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软科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科学论文,大力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5)04-0001-06
一、党和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软科学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一)软科学是在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软科学是社会、经济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的系统工程,宏观层次的管理科学,以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决策科学。中国软科学是支撑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
软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
如果把“软科学”的正式名称在中国的使用作为一个标志,中国软科学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
20多年来,软科学不但见证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辉煌,中国软科学的命运也和中国的发展休戚与共、命脉相关。
20多年来,中国软科学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国历史性变革的征程中,自身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软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富号召力和感召力的学科群,发展成为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和理论课题进行战略和技术研究的独特视野和方法。
中华民族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正确与否紧密相联。万里同志描述道,“领导人凭经验拍脑袋决策的做法仍然司空见惯,畅通无阻。决策出了问题难以及时纠正,只是等到出现了大问题,才来事后堵漏洞,或者拨乱反正,而这时为时已晚矣。这种盲目拍板、轻率决策的情况,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他还说,“我们没有决策科学,决策的科学性就无从检验,决策失败难以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去以后,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以保障判断和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启动树立了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地位,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和呼声为中国软科学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展开,仅仅凭着领导者个人感觉和偏好而拍脑袋决策的老的决策模式日渐陈旧,不再适应活生生的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也日益受到批评和唾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下,中国软科学顺应历史潮流,跃势而出,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大潮,以饱满的热情为现代化建设进行论证、规划和管理研究,提出建议和方案,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越来越重要,软科学发展迎来战略机遇
在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系统的,科技、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贯通的事业,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环境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开放的、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巨系统,这对我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发展软科学,提高软科学对决策的支持和支撑作用,是软科学界的庄严使命,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并且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内容和要求无一不是贯穿了科学民主地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要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领导者执政能力和党的综合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中国的历史性转折为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不断提供历史机遇。这种机遇,一是来自领导层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强调和重视;二是来自新时期的新实践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软科学诞生于独特的历史机遇期,所以从一开始就表现了鲜明的宗旨,那就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中心,提升全社会的决策意识,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三)正确的决策必须能够处理好公平和效率、政府和人民、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总体、中央和地方等各种关系,而权衡的方法和过程正是软科学研究的问题
改革初期出台的绝大多数政策大家都拥护,因为大家都能得利。而现在每项深化改革的措施,如股权分置、税制改革等,都会引发争论,因为涉及各方利益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决策,应当是技术上是可能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许的、操作上是可以实施的、进度上是可以实现的、政治上是能为有关各方所接受的。因此,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从经济发展看,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经济手段,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如何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和权益。这两方面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加大了,会影响社会稳定,最后导致没有效率。如果只讲公平不讲效率,又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从原则上说,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容易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在立法过程中,现在一些部门要求立法,是因为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已有的利益和权力固定下来。所以,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就要对人民负责任,防止权力的滥用,不能让某些部门只讲权力不讲责任。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如果政府要求作为法律相对人的群众承担什么义务,就必须明确他有什么权利。
4.当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我们的长远目标是确定的,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如果只强调长远,而不注意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逐年提高,不注意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长远目标就不一定能够保证。比如近年来,出现一个问题,由于大家对经济发展热情比较高,造成了投资大幅度的增长,使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以前投资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但2002年开始,这个数字迅速增加,到了38%左右,2003年是44%,2004年竟然到了50%。尽管从长远看可能给人民带来更多的好处,但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衡,就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发展,难以合理满足人民当前的需要。
5.局部和总体的关系 做任何决策,都不能只考虑部门一个方面的需要,而要考虑总体的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在有些建设项目里,由于要求搞得快,少投资,往往忽略环境保护的投资,忽视必要的程序。还有,一些项目的建设者只考虑自己,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利益,有一个地方搞水坝,但不考虑航运,因为修建航道要多花费28亿元的资金,结果水坝建成后就不能通航了。
6.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时候也存在问题。现在转移支付搞得很热,每个地方都想多争取一些经费,但国家财力如果都分散了,有些该办的事情就办不成了。
二、软科学研究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软科学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努力面向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关注国家长远、重大而又急迫的现实问题的研究,为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提高自身,注重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搞好自己的学科建设。围绕这两大任务,20多年来,中国软科学发扬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交出了基本合格的答卷,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以国家软科学计划和地方政府软科学计划为主导的全国软科学研究体系已经形成。
由国家软科学计划支持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如,“当前我国农村若干重大问题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科技支撑研究”、“中国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及公共治理结构改革”、“我国自主开发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关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等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所采用。软科学研究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软科学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积极推动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软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20多年来,中国软科学在各个领域积极主动参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决策意识的提高,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繁荣和发展了新的学科体系
如今,软科学无论是向纵深发展还是向广度上拓展都具备了基本的学科框架和学科正当性。软科学繁荣和发展了新的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以支撑科学民主决策的整个知识体系为依托,紧密结合各个学科自身的最新发展和世界范围内自然科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在宗旨、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可喜的发展。软科学研究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论,如系统分析、群决策、复杂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论等。紧密团结着管理科学、政策科学等一大批围绕决策和管理活动研究的分支学科。
(三)密切关注中国跨世纪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直接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众多的工程项目和社会事业进行了软科学研究和论证,极大地提高了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20多年来,软科学所完成的数万项课题,大至国家中长期规划战略研究、京九沿线开发论证、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三峡工程的综合评价论证、我国农村发展战略、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小至一个企业、一个村镇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订,以服务实践、服务决策为宗旨,直接为各级各类的科学决策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有上百项软科学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四)中国软科学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备时代敏锐性、专业素质高、价值判断力强的科研队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软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这支研究队伍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分工格局日趋完善,能够胜任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重任。
据统计,截止2002年年底,我国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为48589人。其中,博士3601人,硕士11416人,学士20804人,合计35821人,占总人数的74%。
软科学不但自身建设有了一个有规模、有水平的专业研究队伍,还向经济和社会各个部门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领导干部积极依靠和参与软科学研究,使得我国干部队伍的专业化与现代化程度、领导艺术和决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一批重要的软科学研究机构脱颖而出
20多年来,各种形式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不断涌现。他们既有直接为政策服务的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也有在大学或院所成立的各种软科学性质的研究所,还有民营的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研究所。据统计,截止2002年年底,全国有软科学研究机构1634个。
(六)中国软科学科研成果丰富
迄今为止,中国软科学学界在翻译介绍国外软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系列软科学方面的教材与专著,其中有不少论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有关软科学的学术期刊丰富多彩,涌现了一批像《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技论坛》、《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中外管理导报》、《管理世界》等专业软科学研究杂志,它们在团结软科学界、促进软科学研究成果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仅以2001-2002年为例,中国软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64671篇,其中在海外发表2391篇。同期发表软科学著作5222种,约160355万字,其中译成外文795种,约1913万字。
(七)中国软科学的国际视野进一步增强,国际学术交流日趋频繁
本着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原则,中国软科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同时为世界软科学研究贡献了自己的视角和智慧。几届中国软科学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是中国软科学国际学术交流的成功典范和缩影。
(八)中国软科学研究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软科学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
20多年来,中国软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成立了一系列专职对软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管理的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如,科技部负责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的组织、指导和资助的管理工作。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是我国软科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计划,按照贴近决策、贴近科技发展战略、提高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原则,调整了计划管理思路,并通过建立公示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对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以及管理现代化和咨询产业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系统、各部门、各地方也建立了自己的软科学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各类软科学研究计划。1994年年底,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中国软科学事业的一件大事。这些管理和协调机构的成功运作积极调动了全国各地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软科学研究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在联系、交流、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协同解决各种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些机构和机制还起到了交流平台和共享平台的作用,促进了软科学研究的交流,大大提高了中国软科学研究的整合能力。
基金制和课题制是中国软科学整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平台。仅以2001-2002年度为例,中国软科学课题总计14352项。
(九)中国软科学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成果转化意识和机制得以树立
中国软科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市场意识和咨询意识,积极培育市场需求,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要求,不断深化自身研究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凭借过硬的水平和高度的责任感,中国软科学的科研成果在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以市场为导向,中国软科学的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咨询业崛起,产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十)中国软科学的教学体系正在建立
著名科学家佩里茨曾经指出:“任何一门渴望得到学术承认的新生学科,都必须或迟或早地建立起本学科的学术教学基地。没有教学,没有研究生,没有师生之间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切磋,任何新生学科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软科学认识到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软科学的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一批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设立了专门的软科学研究组织,大批自然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向软科学研究领域开拓。
三、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应该更加重视软科学的发展,将软科学研究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时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国际形势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软科学研究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面临着来自诸多领域的紧迫需求。因此,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应该更加重视软科学的发展,将软科学研究纳入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决策者应该认识软科学,学习软科学,提高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
经济、社会和技术政策和重大工程的决策问题,不仅仅是单个专门领域专门知识的问题,更是系统的、整体的、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各个领域相互协调和相互和谐的问题,是总体设计的问题,是战略的方法和视角,这就是软科学的研究领域。
只要决策者对于决策环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切身的体会,只要决策者承认应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那么他就应该承认软科学的作用,发挥软科学的职能,学习和了解软科学。
根据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和了解软科学还应该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应当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这不仅是决策者应该具备的眼光,包括我们自然科学界的许多专家也应该有这样的眼光,并且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注意学习和贯穿政策价值与经济社会的评价。
(二)增加软科学研究的投入
近年来,各部门和各地方随着对软科学的重视程度的增加,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但是,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对软科学的需求来讲,软科学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
软科学研究经费目前有三个来源:第一是各级财政拨款,主要支持政府自己的研究机构;第二是科技部的软科学研究基金,每年1000万,采取申请的办法;第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有一块支持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的经费,一年大概有3000万。此外,还有少量的国家专项。从总体看,支持的力度还比较弱。
例如,作为支持软科学事业发展的国家专项科技计划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不仅要尽力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战略决策的需求,同时,作为国家科技计划,还具有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组织综合性研究的责任,具有支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义务。但是,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2003年经费从500万增加到了1000万,但是投入严重不足的困境没有根本性改变。这使得软科学研究缺乏持续积累,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很难支持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软科学研究项目,更难对软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必要投入。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软科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将影响国家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据了解,发达国家对软科学的投入通常为其研究及开发经费的5%-1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1%。国家软科学计划的投入也显得微薄,现在每年仅为1000万元,给予经费资助的课题,每年仅有50项左右。而每年申报的项目就有400多项,申请经费总额度超过1亿多元,很难满足项目申报者的要求。因此,必须广开渠道,增加软科学研究的投入。国家要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应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有些研究课题可请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进行联合资助。有些研究课题可以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争取部分支持。此外,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动软科学走向市场,通过咨询服务争取全社会的支持。
(三)加强软科学研究的组织管理
进一步探索促进提高软科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积极性的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中国软科学界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软科学评价评审机制。
近年来,国家软科学计划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和改进管理,使软科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今后软科学的组织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完善选题机制、建立与地方和部门互动的良好机制、努力培养软科学后备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和应用、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几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05-04-18
标签:软科学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