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的人文性略论论文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的人文性略论论文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的人文性略论

徐靖博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摘 要: 人文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沉淀积累的文化,电视新闻作为被人信任和尊重的传播媒体,应该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情况,以平民的视角带给受众人文关怀。将新闻与故事结合,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新闻的人文性。此外,新闻传播类节目不仅要有新闻,而且要有结合实事的犀利评论。电视新闻评论需要立足在人们关注、关心的事情上,挖掘老百姓生活中的事,报道国家大事的同时不忘贴近生活,小小的节目也能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电视新闻;传播;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沉淀积累的文化,电视新闻作为被人信任和尊重的传播媒体,应该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情况,以平民的视角带给受众人文关怀。将新闻与故事结合,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新闻的人文性。

1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人文性要求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人的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应该尊重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文需求。人文性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前进必不可少的一环。对电视新闻传播节目而言,其本身承载了社会发展的舆论导向,渗透着主流的价值取向,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受众,让受众在观看时得到尊重和满足[1]

电视新闻类的节目一般在黄金时段播出,能够表现出电视台的思想和观点,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平。电视媒体有别于纸媒,能够综合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本身,并针对事件进行评论。新闻报道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报道,二是对事件的评价意见。电视新闻类节目能够在评价意见中传达出自己的人文倾向,将更贴近人性的观点表达出来,因为利用了多种感官,这种观点的传达也更利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穆尔创作的动物诗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创作渊源。她对创作动物诗歌的选择不仅和她 的个体经验有关而且和社会发展有关。东西方文化为她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名现代诗人,穆尔不仅熟悉和运用了东西方哲学思想,而且把自己的写作与她的人生紧密联系一起,把个体的经历中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把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化在诗行中。

电视新闻类节目是一个综合体,而语言是第一关。语言贴近观众生活,更能引发其共鸣,也可以使节目产生更好的传播效应。如美国晚间脱口秀的主持人,他们多出身于记者,熟悉新闻界,对美国政治掌握许多一手资料,对政治和国际问题有其见解,而且经验丰富。他们通过自己主持的节目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常常对外交政策走向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辛辣观点和政策建议,或者批评现行的政策。同时,新闻传播类节目不仅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通过画面来表达,这样比单纯的言语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现代观众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愿意接受“既定真理”的观点,电视新闻可以联系新闻事件本身,还原事件前因后果,让观众跟随事件逐步发展,仿佛在这一新闻事件中观众有自己的选择权,能够参与到和当事人的交流中,让受众更加贴近事件中心,把自己放进事件中去进行思考。这样的新闻就是有人情美、人性美、关注个体的新闻。

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性,电视节目制作时不能单纯地讲故事,要兼顾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舆论导向性[3]。截取素材并进行编造与人文倾向中的“尊重人”是相悖的,但故事性也是新闻节目的必要条件。那如何平衡表现的“度”的问题,就需要仔细斟酌了。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还需要有一位个性化的主持人,将个人特色和节目特色融为一体,这种独特性能够让受众在观看节目时有一种与人沟通的感觉。例如:《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就让人观之亲切,这种平和亲切的风格也融入她的节目中,让观众在喜欢她的同时接受她的节目,实现受众和节目的情感交流;《第七日》的元元是一位北京女孩,作为地方电视台的节目,针对本地方观众,很容易产生亲近感,主持人像一位普通的邻家女孩,这种个性让她更容易走进观众内心,把老百姓自己的话讲给她听,让观众信任她。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有个性化的特点。现代的电视新闻节目流程相对固定,基本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上海电视台推出一档节目《东视广角》,采用了故事性的叙事手法,一个报道分成几个部分,先用顺口溜开场,再讲述故事,在情节的推进中展开悬念,中间穿插简评;北京电视台的节目《第七日》是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方言作为大背景,很好地尊重了故事的人文性。同时,要注意对新闻题材的选取,一定要避免低俗倾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早在新闻还没有进入影像时代的19世纪末,随着美国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之间开展竞争,纸媒就开始使用夸张、捏造的手法来渲染色情、暴力、犯罪新闻,一个“黄色新闻”概念因此广为人知。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尽管现代文明社会压制了人的破坏和毁灭倾向,但正是人的生死本能决定了人们对包含性元素、暴力、犯罪元素的黄色新闻趋之若鹜[2]。低俗内容虽然能一时博得观众的眼球,但其与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是相悖的。所以,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内容既要贴近观众的生活,又要避免落入低俗、庸俗的陷阱。

把新闻用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理解节目观点,是尊重人的表现,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表现。目前,社会中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得不太如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但社会不应忽视他们,他们的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虽然不一定多姿多彩,但很多故事也值得表现。《东方时空》曾介绍过一个上海纺织女工的故事,她原本是单位里的先进工作者,却第一批下岗。但她没有消沉和气馁,她自己开了一个洗衣店,收入不错,还帮助同事解决了再就业的问题。编导本意是想用这个故事来激励有同样经历的下岗职工。但节目组忽略了开店的资金来源问题,其他下岗职工未必有这样一笔启动资金,所以这样的故事代表性不强,也很难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另一档节目《实话实说》中,也讲到了下岗职工的问题,这位下岗女工,白手起家做水饺,在创业的路上历经磨难,最后靠着水饺成功创立了公司。她开始创业时,没有很大的资金支持,有的是无数的艰难问题,这些问题让其他下岗职工们感同身受,但她给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让人们知道,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是能够在这个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的。这样的故事就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有普遍的关怀意义。

地基作为建筑施工工程的基础环节,也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任何形式的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都要做好地基建设,土方作业完工之后进入到地基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地基施工质量,后期的底板封底、上层建筑修筑等施工过程都要时刻注重对地基工程状况作出检测。地基建设工程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外部环境、地域特点、土质状况等,但地基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地基工程质量以及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建筑施工单位在具体的市政建筑工程中必须考虑到外部影响因素,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地基施工技术,为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2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人文性之意义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方案围绕扶贫任务,提出了医疗保障扶贫的六大目标。

个性化语言也是电视新闻节目必不可少的。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一大作用就是引导舆论,但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舆论强加干涉,那样只会起到反作用。要和受众平等交流,要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作评论和引导。还是以主持人元元为例,她的北京方言具有地方特色,语言泼辣、犀利,又带有北京话特有的幽默,正是日常生活中北京人的习惯表达,让人听起来既容易接受又大呼有趣。另外,在进行舆论引导和对事件评论的时候,不应把所有的话都说满,要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进行启发式评论。

尽管对于像哈蒙德和摩尔来说,海滨拾荒已是夕阳产业,但它仍然值得他们继续做下去,虽然他们俩如今都不得不再做一些其他的兼职工作以维持生计,但只有在海上捕捞浮木时,他们才能感受到与大海的不解之缘,回顾美好的往昔,获得最大的人生满足感和身份认同感。

此外,新闻传播类节目在表达节目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度”的平衡,避免过多的设计情节让电视新闻有哗众取宠之感。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允许在表达方式上有创新,但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而失去了新闻的本质。电视新闻类节目非常注重事件的辩证性,越是深刻的事件、报道力度大的事件,就越将意见藏于事件中。其实采访、调查本身,也是节目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从《焦点访谈》这一节目就能看出。该节目的推进方法是“用事实说话”,用纪实手法去展开节目,把各种不同的意见整合在一起,将信息和意见都呈现给受众,让受众有被尊重的感觉,他们自己在分析了各种想法后,仍旧会认同节目本身想表达的观点。这就由节目强塞给受众观点便变成了受众自己思考后得到结果,尊重了受众个体的思考权。

《焦点访谈》的其中一期报道山西309国道乱收费事件,报道记者搭了一辆没有超载的车经过收费站时被拦下并开了罚单,记者辩解称数额太多,能否减少或者不交,交警并没有了解其情况,而是又撕下一张罚单扔了过来。记者每多说一句话,就多一张罚单。这样的画面本身就已经足够表达观点了,不需要额外的赘述。其实,很多新闻事件亦是如此,事实本身就是鲜明的评论。在整个报道中,记者作为采访者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只是用摄像头将事件逐步展开,将受众带入到事件中,让受众自己对事件进行判断。

一些新闻并非报道后就弃之不顾,而是会有后续的追踪报道。比如上文提到的309国道罚款事件,记者在事件报道后又回到原处采访,发现风气有很大改观,足见舆论的力量。这也说明人们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非常关注,也能就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民众的关注使事件逐步往好处发展,舆论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反映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大众正视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大众对问题有正确的看法。对事件真实的报道不仅可以带领民众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人文倾向就是对民众最好的尊重,让新闻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报道不仅反映国家事,也关注民众事,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此外,电视新闻评论需要立足人们关注、关心的事情上,挖掘老百姓生活中的事,报道国家大事的同时,不忘贴近生活,小小的节目也能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佳俊.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5-6.

[2]陈晓武.电视新闻传播节目故事化倾向现象与人文关怀的渗透[J].新媒体研究,2015,1(18):64-65.

[3]彭华新,欧阳宏生.论我国电视新闻的人文困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0):17-20.

作者简介: 徐靖博(1994—),女,汉族,吉林通化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标签:;  ;  ;  ;  

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中的人文性略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