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通》研究

《字通》研究

曹军[1]2008年在《《正字通》中的譌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字通》是成书于康熙初年的一部字书铣小蹲謴ⅰ罚聠櫋犊滴踝值洹?在我国的字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张自烈编撰此书的初衷是正《字彚》之误,补《字彚》之缺。由于广征博引,注解翔实,它成为了编纂《康熙字典》的资山宝海。《正字通》承继《字彚》,在字的说解上有一套术语体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譌字”。许多《字彚》中有具体释音和释义的字,在《正字通》中被判定为譌字。这些譌字材料,作者有些给出了正字,有些未交待正字。本文通过对部分给出正字的譌字材料中正字与譌字字际关系的研究,归纳出了《正字通》判定譌字的两个标准:一是是否合乎六书,二是是否于古有征绻麅蓚€字音义相同,一个字有理据,另一个字无理据,那么,作者以有理据的字为正字,以无理据的字为譌字。如果两个字音义全同或部分相同,一个于古有征,另一个后出且作者认为本不必造,那么作者即以前者为正字,以后者为譌字。其中,音义全同的为作者认为本不必造的异体字,音义部分相同的为作者认为过度分化的分化字。

杨婉婷[2]2015年在《《正字通》音系研究》文中提出《正字通》是明末张自烈为匡正《字汇》而写的一部字书,其主要任务是注音、释义,同时兼及字形、字音、字义的辨析。《正字通》注重旁征博引、补正辨析,是之后《康熙字典》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本书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对《正字通》的研究起于清代,日本和尚释坷然对《正字通》的版本与作者进行研究。本文从音韵学着手,对《正字通》的音系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1996年由工人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清康熙九年(庚戌)序弘文书院刊本《正字通》为底本,通过运用电脑技术,将《正字通》文本数字化,建设语料库,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在运用电脑技术辅助的基础上,再从音韵学的角度对研究材料的音系进行整理。运用反切系联法、四声相配法对注音材料进行系联归类,再与《广韵》比较,对比本书与《广韵》的相同与不同,总结本书音系特点。本文对《正字通》反切注音材料14682条进行系联分析,得到20个声母组、21个韵母组以及5个声调。《正字通》声母特点有:全浊声母清化;影母、云母、以母、疑母合流;齿头音、正齿音合流;舌上音、正齿音合流。韵母特点有:新增遮韵、时韵;韵部合流;仍保留入声韵。声调特点主要为平声分为阴平与阳平。

朱莹莹[3]2016年在《《正字通》研究述评》文中提出明代张自烈所着《正字通》,上承《字汇》下启《康熙字典》,在文字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正字通》的研究主要有版本的源流考述、作者考、内容研究、与其他大型字书对比研究。

施岩[4]2003年在《《字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字通》是南宋中期李从周撰写的一部主要解说隶楷同形异源构件和形近构件来源的字书,也是目前可见的宋代最后一部规范、解说楷书字形的字样之书。对长期以来在各种文字学史着作中都存在误读的《字通》的术语及其体例的历史地还原,以及对《字通》中包含的汉字构形和字形演变思想的全面评述,对于我们认识唐宋字样书术语体系和体例的演进、字样书之于汉字构形和字形演变的独特贡献和局限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字通》作为与宋代理学有着深刻联系的字样学着作,对于我们认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文字观念、文字规范态度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字通》进行整理研究: 第一、确定字样书在中国古代文字学中的特殊地位,阐明字样书在汉字构形和字形演变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及其成因,从而确定本文对《字通》的研究角度。字样之学以《说文》小篆构形系统为参照系规范通行文字的正字原则使其成为在古代小学中集中关注字形由篆到隶楷演变情况的特殊领域。“从”,这一在《说文》中用于表示某字与其形符关系的术语,在唐宋字样书中已经逐渐淡化了其说明构件构字功能的意义,而主要用来表示以《说文》为依据,某字中包含某构件。这一术语内涵的变迁,表明在字样书的范畴内,已经具备了对合于“六书”的小篆构件及其在隶楷字形中的演变情况做系统研究的可能。 第二、全面评述目前《字通》研究中的得失,从中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即把《字通》置于唐宋字样书发展的线索中,还原其所用术语的内涵,对其体例、内容作出整体的观照,并全面评述其在汉字构形、演变研究方面的特殊贡献、局限性以及对文字规范的意义。 第叁、根据《字通》序、跋提供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唐宋字样之学理论重心的变迁及其成因,阐明《字通》的写作目的。同时介绍《字通》的成书原因及版本源流情况。 第四、详细分析阻碍人们认识《字通》全貌的关键因素 《字通》的体例。《字通》89类及各类内文字的编排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以楷书构件形体为纲、以小篆来源为纬的溯源结构;而其所设89类是文字学史上较早的对楷书同形异源构件的专门归纳,对此后楷书字典中检字法部首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研究检字法部首演进时不可跨越的重要因素。 第五、分析《字通》包含的汉字构形思想。《字通》对同形异源楷书构件的归纳充分体现了字样书研究隶楷字形构形特点的独特贡献及局限性。此外,“从”这一术语在《字通》中已经完全剥离了在《说文》中说明构件构字功能的意义,而单纯用来表示以《说文》为依据,某楷书字形的篆文中包含某构件。这表明在字样书的范畴,对《说文》小篆构形元素系统观照的视角基本形成。同时作为对“从”的补充,《字通》又创设了“如此作”这一术语,专门表示某字的非字表形构件或某象形字的一部分。对《说文》小篆构形系统中非字表形构件的关注以及对非字表形构件与形近的成字表义构件的区分在文字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但是由于以《说文》对字形的分析及《说文》小篆字形为依据,《字通》对小篆构形元素的归纳也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六、评述《字通》的隶分隶合观念。《字通》对隶分隶合的描述,立足于对通行字体的解说,因而关注的仅仅是《说文》小篆与楷书字形的对应性。但基于对汉字构件的系统观照,《字通》在继承唐以来已经形成的隶分隶合观念的基础上,己经接触到隶分隶合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第七、阐明《字通》的文字规范意义。在文字规范观念上,《字通》继承了唐字样对通行字体的关注,同时又承袭了《复古编》对汉字理据的反省,因而在摒弃《复古编》否定楷书正字地位的做法的同时,又立足通行字体解说汉字理据;在具体的文字规范方法上,探寻古今文字演变之理的努力,使《字通》表现出对构件分合变化的系统观照,在字样书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第八、总结《字通》研究在帮助我们认识检字法部首的发展线索、唐宋字样书术语体系演进的内在理路、字样书对汉宇构形及字形演变研究的独特贡献和局限性,以及宋代理学影响下的文字观念和文字规范态度几方面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单志鹏, 孙建[5]2017年在《《正字通》研究概况析论》文中研究指明张自烈的《正字通》继承《字汇》的编排体例,并对《字汇》的释义等方面进行"阙补",是清初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大型字书,成为连接《字汇》与《康熙字典》的桥梁。论文从作者、版本、收字情况、编排体例、音系特点的考查等五个方面对《正字通》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深化对《正字通》的研究。

朱莹莹[6]2017年在《《正字通》俗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字通》由张自烈编着,成书于康熙初年。该字书以正《字汇》之误、补《字汇》之缺为目的,在继承《字汇》部首分布、编排体例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字汇》的注释引文、沟通字际关系等,从一定程度了弥补了《字汇》的不足。与《字汇》一同成为《康熙字典》编纂的参照蓝本。《正字通》收录汉字叁万馀,其中包括大量当时社会所用俗字,这些俗字有一定的标示术语,虽不完全统一,但有一定的规律。通过分析发现,《正字通》中对俗字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六书理论”,即是否符合六书理据,另一方面则是依据《说文解字》。《正字通》中所1录的俗字与其他字类存在着各种交集和彼此相联的关系:即有些俗字同时又是譌字,有些俗字因属于同一个正字的变体而互为异体字。从字形的繁简差异、部件的改换等角度分析,可将《正字通》所收俗字分为七大类共二十叁种,总体上包括了俗字的所有类型。其中增繁、简省、改换的俗字类型占据较大比重。《正字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研究上,其文献价值亦不容忽略。其中俗字的训释引文既有各类经史典籍、字典辞书,也包括医书、佛典等,可为文献研究者提供参考。

祝凤祥[7]2013年在《《字汇》与《正字通》反切声母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字汇》与《正字通》是明代两部重要字书,后来成为清代编纂《康熙字典》所用的底本,其文字学价值毋庸置疑,而两书中所注音切也能反映出其在音韵学上的成就。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叁年(公元1615年)的梅膺祚的《字汇》一度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字书,它简并《说文》540部首为214部,是明代字书革新之作。而作为正《字汇》之误、补《字汇》之缺的《正字通》,其原稿为明代张自烈所着《字汇辩》,在康熙初年由清人廖文英刊刻于世,并更名为《正字通》。本文从《字汇》与《正字通》反切材料入手,全面搜罗二书反切材料,统计出《字汇》的反切数目为26318个,《正字通》的反切数目为13243个。以《广韵》40声母为参照,分别整理出《字汇》和《正字通》反切上字的声母系统,找出《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特点。《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相同点是:船母、禅母、生母、书母混用;泥娘两母混用;定母、透母相混;精母、从母相混;群母、溪母相混。在定透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定母切透母,《正字通》多以透母切定母;精从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精母切从母,《正字通》多以从母切精母;在群溪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溪母切群母,《正字通》多以群母切溪母。《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不同点是:1.《字汇》的音韵特征为:滂母、帮母、并母、非母、敷母相混;微母、明母相混;照母、澄母、穿母相混;清母、精母、初母相混;昌母、崇母相混;见母、群母相混;疑母、日母相混。2.《正字通》的音韵特征为:敷母、奉母相混;清母、从母相混;知母、精母相混;晓母、厘母相混;影母、喻母、晓母相混。

王海霞[8]2005年在《《正字通》研究》文中指出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是一部前承《字汇》后启《康熙字典》的重要字书,在我国辞书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对《正字通》进行全面的研究,目前见到的几篇论文也仅仅是就《正字通》的某一方面作探讨。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正字通》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1、《正字通》简介。《正字通》的作者为明代张自烈,但清代学者廖文英对它作了不知程度若何的修正。《正字通》的编撰目的,主要是为“补《字汇》旧本缺漏”;收字原则是“古今兼顾,雅俗共赏”。2、《正字通》的体例和释文。包括体例、释形、注音、释义及术语系统等几个方面。异体字的大量收录,说明文字的孳乳演变及《正字通》编撰的通俗实用;引用书证,资料丰赡,引“四部”之外的佛道、医药、方技等方面的书证,扩大了知识范围,并广异闻异说。3、《正字通》与《字汇》的比较。包括编排体例与收字、注音、释义等。《正字通》与《字汇》二者相互参协,但《正字通》调整了《字汇》释义、安排书证的顺序,使之更加科学;收字“从古”、“遵时”,反映了语言文字发展的实际;《正字通》对《字汇》字音的改动,反映了17 世纪赣方言的语音系统,是研究这一时期赣方言的重要史料。4、《正字通》的成就、价值与不足。《正字通》补正《字汇》,承前启后,影响巨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正字通》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失。关键词:《正字通》,张自烈,体例,释文,术语系统,《字汇》

华建胜[9]2007年在《《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3810字为基础,采用系联法对《正字通》中这些字反切、直音进行分析,归纳声类、韵类,研究其声韵调的特征。由于作者是江西宜春人,因此论文还将《正字通》反切与现今赣方言宜春方言片的语音进行历时比较,考察其变化发展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正字通》音注的音系的构拟。第一章《绪论》:简要叙述《正字通》的作者,成书经过,及其在字典史上的地位;概述了《正字通》音注中反映的宜春方言特征以及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分析》:分声类和韵类两部分对《正字通》音注的反切上字和下字分别进行系联,得到声类21个,韵类15个;在声母的分类上,本文将“精”组声母与“庄”组声母并为一类,这比较符合宜春方言的历史和现实;在声母音值的构拟上,本文对前人拟音多有订正:泥母拟为舌尖前鼻音,知章组拟为舌叶音等等;由于缺乏前人研究的基础,本文对《正字通》韵母的分类和音值构拟都是创新性的;在对声类和韵类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也简要归纳了《正字通》音注的五个调类。第叁章《〈正字通〉音注的音系》:在完成对《正字通》音注声类、韵类、调类的分析、构拟基础上,本文整理出了《正字通》音注反映的音系。第四章《〈正字通〉音系和现代宜春方言的比较》:通过对十七世纪《正字通》音系和现代宜春方言的比较,我们发现近四百年来宜春方言的演变体现了汉语演变的一些共同规律如浊音清化、腭化、零声母化等。通过分析发现,《正字通》一书的音注基本上反映了十七世纪赣语的特征。本文研究为人们了解十七世纪赣方言的特征面貌提供一个具体的材料,对研究赣方言的发展演变乃至汉语的发展规律将有一定的意义。

刘晓文[10]2010年在《讹字考论》文中指出书经叁写,“鱼”或成“鲁”、“帝”或成“虎”,在历代流传的书籍中存在不少讹字,讹字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每种通论性文字学着作在分析文字形体古今演变时都要提到这个问题,并有实例,但汉字系统究竟有多少讹字,讹变规律如何,迄今为止尚无此项研究成果。讹字研究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同字书对讹字的处理方式和认定态度有所不同,我的论文是以《汉语大字典》的五万余字为蓝本,逐一排查,通过列表展示讹字的数量,分析讹字的类型以及大量讹字形成的原因,从而就一步探寻讹字的特点和讹变规律以及讹字与其他一些汉字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以上整理和分析,能够使讹字得到恰当的处理,使之可以更好解决阅读古籍的问题。本文共有叁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目前关于讹字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包括文章的第二章到第六章。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汉语大字典》中的汉字逐一排查,核准其中所记录的讹字的数量以及从中得出相关数字信息。第叁章是对查找出来的讹字进行类型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字书对讹字的认定。另一方面是对《汉语大字典》收录的讹字的分类。第四章主要分析讹字的成因。大量讹字的出现与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本章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讹字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分析讹字的特点和讹变规律。一方面总结讹字的特点和讹变规律,另一方面指出这些特点及讹变规律在文字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意义。第六章主要分析讹字与其它汉字形体的关系,主要分析讹字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汉字形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讹字与异体字、讹字与俗字、讹字与音义未详字、讹字与通假字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包括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做以小结,并提出行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参考文献:

[1]. 《正字通》中的譌字研究[D]. 曹军.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 《正字通》音系研究[D]. 杨婉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 《正字通》研究述评[J]. 朱莹莹. 语文学刊. 2016

[4]. 《字通》研究[D]. 施岩.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5]. 《正字通》研究概况析论[J]. 单志鹏, 孙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正字通》俗字研究[D]. 朱莹莹. 广西师范学院. 2017

[7]. 《字汇》与《正字通》反切声母比较研究[D]. 祝凤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8]. 《正字通》研究[D]. 王海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9]. 《正字通》音注的音系探析[D]. 华建胜. 厦门大学. 2007

[10]. 讹字考论[D]. 刘晓文. 复旦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字通》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