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在我院治疗的66 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33 例)与对照组(33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这采用单纯的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概率,起到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比较【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056-01
本研究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在我院治疗的66 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分别实行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试验的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在我院治疗的66 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为33 例,男患者为15 例,女患者为18 例,患者的年龄为24~76 岁,平均年龄为(42.8±12.3)岁。患者的病程为1~16d,平均病程为(8.2±4.6)d,其中左下肢患者为19 例,右下肢患者为14 例;观察组患者为33 例,男患者为16 例,女患者为17 例,患者的年龄为23~75 岁,平均年龄为(33.8±14.3)岁。患者的病程为1~15d,平均病程为(7.2±3.6)d,其中左下肢患者为14例,右下肢患者为19 例。根据统计数据指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统计学差异性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组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对该组33 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记录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
在对患实施治疗时,给予患者尿激酶20 万U+生理盐水250ml 等药物进行患肢足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为12h/次,滴注疗程为5d,同时在患肢踝上扎上止血带阻断浅静脉,促使药物进入患者的深静脉。然后,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U 进行患者脐周皮下注射治疗,注射时间为12h/次,注射疗程为5d,同时给予患者华法林2.5mg进行口服治疗,服用次数为1 次/d,服用疗程为2 个月。最后,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次数为1 次/d,滴注疗程为2 周。
观察组治疗方法:对该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记录下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在对患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然后辅以中药对患者进行化瘀通络的治疗。其中,中医汤药的主要成分为丹皮 15 g、川芎 10 g、当归 15 g、赤芍 10 g、木瓜10 g、川牛膝 15 g、生地 10g、水蛭 13g 与丹参 15 g 等药物。早期对患者治疗时,在常规药物中添加黄柏10 g、防己20 g、泽兰 20 g、苍术 10 g 与薏米仁30 g 等药物,以达到清热利湿与行气消肿的功效。后期对患者治疗时,在常规药物中添加白术12 g、党参20 g、泽兰10 g、甘草10 g、仙茅 12 g 与茯苓10 g 等药物,以起到到利湿化瘀和温阳健脾的作用。将所有中药以陶罐进行熬制,然后给予患者口服,服用剂量为1 剂/d,服用时间以早晚2 次服用,服用疗程为2~8 周,1.3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运用SPSS15.0 统计程序,输入各种数据指标,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以X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测,与此同时以t 检验数据的计量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情,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上,急症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病因与患者患肢局部血流缓慢、血压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等三大因素有关[1]。通常,该病患者的重大手术、创伤与骨折、恶性肿瘤等需长期卧床的慢性疾病,是导致患者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2]。
在临床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病情治疗起到显著的临床效果。西药对患者病情改善的机理,主要是基于尿激酶[3]作为纤溶药物,可以溶解患者血管内的血栓,保持患者血管的通畅。低分子右旋糖酐[4],能解散患者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防止患者血栓的形成;中医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主要机理为发挥各种中药的药效特点,对患者实行活血通络与清热利湿的治疗,从而起到有效降低患者血管外周阻力与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的效果,最终防止患者血栓的形成[5]。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1] 李诚,冯立毅.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2):221-222.[2] 穆齐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6,46(4):33.[3] 周涛,马海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 例[J].河南中医,2002,22(5):44-45.[4] 崔炎,张榜,吴建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8 例临床观察[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 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5.[5] 赵宝印,赵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3,(2):18-19.
论文作者:沈帅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静脉论文; 急性期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