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_世界经济论文

论新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_世界经济论文

论新世纪之初我国的对外开放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对外开放论文,之初论文,新阶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交替,千年晋元。在此人类共同关注的时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规划了新世纪之初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与此同时,多年来我国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努力成果指日可待,这将在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生巨大影响,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处理好实现“十五”计划与加入WTO过渡期的有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一、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外部环境:“新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冷战结束之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所谓“新经济”浪潮正在从美国波及欧洲和亚洲,一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的技术革命,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生物工程的强有力推动下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将深刻地改变着现实世界包括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这“十五”计划即将展开的重要时刻,面向加入WTO 带来的对外开放新阶段,敏锐地洞察、分析和判断国际经济大趋势,善于利用机遇,趋利避害,果断采取对策,应当是对外开放一项首选的基础性工作。如何看待新世纪之初的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使我国的对外经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可以着重把握一些基本要点。

(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新世纪之初,全球经济呈现增长态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00年9月19日在布拉格发表的半年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加快,在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洲经济增长有力和日本经济早期复苏等因素的带动下,200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7%。这一预测高于该组织2000年4月12日预测的4.2%和1999年10月预测的3.5%。它同时预测,2000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大大高于1999年的5.1%;2001年世界GDP将增长4.2%,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仍将达到7.8%。 与此同时(9月18日),世界银行在东京发表了《半年经济形势报告》,亚洲开发银行在马尼拉发表了《200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亚洲经济也发表了类似的意见,认为世界经济和亚洲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势头不减,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基本结束。

但是,IMF的报告同时指出,世界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险, 虽然经过努力,半年来情况有所好转,但这些问题并没有消除。其中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内需、国际收支以及主要货币汇率特别是欧元与美元汇率之间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状况,加之美国和欧洲证券市场仍然过热等。此外,石油价格的上涨大大高出了人们的预料,虽给石油出口国家带来了巨大收益,但给发达国家增加了巨大的进口开支,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全球通胀和利率上升。它同时也认为,对于世界石油的总体价格走势,目前还很难加以确定。

另据世界银行早些时候发表的一份《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1~2007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可达3.2%,高于1991~1997 年世界经济年均2.3%的增长水平。其长期预测是,从1998~2010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4%,总额将从28.7万亿美元增加到46万亿美元。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未来5年的预测则更为乐观, 估计世界经济在这一期间将年均增长3.5%~4%,高于90年代的3.15%和80年代的3.4%, 但低于70年代的4.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2000~2020年, 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GDP年均增长率将达4%,人均GDP 增速将超过3%。

由此可见,各大国际经济组织普遍对新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抱有积极的希望。一般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了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短暂减速之后,借助于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力量,正在进入一个中期上升发展阶段。但由于对“新经济”作用前景的估计还存在着差异,各国对此的适应性不同以及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之对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回落程度的某些担忧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阴霾挥之不去,新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隐患。

(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闪亮登场,以信息技术、因特网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塑造着新世纪的世界经济。

伴随着21世纪临近的脚步,全球经济活动正在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不管人们的认识程度如何,社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振荡更加明显。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以微电子革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使用和复制,其产业规模的扩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0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 而现在全世界已有3亿人使用因特网,其中一半是美国网民。 值得重视的是因特网的商业化运营才不过5年时间,预计到2005年,世界人口的1/5 将成为网民,发达国家98%的经济活动将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这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全球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包括经济学家们在内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

这里,不能不谈到1999年已占世界经济28%以上的美国经济。近10年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它建国224 年来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记录,一时间,“新经济”的说法甚嚣尘上。美国经济得益最大的就是以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这成为知识经济在美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加之作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最大受益者,以及美国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时下的美国经济活动中,文化、知识、理念等的作用越来越大,发展服务业、生产抽象产品(如数据、软件、新闻、娱乐、广告等),使美国经济获益匪浅。1999年6月, 美国商务部发表的《正在兴起的数字经济》报告估计,信息技术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从1993年的6 %增加到1999年的8%以上。同时指出,1995~1998年,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总额的实际贡献平均超过1/3。1993~1998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年增长11.9%。1993~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服务的出口年增长17.2%。1996~1997年两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价格下降使通胀率下降了0.7个百分点。美国专利商标局1999 年批准的专利比10年前增加70%,约为17万项。美国虽然仍被称作工业化国家,但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包含的物质内容似乎正在有意无意地逐渐减少。根据其劳工统计局的预测,到2005年,美国工业所雇工人将降到20%以下,是185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看来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长期停滞,已经告一段落。

在美国,新世纪经济活动的“软化”过程似将更加趋于明显。虽然新的世纪依然会有汉堡包市场的存在,但是高智商、大资金和影响力,都将义无反顾地继续大比例流向生产智力产品的公司。1999年底,只有3.1万员工的微软公司市场总值高达6000亿美元, 而麦当劳公司的员工数量是微软公司的10倍,但它的市场总值仅为微软的1/10。 再以雅虎公司为例,其股票价格是其账面价值的40多倍,如果美国钢铁集团的股票能像雅虎公司一样同比例翻番,市场总值将达到900亿美元, 而不是现在的20亿美元。此外,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公司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也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投资文化——即所谓“风险投资”。在美国,投入信息技术的资本份额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两倍多,从10%增至30%,投向生物工程技术领域的投资也在迅速发展。1991~1998年,美国公司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率达13 %, 其中,1997年为11%,1998年为13%;1999年向这一领域的投资更增长了16%。1999年美国公司获得了将近500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投资,是1990年的25倍。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其股票上市首次募集的资本达700 亿美元,是1990年的15倍,起主要作用的雇员能够获得巨额红利和期权。另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与汤姆森金融证券数据公司2000年初公布的资料,1999年,美国风险资本投资达到了创记录的483亿美元,比1998 年增长了151.6%。其中,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吸引了319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354.8%,占风险投资总额的66.1%,而1998年只占36.6%。 此外,生物工程技术的风险投资额也呈大幅飙升态势,比1998年增长70.2%。

英国首相布莱尔2000年1月28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讲到, “数字式经济部门在美国经济中大约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 然而近些年来却带动了将近35%的经济增长率。计算机价格的下跌几乎将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削减了1个百分点。”可以说, 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美国的经济构成,美国正在从以汽车和高速公路为代表的工业时代向以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且后者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前者。战后,美国汽车工业发展了55年,现在的普及率不过25%,而因特网的商业化运营才刚刚5~6年时间,它在美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27%。由于美国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独占鳌头,投资巨大,把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了后面。因此,还是在同一篇讲话中,布莱尔承认,“到目前为止,并不是所有这些来自‘新经济’的有利条件已经跨越了大西洋。在欧洲大陆上,生产力的增长或通货膨胀受到数字化革命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

美国依靠以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带动了经济的强劲增长,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并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利用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环境,在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鼓励跨国公司加速向外扩张,占有外部资源。作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最大受惠者,美国从外部市场进一步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它促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在1994年4月15日终于参加结束了长达7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形成了一套占世界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都有义务接受的全面约束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终于在1995年1月1日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后与其他多边贸易机构合作,推动有关国家和地区落实乌拉圭回合协议,进一步开放市场,有利于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目前,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谈判即将启动,这将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放宽了贸易和投资限制,为发展对外贸易和促进外资流入提供多种优惠措施,推动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促使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资本跨国流动的增长速度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一是经济全球化的作用跨越国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有利于技术专有者,在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长足发展的过程中,它同时也拉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步伐加快,受益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般处于劣势,由于受各种条件的束缚,在分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需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大的努力,否则,必将遭受明显的损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3 月卸任的总裁康德苏于4月27日在马德里的一所大学演讲时承认, “最近10年来,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日趋严重,贫富差距加大。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贫困国家的债务超过本国GDP的80%,而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却拥有全球80%的GDP”。 他认为“富国不兑现对穷国援助的承诺是穷国越来越贫困的症结所在。贫富悬殊的加剧从道义上讲是不可接受的,从经济方面看是不合理的,从社会角度说是十分危险的。”“为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发达国家必须消除为最贫穷国家出口设置的关税壁垒,提供财政援助,减免穷国的债务和兑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诺言”。他呼吁建立一个有能力的、合法的权威性机构来解决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种种问题。世界银行发表的《2000年度发展报告》也显示,世界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世界上最富有的20个国家人均收入,比最贫穷的20个国家高出37倍。两者之间的差距,比40年前增加了1倍。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 人均年收入仅有100美元。最富有的国家是瑞士,人均年收入则高达3.84 万美元。目前全世界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 几乎占世界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又有12亿人,其每天生活费还不足1美元。

二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尽管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可谓利弊参半。其有利方面是,多元化和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在全球配置的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际资本流动的最大获益者首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各种机构投资者,以及某些证券投机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可能由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相对容易,而得到境外资金支持。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不断加剧了发生经济和金融动荡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而且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全球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引发局部波动的机率大大增加,这给发展中国家调控国内宏观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动荡,还由于资本流动的加快,产生出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一个相对重要的国家或一个经济区域,其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通常都会通过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迅速“传染”给有关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动荡已成常态,这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经常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活动之中。更为严重的是:国际金融动荡及其迅速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任何单个国家或国际金融组织在市场抗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及时组织实施有效的抵御,以致造成的损害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

世界银行2000年4月4日发表的《2000年全球金融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虽然投资者在亚洲、俄罗斯、拉丁美洲发生金融危机后保持了谨慎态度,但未来10年中仍可能会再次出现大量资金涌入新兴市场的现象,随之而来的又是高度不稳定性以及潜在的危机。世界银行认为“对于新兴市场来说,下个10年很可能会出现另一次的资本激增,这种资本激增将再次伴随着资本流量的严重波动。”必须采取措施减少资本流量大幅度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有鉴于此,世界银行开始逐渐改变其反对控制资本流动的观点,并指出,对于全球各国来说,采取保护措施以使经济免受短期资金无常流动的打击,是至关重要的。世界银行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两年半以前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复苏,但是,如果货币流动量出现更加迅速的变化,仍然会有发生金融动荡的危险。无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向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在跨国公司和跨国投资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跨国购并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占全球直接投资的80%以上,并主要发生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之间。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10月3日公布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已由1998年的660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8655亿美元,增长了三成,并预测2000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跨国购并总额也由1998年的4800 亿美元上升到7200亿美元。这些外国直接投资的3/4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而发展中国家吸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则由1998年的38%下降到1999年的24%。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购并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这种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科技产品、信息产品等新兴产品的国际需求增多,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提高;而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国际需求相应减少,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由于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质量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实行跨国购并也缺乏实力和条件,这些世界经济变化了的新形势,对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对外经济工作水平提出了更加高难度的要求。

四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仍然不断翻新、变换手法。发达国家控制着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主导权,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种种措施频频出台。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各自国家的切身利益,贸易战也是颇具“特色”,接连不断,反映出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从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意识到可能在很多制造业方面将来不占据优势,如农业(自然条件禀赋)、飞机制造业、集成电路、汽车等,对这些领域,美国极不主张自由贸易。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迫使日本实施所谓“自愿出口限制”,实际上就是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美国认为自己的优势产业今后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和知识产权后,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坚决要求达成服务贸易协定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因为美国在银行、保险以及围绕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服务贸易领域(包括投资银行、法律、会计、保险、评级公司)具有强大优势。并且,由于美国在教育、科技、吸引人才,因而在专利、工业产权、音像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一定要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促成上述两个协定的签署,更不惜将谈判拖延了7年时间。 此外,发达国家还不断通过滥用反倾销,或以设限、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等新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一些国家频频对我国滥用反倾销措施,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二、 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内部条件:“十五”计划和加入WTO

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要求,为到2010年实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打好基础,使国民经济在新世纪之初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开创对外开放新阶段,创造了基础条件。

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处于关键时期,即将加入WTO,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契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指出这一时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为我国新世纪之初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99年9 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了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进程,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具有深远影响。

“九五”时期,我们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一期间,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扩大出口和吸收外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税收、信贷、保险等方面,建立和改善了基本的法规和政策环境,大大增强了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也将进一步奠定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可以在世界贸易组织确定的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享受WTO 各成员方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便利,促进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既积累了改革开放的经验,又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应当说,已经具备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 迎接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充分信心和基础条件。

(二)加入WTO,我们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突出任务。

加入WTO,我们在观念更新,政府职能转换,法制健全,体制、 机制建设等各方面,都将面临着对外开放以来最具挑战意义的变革。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居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我们如果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一运动变化的规律,就可能丧失机遇,造成被动或落后,产生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调整是必然的,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将逐步让位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收益,也会给我国的一些产业带来冲击,在这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正是比较利益原则在发挥着作用。加入WTO产生的巨大收益,一个重要来源, 就是根据比较优势全面配置资源所获得的效率提高,也即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后,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效率与收益。但是,这种效率与收益并不是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平均分配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例如,我国的汽车、仪器仪表、小麦、棉花等受到较高保护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和农业部门,其产出水平可能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则由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优势,进而成为主要的受益者。不同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必然导致对于劳动力不同程度的吸纳能力,从而形成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这也构成了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本。此外,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将从中国加入WTO中获得市场开放的利益。 而我国的服装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将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提高所占的份额。与此同时,与我国有相似资源禀赋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南亚和东南亚,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价格将可能有所下降,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和初级农产品进口市场也将可能受到大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指出的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完成结构性调整的战略性任务如果能够顺利实施,则定义为“土地密集型”的初级农产品,其进口将会在一定时期内有一个大的增加。这些,都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早作准备。要充分把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有利时机,在即将开始的“十五”计划期间,大力推进和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到新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正确估计我们的差距和障碍,把握改革的力度和切入点,应对加入WTO的挑战。

应当明确,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也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要顺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瞬息万变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很重,目前的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力亟待完善和提高。对外经济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行为方式上都将有一个磨合期,短期内还可能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能期望一旦“入世”,外贸出口和吸收外资就能够立即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经济和因特网的发展对我们的大多数企业来说,还处于刚刚接触的过程,出口商品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享受相应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履行我国的对外承诺,这些都会必不可少的给我国一些产业带来冲击、压力和挑战。

举例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关税壁垒已渐显脆弱,技术壁垒正以一种超乎关税壁垒的力量,阻挡着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弱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已占非关税壁垒的30%,贸易壁垒的重点正向技术壁垒转移。发展中国家因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较低,明显处于不利地位。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1992年5 月欧共体正式实施所谓“生态标签”制度,1993年7月正式推出欧洲环境标志,1995年4月,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标准监查制度》。这些“绿色壁垒”,使我国产品如电冰箱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有55种,日本有25种,欧盟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明显滞后,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证体系。如世界各国都对转基因产品持慎重态度,欧洲和日本已决定对进口的转基因产品加贴转基因标志。由于我国尚未制定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法律,美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便乘虚而入,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生产。我国手机用户已达6000万户,全球主要手机制造商均在我国设立了生产企业,但我迄今尚无统一的手机质量标准,产品技术标准落后,更未把技术标准作为竞争力的因素。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的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了国际标准。而我国的国家标准只有40%采用了国际标准,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差距是多方面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采取措施,在过渡期里迫切需要加紧改进。否则, 我们就不能适应加入WTO、参与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四、迎接对外开放新阶段: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适应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对外经济方面应当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着眼于上质量、上水平、求发展。可以认为,“十五”时期的对外开放,其着力点和主要任务是:抓住加入WTO 的过渡期,加快观念和体制的转变、改善政府职能、完善和健全法制,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重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重在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吸收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国际贸易与吸收外商投资中的科技含量;重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性效应,通过扩大开放加速提升我国的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重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改善我国的劳动就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发展结构,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水平,促进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其基本的实现途径,这里作一些初步的讨论。

(一)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扩大出口,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性效应,是“十五”时期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对外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过渡期的宝贵时间, 加快对外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是促进对外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动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采取战略性举措改善和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构成和附加值,着力培育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优化进口结构和外商投资结构,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对外经济工作的中心内容。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对外经济体制,以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针对当前国有外经贸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国有外经贸企业的兼并重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备案制的实施范围,由目前的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扩大到所有国有生产企业和集体生产企业。放宽非公有制生产企业经营进出口的条件,进一步创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条件和环境。扩大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的试点区域,尽快使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均可以申办此类合资合作公司。理顺进出口经营管理体制,对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实行动态管理。减少出口商品主动配额品种,改进配额管理和招标办法。依照我国国情、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完善促进出口的法规和政策,健全鼓励出口的体制环境,建设新形势下支持扩大出口的金融、保险、税收(包括出口退税等)的服务配套体系,进一步推进市场取向的利率、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主要运用市场的办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形成扩大对外开放、有利出口的良好局面。

——发挥我国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运用高新技术,率先在机电、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推动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信息技术、高档家用电器、船舶、支线飞机及航空器、摩托车及零部件等产品扩大出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计算机软件、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质量认证等基础性工作,鼓励技术创新,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出口示范基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订相关政策,使风险投资、财政税收、外汇管理、出口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尽快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继续推动一般贸易出口,促进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的分类管理,鼓励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设备开展加工贸易,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扩大出口,引导企业积极、平等、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把握国际市场动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创立中国名牌。重视出口商品的国际质量认证、安全认证、环保认证等基础性工作,突破国外相关技术壁垒,增强出口后劲。通过技术标准、电子商务等手段,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和监控体系,推动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活动。中介服务体系的改革,应当突出各类商会的服务功能,健全行业自律性的管理制度。维护正常的对外经济经营秩序,防止低价出口和恶性竞争。坚持不懈地打击走私、骗汇、逃套汇、骗退税等违法犯罪活动。

——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推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稳步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性项目投资,壮大对外承包经营主体,提高对外承包工程能力。发挥比较优势,支持有竞争力的各类企业跨国经营,办好海外加工贸易投资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深度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积极扩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重点推动大型工程承包项目,特别是技术含量高,能够带动国产设备、材料、技术和劳务出口的项目,推动设计咨询带动工程总承包,并实施规范、有效的监管,加快完善以金融支持为主的对外承包工程服务体系。同时,要依法统一协调、监督管理我国在海外参与的各类项目,避免无序竞争、大哄大嗡、盲目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新的流失。要全面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及早制订和完善国有企业投资境外的行业管理法规,规范境外国有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推动境外国有企业实现制度创新。力争在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我国的海外投资事业能够在保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前提下,上一个大台阶。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增加生产资料尤其是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大力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重点进口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关键设备、技术和原材料,以提高装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继续推动进出口相结合,“以进带出”、“以进促出”。

(二)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是吸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坚决而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商业、旅游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领域,允许在这些领域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设立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开放地域、数量和经营范围。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的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跨国投资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提高我国的利用外资水平。

——将吸收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布局结构,提高使用质量。继续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加强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引资,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推动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中小企业的合资合作。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标》,引导外商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扩大国内采购。推进国有企业吸收外资进行的改组改造,促进国有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合与合作。跨国公司是国际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如何与它们打交道,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应当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下功夫学会的基本功。

——营造符合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改善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运营,必须严格依照我国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铲除滋生乱收费、乱检查和乱摊派的土壤,维护外商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入WTO,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水平和效益, 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环节。

——合理利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严格监督外债融资,防范外债风险。外债的使用,要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借、用、还相结合,建立外债项目全过程责任制。要使各级干部明确一个基本的认识,借来的外债不是“无偿拨款”,而是必须要加付利息后如数偿还的债务。我们绝不能在国外债务问题上掉以轻心。

(三)以开放促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西部经济振兴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当树立这样一种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它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毫无疑问应当是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西部大开发将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西部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带动西部经济崛起,必将构成21世纪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宏伟史册中璀璨夺目的篇章。

——制定和实施近、中、长期规划,发挥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潜在市场的优势,引导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十五”期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BOT)等,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 尽快制定、实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如制定推动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的相关具体措施,制定放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领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具体办法,引导和鼓励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开展再投资、承包经营和管理内资企业等。全面发展开放型经济,着重智力投资和跨越式发展,在知识经济上多做文章,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办好西部地区商贸、旅游、金融等外商投资试点企业等。

——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对华无偿援助,中长期、中低利贷款,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推动拓展援助合作新领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支持扶贫开发。鼓励运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落实边境贸易的相关政策,建立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鼓励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率先发展,运用潜在的市场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扩大具有当地特色的对外经济活动,使之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促进区域经济振兴。

(四)全方位提高对外经济工作水平,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入WTO,为经济特区、 浦东新区和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具有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沿海地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应积极主动地探索新途径,摸索新经验,尽快适应WTO的竞争规则,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并充分发挥出对内地经济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保障和促进新世纪的对外经济活动,应当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培养新形势下的涉外经济人才。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法》等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加入WTO的过渡期内, 要抓紧涉外经济法规的立法工作,制订和完善有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商品进出口、外贸代理、原产地管理、技术进出口、加工贸易、边境贸易、海外投资、劳务合作、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继续清理与WTO规则不尽一致的陈旧法规,为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创造条件。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基础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引导企业趋利避害,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好过渡期,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框架内,抓紧做好相关产业的“入世”准备工作,建立“入世”后我国合理有效的贸易保障体系,迎接挑战。积极准备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和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加强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双边经贸关系,反对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的各项活动,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促进亚太、亚欧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美、日、欧和有关发达国家进一步向我开放市场,保持双边贸易的正常稳定发展。

——加强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水平。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友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开拓市场,实现多元化,需要做艰苦细致、耐心持久的工作。要在首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基础上,长期坚持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文化传统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发展经贸关系大有可为。继续办好在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设立的投资贸易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建立双方互补互利的投资项目包括加工装配项目。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经贸人员的交流、培训,这有利于扩大了解,促进交往,增进共识,意义十分深远。

标签:;  ;  ;  ;  ;  ;  ;  ;  ;  ;  ;  

论新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阶段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