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肢体语言 激发兴趣 集中注意力 突破难点 调节氛围
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徐勋说:“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如何打动人,感染人?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要有形象的肢体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因为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合理地运用肢体语言能起到
哪些作用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此时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学习。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动作、以及说话的声音、语气等都能感染学生,能赢得学生的心。如老师在课堂上精神抖擞,说话声音洪亮,富有朝气,学生也会受到感染,他们说话时声音也会很响亮,朗读时会做到字正腔圆。当学生表现好时,教师跟孩子握握手,竖起大拇指,给孩子一个拥抱,都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能给学生的心灵带去一股暖流,使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翱翔。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集中注意力
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力占优势,有效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每节语文课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很容易疲乏。教师如果能运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吸引孩子的眼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带领孩子边学边做,就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三、突破难点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但对形象具体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有些复杂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演示让学生理解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以通过得体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这个问题不理解,于是,我就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化解这个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演示的时候,我用手臂当作茎,一只手掌当作叶子,另一只手掌当爬山虎的脚(因为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手指当细丝,轻轻触着黑板,(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演“巴”时,把手掌当作小圆片,整个手掌紧贴在黑板上;演“拉”时手指要用力弯曲,带动整个手臂贴着黑板使劲向上移动一点位置,这就是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学生观看了老师的演示后,茅塞顿开,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于是,他们兴致勃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在课桌上演示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这个教学难点轻而易举就突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能够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调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使用肢体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随身体动起来。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的特点,我利用歌曲、歌谣、或顺口溜等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可激发兴趣;在课中运用儿歌又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唱儿歌时,若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学生会学得更有趣。文言文的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了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学生们兴趣盎然,表演得非常投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读一读,演一演中深刻体会到了杨氏子的语言机智、幽默,感受到了杨氏子是个聪明、有礼貌的孩子。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90%的学生能当堂背诵这篇文言文,课堂效率很高。在教学中,肢体语言可贯穿教学始终,无论是教汉字、句子,还是古诗、儿歌,?我们都可利用形体动作来优化教学。
总之,肢体语言是小学语文老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法宝,肢体语言的运用是课堂生动、活泼的重要表现。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肢体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的作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世军,《教师肢体语言的课堂效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05)
2、高慎盈,《体语之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3、熊征宇,《体态语和礼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5、谌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6、庄锦英、李振林,《教师肢体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论文作者:王平,张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肢体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爬山虎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动作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