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本理论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理论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哲学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11-0063-06
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在这里是指作为哲学公共基础课的教育。哲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 育目标有其相似性,即以人——受教育者的能力发展为核心,但哲学教育目标也有其特 殊性,那就是以培养人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创造能力的发展为主旨, 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思维水平,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这是哲学基本理论教育总体 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和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哲学总体教育目标 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中,其由下列具体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建构而成。
一、注重“哲学说理”而非“政治说教”的价值取向
哲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给受教育者讲授“大道理”,而不是“高压式”的说教。哲学 所讲的就是宇宙之道,人生之道,这也是哲学课的价值所在之一。
哲学是“爱智”之学,是给人以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大聪明”的学问,它“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它寻求宇宙的普遍本质和最 高原则,探索生命的意义,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哲学所研究的是关于世界观、历史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因而哲学是在讲这样的一些“大道理”,而不是政治上的 说教。然而,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往往把哲学与政治加以混淆,因此,在形成“哲学说 理”非“政治说教”的这一价值取向的过程中,需给“哲学基本理论”课一个恰当的定 位。
有一些人把哲学教育简单化,把其知识、方法的传授看作是政治理论的灌输,本来是 哲学上的讲理,反而视为政治上的说教,甚至把哲学和政治划等号。我们知道“哲学” 和“政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以研究人与世界及其 关系为对象,它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等特征,以理性的形式而显现,以“反思 性的语言”来表述。所以它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尽管“高远”,但 它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开政治,每一种哲学都在和特定的政治相联系,即便是黑格尔的思 辨哲学也从其抽象中显现出了“时代的实现”。但哲学不是“现实”的附庸,也不能因 此把哲学和政治同等看待,因为哲学有政治无法取代的作用。政治是瞬息万变的,而哲 学则是以稳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过瞬息万变、复杂迷离的现象把握其规律,在纷繁的 社会现象中廓清政治问题。如果把哲学等同于政治,势必导致把生动的哲学原理凝固化 ,成为学生死记硬背的教条。“哲学只许诺真理;……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 ,而只要求检查疑团”;“‘自由理性的行为’,我们就称为哲学研究”。[1](P123、 125)哲学教育是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这是政治说教无法代替的。
哲学不是既定不变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它为人们提供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问 题,以及评价真、善、美的正确标准。哲学课的根本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这些都是要通过讲理而使学生信服。实际上,学生们渴望有“理性”的归依 ,需要用“理性”来梳理头脑中交织不清的思想观念,通过“理性”帮助他们寻找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层解答。这正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所在。所以,在 哲学教学中要注重的是“哲学上的说理”。
二、注重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价值取向
1.学习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哲学原理是哲学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知识 。哲学理论知识的确有其抽象性,它采取的是概念形式。比如我们所说的“物质”,这 是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客观物质世界中没有这一“物质”,只有桌子、椅子、黑板等具 体的物质。我们说这张桌子是圆的,但世界上不存在“圆”,存在的是具体的圆形的桌 子或其他圆形之物,而“圆”是我们概念里的东西。再如,我们说“树”,现实中没有 “树”,只有具体的松树、柏树、杨树、柳树等,“树”只存于概念之中。哲学理论知 识探讨的是宇宙的普遍本质,这是我们在“物理世界”中看不到的,而只有在“概念世 界”里才能把握。所以,哲学于思维中把握事物,是思维中的具体。因此,哲学有其抽 象性、超验性。
如此,便使有些受教育者认为哲学玄而又玄,对其表示淡然。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转 型时期,商品经济生活渗透到政治、伦理、精神等各个层面,人们的价值观迅速演变, 并趋于多元化,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实用知识的选择,排斥了这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的哲学,它像漂在河流里的重物慢慢沉落,一时间人文精神衰减,哲学理论知识也遭 到冷遇,实际上,这正是思想贫乏所致。人们被日常生活中的功利、琐屑事情围困,没 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粹的精神活动,也就没有真正关心民 族理性的提升问题。
而哲学恰恰能够为民族理性的提升提供最基础的理论营养。因为哲学理论是文化的核 心,是一个民族思维水平的标志,轻蔑民族文化理性,会动摇一个民族文化之基础,故 而可以说,哲学理论是民族理性的“制度性基础”之一,“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 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P120)正如恩格斯所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 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但是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 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 ,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2](P285、284)因此,学习掌握好哲学基础理论知识对 于受教育者超越常识思维,进入哲学层面的理性思索,提高人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诉诸“文本”。这里所说的“文本”是广义的,不是就教科书而教科书。在哲学教 学中先要满足学生对哲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需求。要想求真求实地要求他们掌握哲学基 本理论知识就要诉诸“文本”,落实于“文本”。每一种哲学思想的出现,每一种哲学 理论对前人的超越与形成,其前提就是要弄清以往哲学家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理解和 解释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他们是如何解决有关的哲学问题,建构着自己的概念框架 、理论体系和独特解释原则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怎样理解人与 世界相互关系的,它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揭示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一般规 律的。要想知晓一种哲学理论,了解哲学家关于人与世界的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脉络,就 必须首先求助于“文本”,要想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就要认真读懂马恩有关 著作的原文和教材及有关参考书。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理论也就会渗透在人们的 脑海里,但不是完全占有,而是以人们所具有的理智,通过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去求得新 解,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中也获得了“创造”。
同时,诉诸“文本”的目的在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要想在实践中检验一种理论的正 确与否,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就要搞清理论的内涵、性质、意义和方法,搞 清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还是具有特殊适用性以及二者的关系,搞清哪些原理在实践中 是可变的,哪些是暂时不可变的、原则性的东西等等。这都需要掌握好哲学基本理论知 识。
所以,诉诸“文本”是重要的,它是我们获得哲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通过它我们 可以观念地理解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以及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使受教育者能够从理论的 高度透析问题,并在实践中受益。
3.掌握哲学范畴、命题和原理。在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的过程中,重在掌握好哲学范畴 、命题和原理。
(1)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指在一切哲学活动领域内所使用的基本概念、术语。哲学范 畴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对象及其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对整个宇宙本质 最一般的抽象。在其他学科领域内,如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以及自然科学中的物理 、生物等在自己所反映的领域内也有其特定的范畴、概念,但这些范畴、概念只能在它 们各自的领域有其普遍性和有效性。而哲学范畴从常识经验中抽象概括出来,它是高于 并指导各门学科、领域的最基本、最广泛的概念,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在哲学活动领 域中,有许多哲学范畴,它们都反映出了哲学所探讨问题的深刻程度和普遍程度。哲学 范畴可以成为不同思想体系建立的基本概念或基本用语,是建立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哲学范畴是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现象之网上的“纽结”,进而达到对哲学命题的理解。
(2)哲学命题。哲学命题是由一系列哲学范畴组成,是对哲学范畴初步的具体的展开, 是哲学理论体系的推断、论述的基础,反映出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也是句子 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通常以陈述的方式出现。哲学家们在论述各自的哲学理论过程中 通过提出哲学命题,并通过推理、论说、演绎、归纳等来表明对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以及 对生命意义的基本态度。对于哲学命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也就是掌握了哲学理论观点的 要领。
(3)哲学原理。就哲学命题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而言,并非完全一样,其中有一个层次差 度,然而更为基本、普遍、全面的哲学命题称为哲学原理。在哲学论证中,它作为原始 前提而出现。哲学原理揭示出了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事物、现象的特征及其各方面的相 互关系,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构成某一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所以,掌握哲 学原理也就是把握某一哲学理论的思想定向和思维向度,构成其理论的基本思想内容。
哲学范畴、命题和原理是建构哲学理论体系的骨架,要掌握哲学基本理论就要首先掌 握好其范畴、命题和原理,这样才能使我们进入到反思状态,去探讨人类的精神,考察 人们对对象世界的认识,去思想我们的思想。
因此掌握哲学基本理论知识使我们进入哲学思考的必经之路,使受教育者超越常识感 悟和思维,上升到哲学理性思维,达到深层理解问题的前提。这是我们在哲学教育中所 应注重的价值取向。
三、注重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价值取向
在哲学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是赋予时代感和现实感的哲学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
哲学虽然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是以理论形式表达对整个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 的认识,但它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纯粹思辨”,它最终要根植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沃 土之中。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反而言之,也可以说哲学应“选择”相应的时代。马克思认为,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仅从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的表现形式 上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着 ,这也正是不同时代有不同哲学的原因,所以哲学是对时代精神的提炼。
哲学不仅是“终极关怀”的理论,而且也必须有对“现实”关怀的精神。一方面,哲 学是“从思维中把握时代”。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它所面对的是时代的现实,而不 是生活琐事的罗列,它与现实密不可分,但与之又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是从思维中把 握现实,是思想中的现实,它以理论的方式表征着自己的时代。另一方面,哲学虽然在 思想中把握时代的现实,哲学需要思辨,但哲学不能离开现实中的人和世界。马克思在 批判“形而上学”的缺陷时指出,形而上学关注的是宇宙本体的“终极存在”,是脱离 了人及其活动的“宇宙本体”,这样的“宇宙本体”以及“人本身”都成了一种抽象的 存在,人和人的世界消失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实现了“实践的转 向”,实践的观点不仅反映于认识论,而且全方位地渗透于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当中。 它关注的是自己时代的现实、人类的现实和现实的人类世界,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 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哲学家不仅要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哲学研究和传授是一种精神的“耕作”,是靠人的思与辨,但是,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对经验的理性升华,以实践为中介建构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图式和理论,是对现实经 验作出的理智的分析、概括和解释。因此,每一时代的哲学理论是“时代现实”造就的 ,反过来,哲学也必须“选择”“时代现实”。中国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实践的 时代”,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在哲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哲学和现实“对话”、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热点问题“ 对话”。引导学生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分析当前的各种现实问题。结合哲学原理和方法, 与学生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意义、目的问题,人的价值和主导价值形态的选择 以及价值实现问题,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人的个性问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 关系问题,当前的文化建设问题,真善美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平衡问题等等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哲学不是哲学家的“玄思”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时代感,“哲 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使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会运用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 指导实践,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透出哲学层面的深刻性。
因此关注时代、关注现实正体现了哲学理论的价值,也是我们哲学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之一。
四、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和获取“哲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1.哲学教育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分析能力。哲学思维过程是一种创造的思维 过程,因为哲学的本质是批判的。哲学从古延续至今就是在各种理论的相互批判、各种 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中得到发展的,其中创造性的思维交织、渗透于其中,展现了哲学 的创造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 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 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 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P112)哲学的批判性决定它反对接受现成的价值观 念和思维方式,而且带着具有肯定的否定性思维去面对以往哲学所占有的理论。“爱智 慧”的学问不是固定、封闭的一套理论和术语,无人质疑,因循守旧便是对“智慧”的 损害,哲学的智慧是在批判、创造中寻求真理。所以哲学是批判的智慧,也是一种创造 的智慧。
因此,哲学的教育理念是“创造性”。哲学教育的功用之一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深层“智慧”,激活他们的创造 力,使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独立思考。在他们认为是问题的地方提出质疑,并提出个 人见解,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朝着培养学生能从哲学层面上创造性地、独 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行。如果学生被动地“记录”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 现成的结论,没有疑问,如此下去他们就麻木了,最后只能应付考试,这样的哲学教育 毫无意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哲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由“学会解答问题”到“学会提出问题” 。哲学本身就始于惊异,始于问题,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起 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 于重大的问题,如宇宙创生的问题加以探索与说明。由于惊异,才开始了哲学的思考。 哲学探讨的是非经验科学的、其他门类的科学“说不清”的东西,越是“说不清”,观 点就越繁多。各种哲学思想、观点在相互批判的过程中,把“说不清”的问题“说清” 。说清问题不是主要的困难,而从“说不清”中提炼出时代问题更为重要。哲学的创造 依赖于问题的本身,波普尔说:“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增长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正是问题才激励我 们去学习,去发展我们的知识,去实验、去观察”。使我们“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 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4](P318)所以,哲学教育“创造性”的理念 也要求我们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提出特别是有价值问题,值得思考的问题,然后,“终 于问题”。
2.哲学教育应注重传授“哲学方法”。我们在注重哲学“文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哲 学方法。哲学教育的价值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方法。这里所讲的“哲学方法”就广义而 言,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中的“方法”是和立场、观点分不开的, 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这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马克思 不同于以往的思辨哲学家的是,当他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之后就以此作为方法分析、 研究现实的经济、政治、科学、自然、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解决了社会实践中 的许多问题。马克思没有像黑格尔等哲学家那样着力于展开、建构自己庞大的哲学知识 体系,而是花了40年的时间撰写《资本论》。当我们慢慢地“展开”《资本论》的时候 ,就会感受到其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哲学方法”,这种“方法”蕴含在“知识”中, 是“无形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虽也讲辩证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但多是以知识来传 授,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研究问题就显得不够了。而恰恰是这些“无形的理 论”对学生的教益更为深远,同时也需要教育者有意识的传授。所以,在哲学教育中应 注重让学生掌握哲学方法论,并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逻辑的思维方法。哲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最高结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实现了 “逻辑学的转向”,把“形而上学”视为纯粹的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 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现代哲学家认为哲学正当的任务就是逻辑分析,罗素曾说,真 正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为逻辑问题。石里克认为,哲学仅仅是一种逻辑分析的活动。尽 管他们以此形成了各自的哲学理论,但在其深层更加强调了哲学的实质,它揭示着思维 规律,是进行逻辑思维运行的活动。而哲学教育也应引导学生自觉掌握思维运行的逻辑 ,自觉地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每一种哲学理论中都含有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思维方 法以及研究的方法,但这种“无形的理论”隐匿在“有形的知识”中,它靠学生去“悟 ”,但需要教育者的引导。一方面传授“体会”,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以口头表述和论文写作等各种方式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在原理的讲解中领会其方法, 再运用其方法对知识进行新的解读或解读新的知识,“唤发”出他们思维的创造性,才 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分析问题,推演出内在的联系,使其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需注重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学习方法,自觉地提高 理论思维能力,这是哲学教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哲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价值取向。
五、注重完善人格、境界升华的价值取向
哲学不仅只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方法上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生命 意义的关切,使人生的境界得到升华。
哲学的“爱智慧”是对真理及其意义的无限追求,这是哲学的本性,也是它崇高的表 现。黑格尔指出:“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 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 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追求真理的勇 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重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 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低估和小视的”。[5](P35、36)柏拉图在他的 《理想国》里推崇“哲学王”,“爱智慧”的研究者是第一位的。在古希腊,哲学被奉 为最高的学问,乃是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他认为,在人对荣誉、财富、智慧的爱索中 ,最崇高的需求是爱智慧,这种“智慧之爱”本身就是一种崇高。
哲学具有博高而志远的“气度”,它以理性的姿态出现,对现实和历史及其认识进行 反思,不是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运筹于宏观和长远,把人们从“精神的计较”中解脱 出来,使人们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李大钊曾说过,在人们被许多小事压住,不能达观之 时,这给人生许多痛苦。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得到一个注意远大的观念,从琐屑的事件解 放出来,这对于人生修养上是有益的。所以进行哲学教育以使学生超脱琐事而达观,在 “智慧”中探寻真理,这对于学生在塑造、完善人格方面有其重大的意义。
在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未失去文理的平衡,在世界的著名大学中,哲学和其他人文学 科有其重要的位置。它们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单纯地提供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善 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所以它们经常审视着它们教育的 价值、信仰,检验着教育的设想。我们虽然行使在经济改革的路途中,但我们的教育不 能文理失衡,而哲学又是人文素质教育并使人格不断完善的基础理论,正如冯友兰先生 所言,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一门学问,是使人崇高的学问。这也是哲学 的重要的价值。
哲学之所以能够使人崇高,使人的境界升华,在于它不懈地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探究 和理性的求索,使“真正进入”哲学殿堂的人们进入到了“最高的思维境界”之中。
不仅如此,哲学生命不竭还在于对理想的追求,哲学是关于理想的知识。贺麟先生说 ,“哲学是理想的”,他认为,理想性或理想主义不是哲学中可有可无的成分,而是哲 学自身的一个本质的规定,没有理想的哲学实难是真正的有生命的哲学。哲学通过对理 想的追求反观现实,通过理想超越现实。哲学使人们超越功利层次,进入到精神、理想 的更高境界。哲学能使人们在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探寻中,思想更深邃,视界更高远而 开阔。哲学显示出的理想主义精神,也是人类本性的最高体现。
哲学所追求的理想,是指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冯友兰语 )程度越高人在其宇宙观念中的境界就越高。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 自然境界。这是最低的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对他所进行的活动尚无清晰的认识,无知无 识,自发的道德行为过于简单,未接受“理性命令”。二是功利境界。尽管人对自己所 从事的活动有较清楚的了解,也可以积极奋斗,但自己是以求得功利为最后的目的,可 以事业有成,但不是出自于道德行为,未达到很高的境界。三是道德境界。人以为社会 贡献为目的,人即于“取”时,其目的在于“与”,超越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四是天 地境界。乃是最高境界。对人生规律、道德规律有了深刻的了解,人不但为社会,而且 为整个宇宙做出贡献,“知天”、“事天”。这最高境界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 这也是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在此追求中,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一“理想”正 是哲学所追求不舍的,“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确立—理想人生”(冯友兰语)。
因此,在我们就哲学的“授业、传道、解惑”之中,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做人”、 “成为人”,朝着塑造、完善人格,进入更高的理想境界的方向努力。当然“境界升华 ”并非一日之功,但要作为我们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去追求。在教学中,教 育者也在注意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升华自己境界的同时,也带动学生进入“哲学的崇高 ”境界的升华之中。
以上几方面是我们在哲学理论的传授中应注重的价值取向,最终归结到哲学教育总体 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为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有一定哲学高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人才而努力。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人生哲学论文; 命题的否定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