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六传”唐文“朔闻捷子”考证_说文解字论文

《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解字》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 (1999)04—0152—06

宋末元初戴侗的《六书故》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的一部非常特殊的著作,向来毁誉不一,贬斥者多以为《六书故》窜乱《说文》,曲解文字,不足取法。[1]近代以来对《六书故》的客观评价首推唐兰先生, 他说:“由宋以来,文字学上的改革,到他是集大成了,”[2](P370 )“对于文字的见解,是许慎以后唯一的值得在文字学史上推举的。”[3](P227)《六书故》对于文字的说解,不象有些学者所贬斥的, 仔细认真阅读该书就会发现有许多符合文字发展历史的灼见。《六书故》对于《说文》推崇有加,并非全盘否定。戴侗在《六书通释》中说:

外史失官而六书缪乱,隶楷日滋而篆籀湮没。向微许氏《说文》,文字之本几于景灭而迹绝矣。至於今而犹有考焉者,许氏之功也。吾先人教学文者,必先六书;学六书者,必考于《说文》。

当然,由于《说文》牵复于绝学之后,裁成于一人之手,犹未免有遗惧,文字之所不可无者,或见于其注说及他偏旁,或一字而再见,遗逸重复,盖多有之。”[4]因此, 戴侗在《六书故》中对《说文》多有驳正。在考证文字之时,戴侗广搜《说文》异本,有唐本、蜀本、徐本、李阳冰之广《说文》本,一本等。对《六书故》所引《说文》唐本,清人评价不高。清·莫友芝云:“前辈见戴侗引晁记唐本许书,虽刺谬,犹贵重。”[5]从学术著述看, 清人《说文》学著作中称引《六书故》唐本《说文》多见。正如唐兰先生所说:“他(戴侗)《说文》在徐本外,兼采唐本蜀本,清代校《说文》的人所不能废。”[2](P22)本文搜集《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50多条,逐一加以考述,以见其价值所在,想必于《说文》研究或少有补焉。

1.“幹,居寒切,湿去也。唐本《说文》曰:‘幹湿之幹也。’”(卷2)按, 今存大徐本《说文》无“幹”字。疑夺。《六书故》袭用唐本《说文》释义,但此义先秦文献少见。

2.“昬,呼昆切,日入向晦也。唐本《说文》从民省,徐本从氐省,晁说之曰:‘因唐讳民改为氏也’,晁说得之。”(卷2 )按唐本《说文》甚是。清末丁福保《说文诂林·后叙》云:《说文》昏,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按此篆注并误。《六书故》称唐本是昬字,从日、民声是也。考汉碑,昬为正字,昏为别体。……从氏者仅《繁阳令杨君碑》‘宿不命阍’一见而已。《五经文字》‘’下云:‘缘庙讳偏旁,准式省从氏。凡汦、昏之类皆从氏。’又《旧唐书·高帝纪》,昬字改昏,在显庆二年十二月。据此知昬字因庙讳而改,改从昬之别体昏。试观唐显庆前之魏碑,凡昬字皆从昬。……显庆后之唐碑,因避讳皆作昏,可知篡改《说文》亦在中唐以后。……《说文》)宜依《六书故》改从日,民声。”可见今存大徐本《说文》非是。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昏”下极力回护大徐之说,并以为“一曰民声”四字为浅人所增,则过于武断,失于不察。

3.“黛,徒得切、又徒奈切,青色也。古用为画眉墨。唐本《说文》曰:‘或从代。’”(卷3)按,大徐本《说文》无“黛”字。 疑夺。《六书故》以为从黑、代声,《说文》唐本当同此,但唐本又存异说,以“从代”为会意。此说汉时已有。《释名·释首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黛”当为会意兼形声。

4.“黤,於敢切,阴黑也。亦作黭。徐本《说文》曰:‘青黑也’,唐本曰:‘果实黭黮也。’”(卷3 )按大徐本《说文》以“黤”、“黭”为二字,分训。《六书故》所引唐本当为“黭”的释义,大徐本《说文》释“黭”:“果实黭黯黑也”。与唐本义同。《六书故》以为“黤、黭”异体,甚是。

5.“爓,详廉切,又庐咸切,烧汤也。徐本《说文》曰:‘火门也’,不可晓。唐本《说文》曰:‘火爓爓也’”。(卷 3)按,大徐“火门也”,《段注》以为“门乃爓之坏字耳,”并以“火爓”释“爓”,与唐本近同,甚是。《六书故》所释非本义。

9.“亮,力让切,左相也。朗也。信也。京省声。……徐本《说文》无亮字,唐本曰:‘明也。从几、从高省。’”(卷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儿部》:“亮,明也。各本无,此依《六书故》所据唐本补,盖即晁氏以道所见唐本也。”从文献用例看,亮之本义当从唐本所释。

”楷化作“”,“”讹变作“以”。唐本《说文》以会意释“似”,可备一说。《六书故》释义与小徐本《说文》同。

11.“替,他计切,隤废也。 ……唐本《说文》曰:‘废也’。徐本曰:‘废,一偏下也’。”(卷9 )《段注》认为“废”下“各本夺也字,不可读,今补”,唐本正有“也”字。

12.“颀,渠衣、渠斤二切,头耸直貌也。 ……《说文》曰:‘头佳貌。’唐本作‘头住’,误。”(卷10)唐本《说文》有“颀”字,小徐本《说文》亦有,今存大徐本《说文》夺“颀”字,据此当补。

13.“頪,《说文》曰:‘难晓也。一曰鲜白貌。从粉省。 ’唐本《说文》曰‘从迷省’,音阙。”(卷10)。大徐本以“从米”析“頪”字,为会意,唐本“从迷省”,似更得之。

14.“谣,余招切……徐本《说文》无谣字。,徒歌也, 从言肉。唐本曰:‘,从也,从言,从肉,肉亦声。谣,徒歌也。嗂,喜也,和乐之貌也。’”(卷11)唐本以会意兼形声释“”,所释为古音古义。《段注》以为从言肉声,只见其一。 据唐本,《说文》当有“”今存大徐本夺“”字。

15.“謚,神至切,王公卿大夫没,迹其德行而为之称曰謚,周道也。徐本《说文》:‘謚,行之迹也。从言、兮、皿,阙’。徐锴曰:‘兮声也’。谥,笑声,益声。……唐本无謚,但有谥,行之迹也。”(卷11)今存大徐本既有“謚”,又有“谥”《段注》以为大徐本之“謚”当为“从言益声”,并删“言”部末之“谥,笑兒”一条。清·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段注校议》:“余谓謚即谥之行草,校者以行草为篆体,因改说解之益声作‘兮皿阙’”。玄应《一切经音义》引《说文》作“谥,行之迹也。从言,益声”。《五经文字》、《广韵》所引《说文》此字均作“谥”,不作“謚”。唐开成石经、宋代书版也作“谥”不作“謚”“知徐铉之书不能易天下是非之公也”。[6]据此可知姚文田、 严可均之疑为是,也知《六书故》所存《说文》唐本为至确。

16.“诬,武夫切,以无为有,以有为无,虚加之也。 唐本《说文》曰:‘加诸也。’”(卷11)大徐本《说文》释“诬,加也”,唐本“加诸也”,义更清楚。

17.“吺,汝朱切,欲言而复缩唇吻,聂吺也。 ……《说文》曰:‘讘吺,多言也’。唐本‘殳声’,徐本‘投省声’。”(卷11)今存大徐本为“从口,投省声”《段注》改为“从口,殳声”,未言所据。唐本正为“殳声”。

18.“,他合切,唐本《说文》曰:‘言语相及也。 ’徐本曰:‘言语相反也。’”(卷11)今存大徐本作“语相反也”《段注》改为“誻、语相及也”有理,所据为《玉篇》。依唐本,大徐本之“反”当为“及”之误,“言语相及”,即言语连续不断。唐本为是。《段注》也云:“眔,目相及也,然则此从遝,训语相及无疑。”

19.“

,子亦切,背脊也。……《说文》:‘

,背吕也, 象胁肋形,读若乖’。唐本作‘

’,从大。脊,背吕也。”(卷12)今存大徐本释“

,象胁肋也”《段注》改为“象胁肋形”,未言所据,《六书故》所引《说文》可为之作注。《六书故》引唐本作“

”,当为“

”之古形,从大,即从人,上象人胁肋,意更明显。

20.“,许讫切。《说文》唐本曰:‘脉也, 从肉从八。’徐本曰:‘振也,八声。’”(卷12)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0、卷89)注“”引《说文》:“血脉在肉中而动,故从肉从八。”以会意释“”,与《六书故》所引唐本同。《说文》“八”非声。

21.“掊,蒲侯、蒲回、蒲北三切。……《说文》曰:‘把也。 ’唐本曰:‘捊也。’”(卷14)从古文献及古辞书释义看,“掊”有聚义,与“捊”音义近,唐本以“捊”释掊,渊源有自。

22.“撢,徒含切。 ……徐本《说文》曰:‘探也’。 唐本曰:‘掬也。’”(卷14)唐本所释为“撢”之一义,可备一说。

23.“揆,巨癸切,度也。《说文》:‘葵也’。 唐本:‘度也’。”(卷14)《说文》各本均作“葵也”《段注》正依《六书故》所引唐本改为“度也”,甚是。“揆”当“度”讲,文献用例甚夥。

24.“掛,古贾切,又去声。……又作挂。 唐本《说文》曰:‘悬也。’徐本曰:‘画也。’”(卷14)《玉篇》引作“悬也”。古文献“挂”有悬掛义,唐本存古义。

25.“,辰陵切,自下承上也。又作。承, 《说文》曰:‘奉也,受也。从手,从卩、从閠’。唐本《说文》曰:‘从手、从。’”(卷15)“承”之初文当为“”、“ ”“篆文又增之‘手’形,于形已复矣。”[7] 唐本《说文》以“手”与“”相并,较徐本为胜。

26.“,士箴切,以手度之,八尺为。 ……《说文》曰:‘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唐本不从口而从几。”(卷15)清·徐灏《段注笺》:《系传》曰:‘工为器。’灏谓‘口’亦器也。”唐本从几不从口,“几”亦为器。

27.“攸,延秋切,《说文》唐本曰:‘水行攸攸也’。 其中作亻。徐本曰:‘行水也。’其中作从攴、从人、从水省。”(卷15)《段注》引《六书故》唐本,但改为“行水攸攸”,并认为“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于海”。戴侗认为唐本为是,不当如徐本曰“行水”因已有“游”字,当依唐本。

28.“徇,辞閠切,周告也。……又作, 唐本‘旬声’,徐本‘匀声’”。(卷16)从文献用例看“徇”字更古,古匀旬同用,故字又作“”。

29.“卫刿切,護行也。……《说文》曰:‘宿卫也。 ’唐本‘从行,从韦’。徐本‘从韦、从币、从行。行,列卫也。 ’”(卷16)唐本为是。金文“卫”正从行、从韦。徐本所依为讹变之字形。

30.“驵,子朗切,徐本《说文》曰:‘牡马也。 一曰:马蹲驵也。’唐本曰:‘奘马也。’”(卷17)《段注》谓“牡”为“壮”之讹,所据有《文选》李善注引《说文》及《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介部》“奘者,驵大也”《尔雅·释言》:“奘,驵也。”据此,“驵”当依唐本为“奘马”。

31.“駓,铺悲切。《尔雅》曰:‘黄白襍毛,駓。’郭氏曰:‘今桃花马。’徐本《说文》曰:‘黄马白毛。’唐本曰:‘黄马白襍毛。’”(卷17)唐本为是。《六书通》所引唐本与此同。《段注》疑“马”为衍文,而大徐本又夺“襍”字,故改大徐本为“黄白襍毛也”。

32.“豲,胡官切。唐本《说文》:‘豕属也。 ’徐本曰:‘逸也。(卷17)唐本是。《段注》依此改大徐本为“豕属”,并认为二徐“乃以下文《逸周书》割一字为之。”《玉篇》、《广韵》也以“豕属”释“豲”。

33.“默,密北切,犬不鸣也。 《说文》唐本曰:‘犬潜逐人也’。”(卷17)今存大徐本《说文》曰:“犬暂逐人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六书故》引《说文》曰:‘犬潜逐人也’,是今本‘暂’字乃‘潜’字之误。”徐锴《说文系传》:“犬默无声逐人。”据此,唐本所释为确。

34.“龛,口含切,《说文》曰:‘龙兒也’。 徐本曰:‘合声’。唐本曰:‘今声。’晁氏曰:‘从今乃得声。 ’”(卷18)《段注》曰:“各本作合声,篆体亦误,今依《九经字样》正。 ”《段注》改为“今声”考金文,周代《墙盘》、《眉寿钟》之“龛”正从“今”,不从“合”。可知唐本之确,徐本大误。

35.“隼,思允切,鸷鸟也。……《说文》徐本:‘, 祝鸠也,从鸟,佳声。或作隼,从佳,从一。一曰:鹑。’唐本曰: ‘,从鸟从隼。隼,从佳,从迅省。 ’……按:《说文》不以隼为鸷鸟,而《诗》疏引《说文》乃曰‘隼,鸷鸟也’。《说文》固多异本邪?从迅之说亦通,非特取其声,亦取迅疾之义。”(卷19)《说文》大徐本将“、隼”混为一字,非。唐本是。徐灏《说文段注笺》曰:“盖《说文》本有篆,音思允切,其古文作隼,因形极相似,传写去篆,遂误合隼为一。删职追切之音,乃以思允切缀于字之下,致此乖戾”。《六书故》所引唐本可为徐灏说佐证。此外,《龙龛手》有“”。 字也作“鶽”。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2):“鹰隼,隼, 或作鶽。”《正字通·鸟部》:“鶽,俗隼字”。均可证《六书故》所引唐本及徐灏说之确。

36.“鴈,五晏切。《说文》徐本曰:‘鵝也,从鸟、从人、厂声。’唐本曰:‘从仄、从鸟’。徐铉曰:‘从厂、从人,义无所取,当从雁省声。’”(卷19)《正字通·鸟部》 有“”字,释曰:“《说文》从鸟,从人,厂声,唐本从仄,从鸟。 ……据此,从仄、从鸟者,即鴈也。”“”、“鴈”异体。唐本“从仄、从鸟”之解,可备一说。

37.“蚬,胡千、胡典二切。《尔雅》曰:‘蚬,缢女。 ’……《说文》蜀本曰:‘蜕为蝶’是也。唐本曰:‘即繭字。’”(卷20)唐本以“蚬、繭”为一字,似非。《说文》“繭(蚕衣)”下有古文“繭”,与“蚬”古文形近而误。

38.“鲍,薄巧、步豹二切,浥鱼也,以盐浥而暴藏之。……《说文》唐本曰:‘瘗鱼也’。徐本曰:‘饐鱼也’。顾野王曰:‘渍鱼也。’”(卷20)“鲍”为盐渍鱼,以盐渍而藏之,故唐本所释近是。

39.“末,莫拨切,木杪也。木上曰末。 ……唐本《说文》曰:‘本从木、从下,末从木从上。’郭忠恕同。”(卷21)今存大徐本作“从木,一在其下”,徐锴曰:“一,记其处也。”唐本以会意字释“本末”,不确。

40.“杏,何梗切,果似梅而甘。《说文》徐本曰:‘可省声。 ’唐本曰:‘从口’。林罕曰:‘从哽省声。’郑渔仲曰:‘可非声,从口,木实之可食者。’”(卷21)大徐本“可省声”,殊为牵强。《六书故》所引唐本“从木、从口”,近是。

41.“植,常职切,树也。……关西谓之,关东谓之槌, 越人亦谓之槌。《说文》又有‘,槌也’,徐本‘陟革切’,唐本‘唐记反,栚槌之横者。直衽切。’”(卷21)唐本及徐锴皆以“植”为“横键”《段注》认为“当为直立之木”。

42.“爿,在良切,《说文》‘牀,从木、 爿声。’李阳冰曰:‘右为片,左为爿。’徐锴曰:‘《说文》无爿字,李妄也’。按:牀、壮、状、牀、将、戕、牆皆从将声,唐本《说文》有爿部,张参《五经文字》亦有之,李氏未可厚非。”(卷21)今存大徐本《说文》无爿字,从爿之字十多个,据唐本当有“爿”部,今本夺。“爿”为木之左半。

43.“械,户械切,器械也。 唐本《说文》曰:‘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卷21)今存大徐本“械”下云:“一曰有盛为械,无盛为器。”《段注》据《经典释文》所引改为“有所盛曰器,无所盛曰械”,并与唐本所引异说近同。此盖析言之,浑言之则无别,为器械之总名。

44.“个,古贺切,竹一竿也,亦作個。 《说文》唐本曰:‘個,竹枚也,今或作个,半竹也。’(卷23)唐本以“個、个”为异体、所释甚是。大徐本无“今或作个,半竹也”语。徐铉在修订《说文》后所上皇帝《表文》中说:个为“俗书讹谬,不合六书之体”“亦不见义,无以下笔。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也。当作介”。徐氏之说不确。《段注》据《说文》唐本补“个”及释语,并注曰:“又按支下云,从手持半竹,即个为半竹之证。半者,物中分也;半竹者,一竹两分之也,各分其半,故引伸之曰左个右个。竹从二个者,谓竹易分也,分曰个。”

45.“菑,侧持切,

杀草木也。……《说文》徐本曰:‘菑,不耕也,二岁田也,从草,从甾。或省草,从田从巛、巛亦声。’唐本曰:‘古文作甾’。”(卷24)今存大徐本无“二岁田也”一语,考文献,有“田一岁曰菑”《尔雅》)之说,《六书故》所引有误。徐本以“甾”为或体,唐本以为古文作甾,唐本是。古字本作“甾”后加草字头作“菑”。

46.“,直刃切。《说文》曰:‘登也’。徐本从下, 唐本从上。”(卷25)今存大徐本作“”《段注》依《玉篇》、《广韵》改为“”,与《六书故》一致,“门”上正是“二(上)”字。大徐本从门、从下,徐铉曰:“言自下而登上也”。唐本“从门、从上”,登上之义明显。

47.“扇,式战切。……《说文》唐本‘从羽’。徐本‘翅省声。’”(卷25)今存大徐本作“从户,从翄声”。《段注》依《韵会》改为“从户羽”,释曰:“从羽者,如翼也”。唐本“从羽”为是。

48.“缺,苦穴切,……又作,徐本‘缺省声’, 唐本‘夬声’”。(卷28)大徐本作“缺省”,夺“声”字。《段注》改为“夬声”未言所据。唐本“夬声”甚是。玦、決、诀、抉、诸字均为“夬声”。

49.“鬳,《说文》曰:‘鬲属。’今本‘声’唐本‘虔省声’,林罕亦曰‘虔省声’。唐本为是。

50.“丰,尃戎切。……《说文》曰:‘豆之丰满者也。一曰:《乡饮酒》有丰侯者。’徐本曰:‘从豆,象形。’唐本曰:‘从豆、从山、声。

古文。’蜀本曰:‘丰声。山,取其高大’。”(卷28)徐本为是,唐本、蜀本以为形声字,恐非。

51.“饼,必郢切,《说文》徐本曰:‘鏊餈也’。唐本曰:‘鏊餈也’。”(卷28)唐本指明用鏊剃饼,义甚拘狭。

52.“繭,古典切,蚕吐丝所自包裹也。 又作繭。《说文》曰:‘蚕衣也,从糸、从虫’。徐本‘从黹省’。唐本‘从’。繭,古文。”(卷30)唐本为是。《段注》据《五经文字》改大徐本为“从”并曰:“许书

部有字,相当也,读若宀。……者,仅足蔽其身也。”

53.“,羊止切,语卒也,象声气上出。 《说文》曰:‘用也,从反已。贾侍中说:意实也。象形。……唐本:

今日所见唐写本《说文》有二:一为木部残本,一为口部残简。木部残本为清莫友芝得自安徽黟县令张仁法者,共六纸,存188字。 莫氏得此书第二年即依原本摹写刊刻并著《笺异》1卷; 口部残简有二:一为日人平子尚氏所藏,存四字,未公诸世。一为日人某氏所藏,存6 行12字,见于日本京都东方学报第10册第一分册《说文展观余录》中,为唐代日本人摹本。[8](P723 )这两种唐本《说文》残本,为《说文》研究者所珍视,比之于此后的《说文》二徐本,唐写本诚大胜于二徐本。从本文所述《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看,这应是存世唐本《说文》的第三批弥足珍贵的资料。从与二徐《说文》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比勘中可以看出,这50多条唐本《说文》基本是可信的,胜过二徐《说文》,藉此可以补今本之不足,订正自唐以来《说文》研究中的错误。这些资料虽元明以来从事小学研究的人屡有称引,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对此加以条述,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说文》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学者们对《说文》一些材料的称引仍以讹传讹。本文的考述想必能促进这一问题的研究。

收稿日期:1999—03—20

标签:;  ;  ;  ;  ;  

“六书六传”唐文“朔闻捷子”考证_说文解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