侯 的政治主张有显著不同之处。
1.路德维护民族利益。无论是在新教会的建设中,或是在反对天主教的斗争中,还是 在对待土耳其可能入侵德意志的问题上,路德晚期都继续坚持维护民族独立自主。他也 致力于民族的统一和平事。路德对德意志民族独立自主及统一和平事业的关注实际上是 市民阶级对于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关注,体现了一位市民阶级领袖的远见卓识和 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先进性。在当时的德意志,诸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一味追求扩大其 割据势力,根本不关心民族利益。在维护民族利益问题上,路德与诸侯的态度确有天壤 之别。
2.路德的政治思想包含了一些进步的因素。他早期对封建等级制度作了某些否定,提 出了在信仰上人人平等。在他看来,世俗政权既代表着一种统治秩序,也对社会负有一 定的责任和义务。他在中晚期仍强调世俗统治者应该在地上主持公道、惩治邪恶。他继 续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抨击,“政府已经变成了收敛财富和捐税的机关”[10](P189), “在当权者中间有这么多奸诈的背信弃义的行径”[8](P45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在 “施尼茨事件”(Schonitz Affair)中的表现。1534年,天主教诸侯、美茵兹(Mainz)大 主教阿尔伯特(Albert)为掩盖他滥征捐税、大肆挥霍的丑闻,将其财务管理人汉斯·施 尼茨(Hans Schonitz)秘密处死。路德闻讯后极为气愤,他不顾勃兰登堡选侯、普鲁士 公爵和萨克森选侯的劝阻,于1538年撰文揭露和批判其丑行。特别可贵的是,路德在这 篇文章中指责阿尔伯特违反正常的法律程序,初步表达了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 点。路德一生对劳动人民的处境怀有同情,甚至在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也常去各地 乡村讲道,关注贫苦人民的需要。
路德一贯维护世俗封建统治秩序,到晚期还主张强化世俗封建统治,这是由客观历史 条件和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对此我们不应予以过多的谴责,我们不能苛求路 德做出超越其时代和其阶级的事情。同时我们亦应看到:路德晚期继续对封建统治阶级 的邪恶进行抨击,某些政治观点包含了与封建等级制度不相容的进步因素。路德晚期仍 坚持维护民族利益,这与诸侯对民族利益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说路德晚 期并未“成为诸侯的奴仆”,而是坚持了当时先进的市民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