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相关问题研究①
李书萍 关玉红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廊坊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中国的生命教育目前大多是引进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许多并不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生命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培养基的本土化过程,才能让中国生命教育发展得更好。本文从本土化的必要性、基础以及原则三个方面就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生命教育;本土化;原则
生命教育的正式提法是来源于国外的,中国对生命教育目前主要是引进为主,缺乏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本土化的实质是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契机,将西方一些先进的生命理念和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融入我国生命教育过程中,要从根本上解决对中国传统生命教育的现代化改造的问题。
高占斌(1971—),男,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内燃机性能、排放及增压技术。
一、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当西方成熟的生命教育理念和实践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之中时,借助西方的生命教育经验来打造中国的生命教育系统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必须承认,西方模式的生命教育对早期中国生命教育的认知和初建是有启蒙意义的。然而,随着生命教育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进入到一个困境。理论研究看似十分热闹,但是深入人心的理念不多,大部分人在面对生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无所适从;从教育实践看,开展的教育实践没能够解决大部分年轻人的生命困惑,往往流于走形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用简单的“拿来主义”获取的外来文化无法顾及本国国情,单纯的移植而不经过本土化这一过程,很难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要么夭折,要么变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因此我们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生命教育的培养基,创立自己的概念和理论,着重研究国人的特有生命现象,建立一整套本土化的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春节的祭祀,既有对天地神灵、列祖列宗的感恩,又有祈福的成分,也有敬老尊贤、敦亲睦族、和睦邻里、仁及万物的孝悌友爱传递。 祭祀之后,全家按辈分、年龄依次拜年。 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彼此问候,互相祝福。 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 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再去远处各家。 家家备各种食物招待,如茶、果、烟、瓜子、花生、糖果、年糕等。 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一《正月·拜年》描述,“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许多一年都见不到的亲友也得以相聚、互相拜贺,到处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幽静的巷坊“动成哄市”[15]5-6。
我们把这个来源归于人类的自由意志,即能够不依赖于前因而行动的动因体(agent)。无论在常识视角还是学术视角,自由意志都是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其本意非常明确,虽然对其进一步的解释富有争议性。按照本意,“自由意志”在概念上蕴含了无限性和开放性,能够超出既有经验范围而凭空产生新元素,构成了创造性的根本来源。如果“艺术创造”真如我们所理解的这样,那么我们就必须将其归根溯源到艺术家拥有的自由意志上去,即“创作”最终的形而上学来源。
尽管在中国教育历史上,生命教育并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混杂在整个文化体系之中,但是这些关于生命的思想、学说都为今天的生命教育本土化提供了基础。
生活化原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特点提出的,是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儒家所有的生命思想从来不远离日常生活,他们在精神领域对超越的执着从来都是基于平常的社会生活之中。传统儒家的生命教育不是象牙塔式的,无论是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场景,还是教育的方法等等,都是立足于日常生活,是务实的。道家和佛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也是极具生活化特点。
梳理中西方的历史可以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文化面对的是承接宗教背景深厚的中世纪,在这一时期,生命的终极意义受到长时间的关注,人们习惯于将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但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国承接的则是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承担文化传播重任的儒家文化则非常重视现实生活,在对生命意义的赋予上更多将个体与某个群体连接,而不是为普通人解决生命困境。
我们要打破西方在生命教育上的话语霸权,重构中国本土的教育话语。在生命教育的体系建设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生命教育要有自己自信,要用开放包容的姿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但根本目的一定是成就更好的中国生命教育,并为世界生命教育的未来贡献中国方案。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教育向来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模式和特点,如果完全不顾及受教育者自身的特点,那么这种教育也一定无法真正深入人心,起到实效。例如,比起西方借助宗教进行的理念渗透,中国受教育者对于能够渗透在日常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之中的生命教育接受程度更高。因此,如何将精神维度的思考外化为对生命实践的指导是目前生命教育本土化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不同导致文化传承方式以及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完全无法满足目前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精神渴求。生命教育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或西方式的。长此以往,我们就只能做西方文化的追随者。
中国传统生命教育创造性地直接联通了生命哲学与经验世界的人的现实情感,并且将人类的心理情感作为基础进行实践的探索。我们生命教育进行过程中既有对生命理念来自哲学高度的认知,又要将这些认知融化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加以现实化,从而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对比图11和图12,以理想梯形槽参数计算所得槽满率约66.76%,而以传统作圆求交点法所制梯形槽参数所得槽满率约70.7%,两者相差3.82%。
在中国人看来,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我们对21不同家族、不同民族甚至是不同国家生命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有研究者指出,“中国伦理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重要功绩。较之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中国思想都走在了前面,它第一个将伦理视为一种以绝对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精神本质的东西,它也是第一个从其基本原则中发展伦理思想,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人道理想、伦理文化国家理想——以一种适应任何时代的方式。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伦理思想,中国伦理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且赋予了爱还要涉及生灵万物的内涵。这种先进性和巨大的成果还来源于中国伦理采取的正确的对生命及世界的肯定观,它以自然而细致的方式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
生命不是构建出来的,而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中显现出来,好的生命教育必须能够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复杂的生活问题无法用机械的理论得到解决,生命教育必须要面对当下的社会生活。将生命意义放置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效对抗现代生活中人的异化,避免失去做人的本质,也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人类追寻精神家园有所借鉴。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命观中,一直都是将有限的自我生命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而人类社会要想与世界达成和谐就必须遵从大自然的规律。道家的“生死齐一”就是站在了自然生命的高度来看待生命,儒家的“敬天”的想法其实出自对各种生命的同一性认知上。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性观察,明白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轮回与人类的生死有相通之处,故而对自然敬畏,这恰好契合了现代科学对人类本源的理性认知,将人类生命放到自然生命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对生命整体性的理解就会深刻许多。这种思想对于今天我们辩证地认识生命中的有限与无限,以及处理与大自然关系时显得尤为珍贵。
三、生命教育本土化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生命教育实施中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理念和行为准则,正确的教育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对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1.生活化原则
翻译课堂中翻译工作坊的开展,是在以PBL为基础的教学策略上,将其中的“问题”(Problem)变为“项目”(Project),以翻译项目为驱动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翻译工作坊中的“项目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升。翻译工作坊以翻译公司中的翻译岗位设置为导向,将学生随机分组,旨在打破学生之间的固有熟悉模式,培养学生团队的协调与合作能力。每组设置项目经理、译员、术语提取与归纳、校审、PPT制作等角色。具体流程为翻译材料选取、翻译工作坊具体实施、翻译工作坊的反馈与反思。
沿着这个逻辑,中国传统生命教育中将个人现实层面和精神追求打通,将个人的存在放在社会和他人存在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来实现人生最终的终极价值追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当作人类的最终奋斗目标,尽管这种追求的最终目标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但是将个我的精神生活与普遍性的社会生活结合方式,将个人的价值和承担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责任结合在一起,这对人类而言是个伟大的贡献。
2.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中国传统社会进行教育实践的优良传统。它要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的教育活动,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促使每一个生命都能够生机勃勃地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我国传统教育活动中提倡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则进行的。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认识,有独特的个性,有区别于他人的经历、经验、感受和认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立足于学习者个体的独特性,也是西方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对“自然天成”的个体差异,尊重并保证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兴趣所在、潜能倾向等等进行不同的施教方式和施教内容,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健康良好的身体和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差异性原则还要求教育者认识到外部环境带给生命个体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施加正确的教育引导。根据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差别,我们所进行的生命教育在内容设置、采用手段、实施方法上都应该呈现出不同。
3.发展性原则
生命教育本土化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更新的过程,并不能一劳永逸,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动态的、连续性的、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此外,根据受教育者年龄不同,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应当呈现出延续性和递进性并据此不断调整生命教育的内容。
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是生命教育在目标的设定上要由低到高。首先以预防对生命的危害为着眼点,最低的教育目标是保护生命,保证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然成长;其次是发现生命的美好,激发个体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进而让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提高生命的质量;最后是引领每一个生命个体认识到生命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强大中建构生命,焕发出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高尚情操。二是在内容的设计上要由浅入深。首先是让受教育者了解生命的产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了解生命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所包含的生老病死等经历,进而懂得生命的脆弱、来之不易和不可替代;其次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保护生命的方式方法;最后是让受教育者主动去丰富生命的内容,用健康、积极、向上的行动充实人生。史怀哲说:“过去那套只关心我们与其他人关系的价值系统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个灵性的、人性的关系。”[2]
1、工资费管理。工资费用是人员费用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也是历来审计查处的重点。直接费用是课题组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等其他研究过程中的经费。人员费即课题组成员的工资性费用。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课题组成员,并按规定在课题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国家资助的课题专项经费中重复列支。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总的看来,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2](德)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33,19.
①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生命教育本土化研究》(HB16MK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2016MS1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2019)02-0110-03
收稿日期:2019—01—22
标签:生命教育论文; 本土化论文; 原则论文;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廊坊广播电视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