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与城市化_城市病论文

论城市和城市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代特征

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新思潮认为:世界已经面临进入后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之中,不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结构、人的心理状态等都产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一思潮,关系着我国的发展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活经历了三个时代(不是托夫勒的“三次浪潮”),一是狩猎和采集,二是农业(种植)化,三是工业化。这三个时代是以人类对能源索取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倘以形成生产力、形成价值方式来划分的话,还可分为三个阶段。在以蒸气机为标志的第一阶段中,工业化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替代人力为特征,大规模发展了机器制造和加工工业。由于加工工业的发展,人们亟需开辟国际市场,以取得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第二阶段的工业化则以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全都建起了强大的交通网。第三个阶段的来临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今所谓后现代化时代即指此。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更高更快的速度来加工处理大量的信息,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这样以市场为中心,克服着空间障碍(以交通为手段)和时间障碍(以通讯为手段)。作为产业,这种特征是一先一后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来理解,我们人类一直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不过是有些国家先进一些,有些落后一些。

近现代以来世界的发展,从以纯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财产利益集团过渡到了以主权国家为集中代表的综合利益集团。先进国家始终意欲控制落后国家,技术方面的领先使之有了这个可能。其真正目的却始终围绕着从不发达国家廉价取得原料和市场(包括销售落后技术的市场)。现在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说白了,就是在低技术的物质建设的现代化阶段完成之后,需要用高技术的信息技术现代化来弥补一下不足罢了,而绝不是工业化已经彻底地、一劳永逸地完毕了。新科学产生新技术,新技术产生新产业,新产业使得人们的生活产生新变化复又酝酿新科技的产生。

二、城市化过程

市场作用是城市形成的原动力。古代城市有两大功能,一是城,防御;一是市,人员聚集交易(即市场)。近现代以来,随着主权国家化的明晰,城市防御功能相应下降,市场功能上升。如果说战争较之市场更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主权的形成,那么市场(经济力量)较之战争更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有人认为城市是聚集,那么,所谓聚集应当是在这层意义上的聚集,近现代出现的城市也是这层意义上的城市。其物化表现为市区密集的住宅及工商业建筑和大规模的公用设施。聚集克服掉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方便地进行信息和物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第一次聚集过度:城市过大,城市生活质量下降,大城市病产生。

事物都是在时空中形成的。人们为克服时空两方面的障碍才聚集在一起。但是,这种克服本身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了航运业、铁路运输业、公路运输业、铁路网和公路网的形成、航空工业等等的相继出现。

交通的发达,不仅使得城乡第一次一体化,也使世界开始一体化,人们的聚集第一次被疏散。这时的特点是,在接近城市或交通线上居住的人们并不感到生活不便,只是从事生产组织的人们还需要经常“碰面”,以便相互了解情况,由于信息网面随交通发达而扩大,人们第二次(第二种层面?)被聚集。报纸、通讯社等也应运而生,邮电事业兴起,计算机及信息产业勃兴,于是人们第二次被疏散,这时人们不“碰面”即可沟通,其物化为电缆(光纤)、无线电、计算机、卫星等等。此时城乡差别已告消失,聚集本初的意义不复存在。

人类通过第一次聚集和被交通所疏散,第二次聚集和被通讯所疏散,从而达到了全球生活一体化,这就是现代化即城市化的全部过程。

三、城市的定义

(一)城市的定义。

什么叫城市?城市的定义是什么?这在城市科学界是一个一直没有说清楚的问题。从各种城市学教科书来看,多是提出了构成城市的要素,但却较少对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加以界定,有些城建方面的著作认为城市即聚集,笔者认为,城市的确是聚集,但由于聚集的目的是方便、快捷地进行社会活动,因而城市有必要定义为以速度为基础的概念。

我们应当设想,把(全球化)交通(含交通量、基础工程)、通讯(含通讯量、基础工程)、信息传递速率、生活舒适程度(费力程度)等综合平衡之后测算城市化的程度。这亦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进行社会联络到所有的生活行为过程)的速率,“城市”较之“农村”要高。

对城市化的理解应反对单纯聚集观念,因为随着科学手段的发展,聚集已不能代表城市的全部优点(优势)。

除此之外,分工也不能作为城市定义的内容,在城市发展史上,城市里有从事农业者,农村中也有从事非农生产的。现代化以来,发达国家已经城市化了,但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仍在。

如果在城乡概念划分方面不以职业而以速率为准则的话,那么在城市化运动中还应考虑文化、意识形态、民族特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素,受其影响,各种情况下速率特征会略有不同。

(二)城市化程度之计算。

城市就是速率,就是便捷程度,但如何简便地计算这一节奏呢?我们推得城市化程度的公式为:

服务业包括党、政、教、科、文、卫、体、商、邮、警等等。

基础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请注意的是,该公式指的是社会投入的活劳动,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产值。

军队不应包括在城市化程度之中,军队在区域或国家内的比例只表明该地军事化程度或紧张程度,与城市化无关。

四、大城市病和住宅问题

大城市病的本质是什么?大城市病与城市化程度的关系是怎样的?简单地说,大城市病就是市区滞留人口过多,过分拥挤使本应高效率的城市生活质量下降,这包括住宅缺乏、失业增加、环境恶化、犯罪增加等等。从直接原因上分析,大城市病与交通不发达或组织不力、规划错误或执行不力、人民生活组织不善等因素有关,大城市病并不是(至少暂时不是或不直接是)在第三产业方面的活劳动付出不够,直接原因是服务业劳动失效,深远原因则是研究不够、教育不够,人的素质不高。大城市病产生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城乡差距过大,地区间发展极端不平衡。对于中国来说,不仅存在大城市病,还存在着发达地区症,发展不自然。

工业化初期,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住宅问题,住宅问题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困扰着城市。

分析住宅问题的产生,我们会发现,凡住宅紧张者,无一不是城市功能不完整者。城市功能不完整,城市自身就十分不便,所以才要求人们聚集程度提高。由于聚集(人数/单位面积)是有极限的,一旦接近了这个极限,住宅就自然紧张。凡是住宅紧张的城市,必然连带产生其它大城市病。由此可见,住宅紧张可以说是大城市中最易被诱发的病况。

在城市里建设住宅,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也需要大量投资。一旦资金具备,我们是投入到住宅建设中去呢还是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呢?一般的城市建设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直接建房子。这是对城市理论了解不彻底之故。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住宅尽管多了,可城市仍旧不便,城市病仍旧不能克服,最后导致住宅使用失态。

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的建设要综合有机地进行,譬如,现在有些城市提出了以修路来带动住宅建设。这就是对城市是有机综合体的一种认识。当然,城市需要用交通来带,但仅只交通也不行,还有水电气通讯等多项内容。实际上,交通发达了,聚集自然被疏散——不集中盖房子也能达到居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达。

提倡发展中小城市,核心的一条因素就是中小城市较之大型或超大型城市更易于发挥出城市能够更方便地组织生产生活的特点。

人类聚集到一起,形成城市。当代的目的在于更为便当地生产和生活。倘若在交通的原始阶段,那么城市将越大越好,甚至城市的地理功能充分体现。但在交通手段已较为发达了的今天,这种聚集已为不必要,从政府角度来看,与其花较多的钱建大城市,不如花较少的钱建设交通。这样既克服了环境问题,又便于利用地理经济优势。

标签:;  ;  

论城市与城市化_城市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