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_高海峰

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_高海峰

延安市第一中学 高海峰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已得到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重要特点。在经历了大规模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师资队伍信息技术的培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工作之后,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工作精细、高效,从而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是学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如何解决教师“能够使用”、“愿意使用”的问题?如何实现学校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无缝链接?学校管理者只有将自己的视野由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调整到与管理融合的轨道上,实现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1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的管理,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分析等实现对学校的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在学校管理中,其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递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学校这个子系统的要素有人、财、物、事等信息要素,其中的人主要指教师。只有教师和管理者掌握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才能使得教学环境科学,管理环境优化。

(1)学校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钉钉(DingTalk)是阿里巴巴集团专为中国企业打造的沟通和协同的多端平台,提供PC版,Web版和手机版,帮助企业通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微应用),全方位提升企业沟通和协同效率。同时,亦为学校现代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课程表编排与调度、选课、教学档案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

(3)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招生管理信息、学生操行及奖惩管理信息、扶持资助、毕业去向信息等。

(4)教职工信息系统。主要由教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和教师业务信息两个子系统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上述内容的登录、分类、检索查询和输出各类统计报表等。包括教职工本人的有关情况及其家庭情况,教师业务信息主要记载教师的任教学科、教学等能力、科研成果和业务进修情况等。

(5)图书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一般由采编管理、流通管理和报刊杂志管理等子系统组成,主要用来辅助学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日常管理业务。采编管理子系统主要用来实现订购图书、查询等功能;流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用来实现书库快速检索、登录等功能。

(6)财物管理信息系统。财物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管理各种资产,实现财务、校产的有效管理。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合理地使用资金、发挥经济效益,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它包括:资金预算,会计核算,对各种财务凭证和账务的处理、核算,打印科目汇总表等各类报表,实现预算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与跟踪。

(7)事务管理系统。体育、卫生、资金卡管理:主要指实现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关数据、学生体育达标情况、运动会等的记录与管理,教职工和学生的健康档案管理,以及对食堂、商店的经营和销售等事务进行辅助管理。

2利用信息技术的几个关键点

2.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追溯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过程管理,但最艰难的也是过程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大多重结果考核,轻过程把握,由结果来推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而言,最怕不能暴露问题,网络管理平台的使用恰恰可以针对过程,利用其适时的信息采集、海量的信息存储、客观的身份认证,对众多教育教学流程实施有效的全程监督,甚至可以实现过程的追溯,从而找出问题环节并实施有效的补救措施。

2.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信息处理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凭借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将过去无法统计的数据迅速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管理者只需读懂这些数据,并以此作为依据来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例如,在网络版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借阅登记系统来按班级进行阅读量的统计,使各班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情况一目了然,学校管理者和各科任教师可以据此来调整自己教学和管理的思路。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时空局限

网络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在单位完成,也可以在家庭完成;管理者对各种现场的处置既可以现场办公,也可能点击鼠标进行桌面管理;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通讯平台实现适时、多向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起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3.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化资源,如:文本资料、音像资料、文本资料与教学内容融合,整合到课件,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供学生评议、分析、讨论,不仅使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变得宽广,而且可以使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和表象领会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现和处理,一些现实情景和虚拟情景能得到呈现。

3.2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的学习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和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利用,以及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3.3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应注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利用文字处理、图象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制作,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获得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终身学习的方法。我们培养学生不能只要求记忆,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亦即“鱼”与“渔”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4.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

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3个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在目前许多课堂上,尽管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教师上得还是很传统,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0分钟时间大部分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4.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与错位

(1)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它的定位却在技术层面上。信息技术当然脱离不了工具的属性,但决不能把技术简单地看成工具。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1994年定义很明确:信息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教学)过程和资料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学习是目的,过程和资源是对象,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是范围。

(2)信息技术的一种错位是“越位”。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展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管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不加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用录音代替范读,用多媒体代替讲解,用投影代替板书,等等。将教学过程完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开,教师变成一个开关设备的操作手,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程序。

信息技术的另一种错位是偏向计算机。只重视计算机技术而忽视在教育中的开发、设计、使用、管理和评价,而不从更广泛、更高层次的教育技术定义上去理解,去研究和实践,这就与原先的电化教育没有什么区别,成为历史重演。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区别: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现代学习资源主要指: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学习过程是指现代教育思想及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去开展的学习进程结构,也就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4.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关键

(1)教师改变观念是先导

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技术并非只是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或方法。教师接受了这种观念,应主动积极学习新技术,根据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特点,研究新教法、新模式,学习新理念及教学思想,不断寻求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自我发展新思路。

(2)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教师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心人物。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学习群体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师生关系由过去的师道尊严转换为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

(3)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及教学方法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进行调整,即在学习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充电,不断自我完善。教师只有在能够熟练进行信息技术操作的前提下,才能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4)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

在学校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因年龄大、基础差,往往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实现教育信息化要基于校园整体环境,很多管理手段都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如果存在“短板”,那么“短板”的水平就是整个信息化运用的水平。因此,现代的校园管理信息化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如何引导不同层次教师都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成为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曼迪纳契和可兰提出的信息化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信息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挣扎阶段—掌握阶段—冲击阶段—创新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过程中重点应帮助教师突破第一阶段,一旦突破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引导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自由发展。

(5)坚定选择的理念

信息化的实质是网络化,网络的要义是学会选择。面对浩如瀚海的网络,如果不确立运用网络、学会选择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用的效率将大大降低。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首诗的背景不大清楚,按传统的方式要么去和同事讨论,要么去图书室查询。前者往往不能得到明确答复,你的困惑也可能是同事的困惑。后者比较耗时,也不一定能找到资料。可是,你只要利用相关的搜索工具一般就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学会在众多的答案和众多的方式中进行有效选择,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帮助教师建立学会选择的理念。一是要引导教师掌握必要的搜索工具和网上求助方式,校园网内部也应搭建相应的平台或模块。二是管理者要解放思想,接纳新事物。如对网络教案的使用上,如果教师选用的是一份优秀教案,且与本班实际符合,即使是全部借用,也应当承认其是备课的过程。在现代管理中,只有我们引导教师在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确立自主选择的观念,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4.4注重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很多地方建起了教育网,网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平等和普及,有很多共享资源。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达到不同地区,使得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

大规模地使用网络化信息平台一定会改变学校的存在方式,学校管理者应以更高远的视野来审视现行的管理方式,着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有机融合,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模式,真正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论文作者:高海峰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  ;  ;  ;  ;  ;  ;  ;  

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论文_高海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