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论文_方金福

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论文_方金福

辽源市第十九中学 吉林 辽源 136200

摘 要:“阅读”是作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部分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得低下,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很难提高。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从而减轻记忆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语言魅力;阅读模式

“阅读”不应是语文的专利,也不应是数学学习的“奢侈品”。数学语言的类型和特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地读透每个法则、定理、公式和图表等数学语言,洞察它的本质属性。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学科,更是一门语言学科。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初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阅读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情,与数学学科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阅读在数学中无处不在,大到股票信息图,小到产品说明书等等,都需要阅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充分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知识探究性和创新性,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学生读不懂题分不清知识重点,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解题。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有一位姓特卡琴科的数学教师,教的学生数学成绩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合理组织阅读。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他说:“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由此,他大声呼吁,“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之光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不知有多少学生由于不会阅读或者懒于阅读,而成学困生。既然阅读这样重要,就要让学生走出数学“零阅读”的尴尬。

一、让数学语言彰显魅力

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而数学的阅读应该是完整的过程。数学语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符号化、逻辑化、严谨化、抽象化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数学阅读应该是边读边想,读写结合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数学语言的特色,彰显数学语言的魅力。首先,初中数学的阅读要进行反复咀嚼,仔细推敲,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定义的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初中数学的阅读要发挥学生动笔圈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达不同意义的技巧,让学生在亲身剪、折、量、画、观察、体验等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后,初中数学的阅读要积极动脑思考,输入大脑中的阅读信息之后,还要进行甄别和加工,指导学生挖掘数学语言的内涵,探索知识的来源,领悟数学思维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构建教学阅读模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构建好数学阅读教学模式。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知识背景进行了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来源,知其然的同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学生看例题(-3)+(-9)=-12,3+5=8,很自然地找到对应文字“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4.7)+3.9=-(4.7-3.9)=-0.8,就能立即与第二段文字进行对比验证。而这一阅读过程中,老师的讲授看似费了些时间,但恰恰可以让学生慢下来研读文字,思考在具体的数字运算中法则是如何运用的。法则中“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的理念也逐渐地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时教师再提问:“和的符号与绝对值哪个更重要?”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得出“符号”这一答案,比起老师反复多次强调“先定符号,再定绝对值”,学习效果会好很多,教与学即省时也省力。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冰冷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各种新颖独特的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学阅读的起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重视课前阅读。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针对预习中遇到的疑惑进行教学。

2.重视课堂重点。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课堂重点的把握,针对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和了解。

3.重视知识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拓展,针对可以拓展的知识点开展有效的探究分析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和价值,以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数学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通过阅读加强记忆,掌握数学知识逻辑性

人的大脑总是对特征明显、逻辑关系清楚的事物容易感知,否则即使通过人的主观毅力强力感知,也很难记忆。因此,教材的编写者们,总是将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层次编写得易于为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共三节教学内容。第一节通过实例解析引出方程的概念,然后举了三个例子阐释了方程三个本质特征,使学生对什么是方程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又分别阐释了两个与方程有关的概念――“方程的解、等式及其性质”。在此基础上,第二节说明如何解方程,第三节则是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举例,讨论方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既学习知识,又让学生明白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可以看出,数学教材的知识一般是按着“什么――怎样――为什么――怎么用”的逻辑线条呈现出来的,如果学生抓住这个主线,不但对知识容易感知,而且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学习起来更省力,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屈柱保.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八结合”原则[J].云梦学刊,2007(S1).

[2]郭运瑞.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版,2009(6).

论文作者:方金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论文_方金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