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从素

(达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四川 达州 6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7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行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及总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感染及术后出血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术后疼痛分级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应用宫腔镜下行电切术效果更显著,且术后患者康复更迅速,并发症少,故在符合手术标准的条件下,该手术值得临床治疗该病首选。

【关键词】 宫腔镜;电切术;子宫肌瘤;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94-02

子宫肌瘤是因子宫平滑肌细胞不断增生形成[1],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普遍存在的良性肿瘤之一,俗称纤维肌瘤。子宫平滑肌瘤多见于29~52岁的妇女,并且由资料表明大约有20%至28%的妇女会患上子宫肌瘤,其中粘膜下发现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病灶部位,其子宫内膜下被肿瘤表面包覆[2],该病表现出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阴道断续流血、白带增多甚至排尿、排便困难等危害女性健康更易导致不孕不育症状。目前,随着宫腔镜技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日益受到临床医疗重视,其便利之处更易检查出偶有的实性小肿块例小型浆膜下肌瘤、结核性附件包块等,明确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故宫腔镜下手术更精准、更快捷且创伤小、预后效果更显著,符合现代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此本研究比较宫腔镜下行电切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患者中选取条件符合的研究对象76例粘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纳入标准:患者均有单个子宫肌瘤的直径>5cm(子宫肌瘤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宫颈癌或子宫内膜恶性变病的患者。观察组年龄范围:29~52岁,平均年龄为(37.42±3.53)岁,其中单发性肌瘤27例,多发性肌瘤11例;对照组年龄范围:28~51岁,平均年龄(36.27±2.71)岁,其中单发性肌瘤21例,多发性肌瘤17例。婚姻情况:观察组患者中已婚23例、未婚15例、已生育12例;对照组患者中已婚22例、未婚16例、已生育1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行开腹手术治疗:①患者入院后行常规的术前准备;②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仰卧位,消毒铺巾;③在腹腔里,观察到突出的肌层并切除单个肌瘤,手术后实施常规的针线缝合;④将切除的组织予以必要的病理检查并做出判断,在手术后予以抗感染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实施宫腔镜下行电切术治疗:①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术前准备,给腰麻,常规术前消毒会阴及阴道部;②应用扩张器扩张宫口,放置电切镜观察宫腔内黏膜肌瘤大小及有无蒂部,对于较大的子宫肌瘤可先行表层切除,然后逐一用钳夹出,较小的子宫肌瘤可用电切环电切蒂部,夹出残余肌瘤,如无蒂部肌瘤,可切开包膜然后逐个切碎夹出,对于瘤体突出部位,可以边切割边注射缩宫素;③应用电切刀切除,最后使用电凝器止血,保留引流管,术后常规缝合并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创面无渗血,给予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采用VAS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分[3]

0分表示无疼痛;轻微疼痛在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得分在3分以下;患者疼痛加重同时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得分在4~6分;疼痛剧烈,超过患者所能承受的范围,得分在7~10分。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及总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切口感染以及术后出血。

1.5 统计学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进行推断;以率和百分比(%)描述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进行推断。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8.0。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总时间、术后疼痛分级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2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术后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患者共出现13例不良反应情况,其中术后出血(6例)、切口感染(3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为子宫出血及子宫肌瘤引起严重疼痛、感染妇科炎症、腹部包块及邻近器官的压迫、导致不孕等症状[4]。然而部分患者并无症状,常在妇科普查时才发现患有子宫肌瘤。因子宫肌壁的部位不同分为壁间、浆膜及粘膜下、阔韧带内肌瘤。临床上外科手术切除肌瘤是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大量临床和实验结果证明肌瘤是一种依赖雌性激素生长的肿瘤,采用激素药物治疗但根治肌瘤药物还在探索中[5],多数学者认为子宫肌瘤发病因素有患者生活过于疲劳、多饮食辛辣食物、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最常见,据有关医学调查,该病约占宫肌瘤患者的发病率有12%以上,更易致月经紊乱、痛经、贫血,甚至出现阴道出血、不孕[6],病情严重,急需针对性治疗方式。

目前针对该疾病,临床医学主张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方式,但保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开腹手术修补术创伤比较大、恢复时间长、不良反应多、容易感染。随医学进步,现宫腔镜手术在治疗应用中越来越成熟,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与开腹手术相比,该极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及住院总时间、术后疼痛分级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宫腔镜下行电切术康复时间快,缩短了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对患者的损伤少;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术后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宫腔镜手术创口小,感染少,提高了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其手术疗效好、安全性高,不但缓解了患者疼痛还减少了并发症。除此之外,进行宫腔镜手术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综上所述宫腔镜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应芳.子宫肌瘤药物治疗之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3):180-182.

[2]张怡.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61(1):95-97.

[3]陈晗,武元星,李桂云,等.危重患者疼痛观察工具对开颅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价效果[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9(1):44-49.

[4]张武芳,李冬华,韩虹娟,等.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16-219.

[5]朱昊平,张焕玲,沈洁,等.中国临床医师对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的认识及其潜在分类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9):1047-1049.

[6]许晚红.宫腔镜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黏膜下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2):1311-1312.

论文作者:王从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  ;  ;  ;  ;  ;  ;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论文_王从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