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的研究成就、研究热点及其未来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热点论文,伦理学论文,未来发展论文,成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伦理学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过多方努力,于1960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四十多年来, 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 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不断取得进展:1982年2月, 罗国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我国伦理学界提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这部著作影响巨大,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奠基意义。80年代初,我国的伦理学工作者寥寥无几。1981年和1982年受教育部的委托,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举办了两期近80人的全国高校教师伦理学进修班,为培养我国高校伦理学基本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点, 这是我国最早的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点;1985年被批准建立伦理学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校中惟一的伦理学本科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伦理学专业本科生;1988 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9年开始设立伦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为了推进伦理学的学术研究,我校于1987年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根据学科建设和现实道德建设的需要,经国务院编制办、教育部办公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会议批准,于1996年5 月成立了进行伦理学理论研究和现实道德问题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道德科学研究院。1999年12月,又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2000年9月,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严格评审,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十多年来,经过以罗国杰教授、许启贤教授、宋希仁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的不断努力,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专业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凝聚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教师在伦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伦理学原理研究方面,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教程》、《伦理学》、《道德本质论》、《道德活动论》、《伦理学研究初探》、《道德观通论》、《道德的历史与现实》等著作。在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中国革命道德》、《中国古代人我关系论》、《传统道德与现代人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中国伦理学通论》、《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德化的视野》、《中国古代的风俗礼仪》、《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自由与潇洒——中国人的情性观》等著作。在外国伦理思想研究方面,出版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东方伦理学》、《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康德的道德观》、《现代法国伦理思想研究》等著作。在人生哲学研究方面,出版了《不朽的寿律》、《伦理与人生》、《人生论》、《思想道德修养教程》、《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社会主义道德读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原道论》、《中华处世通鉴》等著作。在现实道德建设研究方面,出版了《道德建设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中国当代伦理问题》、《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共创文明》等著作。在中西伦理学比较研究方面,出版了《中西方人性优劣谈》、《道德研究与伦理比较》等著作。在应用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研究方面,出版了《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抉择》、《军人伦理学新编》、《中国职业道德建设》、《性伦理学》、《地球伦理》等著作。此外,还编辑出版了大型工具书《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以上研究成就的取得,同其他兄弟单位的密切合作与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人民大学伦理学和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伦理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是伦理学研究的生力军。百篇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差不多涉及了伦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一些论文属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达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二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力求站在伦理学研究的前沿,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不断推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目前,受到关注和正在研究的伦理学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伦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经济,如何认识经济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关系,如何认识效率与公平的相互关系,如何进行金融伦理、商务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如何从道德角度评价投资、生产、消费、竞争、风险、投机、冒险等经济行为和问题,如何建立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已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大背景下,社会道德建设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为此,研究中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作为近期研究的重大项目之一。该课题将力求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深入的实证调研和创造性的研究,反思现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研究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进一步契合的问题,研究构建社会道德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专题报告、相对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合乎时代需要的道德规范体系。该课题的研究是一种着重解决现实基本问题的实证性和操作性研究。
3.科技伦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安乐死、器官移植、克隆人、人类基因草图、网络化等问题,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直接地产生影响。由此所引发的科技发展与人的尊严的关系、科技发展和人种延续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有决定自己死亡的权利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使人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学技术面前,不存在尽善尽美的人类社会,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社会模式,不存在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科技发展的创造性、革命性将打破任何人为的道德禁区和行政禁区,人类应该相信自己有充分的能力控制自己所创造的任何产物。然而,对当代科技发展所引发的前所未有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道德危机,必须认真研究,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之进行约束、规划和引导,使其沿着理性和有益于人类的轨道前进。
4.政治伦理。政治伦理问题,也是伦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鉴于一些干部在公共利益与个人职权、金钱与权力、权力与法律、权力与真理、领导与群众、职位和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所存在的许多错误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滥用权力等政治腐败现象,伦理学界必须强化对制度伦理建设、监督机制建设和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等问题的研究。
5.家庭伦理。近年来,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生活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和趋势,这些新的情况对我们的婚姻家庭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不可避免地对婚姻家庭伦理的主流形态产生巨大的冲击。如何面对这些冲击,如何调适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建立和谐、美好、幸福的婚姻家庭关系,已成为摆在伦理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
6.宗教伦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生信仰和宗教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法轮功问题就是一个极其显著的例子。从伦理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各种宗教,研究各种宗教的伦理思想和规范,提高宗教徒的精神境界,进行宗教伦理的比较研究,是摆在伦理学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7.伦理比较。现时代是一个开放和交流的时代,互相对话、互相学习是时代的潮流。社会的伦理道德虽然具有相当大的民族性,但仍然需要相互借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东方与西方以及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伦理交流与比较变得日益经常和重要。伦理比较的意义和目的,伦理比较的方法途径,伦理比较与伦理的批判、借鉴、传承、互动的关系,伦理比较与国际人际伦理关系的调解,伦理比较与世界伦理秩序等问题,是时代提出的现实课题。
8.全球伦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核威胁问题等全球化问题的出现,不少组织和个人基于对全人类道德危机和生存危机的忧虑,开始了寻求建立“全球伦理”的种种努力。全球伦理的含义和形态及其建立的可能性、条件、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进行全球伦理的研究,比较研究的方式将是不可缺少的。在文化多元化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背景下,达成普遍伦理的首要前提是沟通各特殊文化传统或地域差异性文化,在不同民族、国家和区域的特殊道德文化之间展开对话和讨论。没有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理解,全球普遍伦理的建立是不可能的。
当代伦理学正在突破传统的界限,日益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社会的伦理关系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的诸多复杂的伦理关系,形成了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新兴学科。因此,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多样化将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与之相伴随的是伦理学的应用化趋势将日益突出。社会生活的日常化和世俗化趋势,使得深入生活实际的道德形而下问题日益凸现,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形而上问题将为人们所漠视。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大力发展应用伦理学研究、克服伦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生活的任务,要求伦理学研究更加关注社会生活,从而更有效地对大众生活进行具体指导。不仅如此,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道德评价也将摆脱一元论的局限,建立起一元和多元相结合的道德评价体系。社会在保持一种能够维系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本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将发展出一套多层次的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道德评价体系,使社会在多元的关系网络中保持一种良性互动的格局。
三
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的建立,整合了校内的科研力量,吸收了校外的一批优秀学者,使人民大学在伦理学研究方面的实力大大增强了。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具备了雄厚的科研力量。中心下设伦理学理论研究所、中西伦理比较研究所、现实道德问题研究所及一个资料信息库。研究人员因其原有的研究基础和专长分属于不同的研究所,从而使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有组织的、分工合作研究的新时期。
伦理学理论研究所主要探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前沿问题、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及其实践方法,并为解决经济伦理、社会价值取向、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提供理论论证。计划在3年至6年的时间内,通过对中国现时代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研究,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研究”两个重大项目,编写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伦理学》。
中西伦理比较研究所主要研究中西在文化伦理领域具有可比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计划在3年到6年的时间内,完成重大项目“现代化进程中伦理秩序的比较研究”,完成一套比较伦理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工作,推出一套中西伦理道德比较方面的系列研究专著。
现实道德问题研究所着重研究和解决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探讨对不同人群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开展道德建设方面的调研,为中央和地方精神文明办公室等有关单位提供决策咨询。计划在3年到6年的时间内,完成一项较大规模的社会道德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对社会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推出一套关于广泛性道德及其教育的研究著作,进行党政干部和公务员道德规范的概括和提炼,完成社会主义市场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提出思想道德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向党政有关部门提供相应而及时的咨询调研报告。
为了推进伦理学的学术研究,使伦理学研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将采取以下举措:第一,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龙头,带动伦理学研究的全面发展。为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比较研究”这两个重大课题,研究中心将调整和充实重大项目的研究力量,对项目进行攻关。第二,加强与实际部门的合作,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中心将与中共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共同进行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中心将承担中共中央精神文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下达的研究任务,以项目促研究。第三,加强与兄弟院校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因此,需要全国的伦理学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中心将实行科研项目公开招标制、科研人员定期流动制、研究人员驻所研究制,并定期召开国内的学术前沿研讨会。通过严格的科研项目管理和广泛的校际交流来提高我中心乃至全国的伦理学科研水平。第四,拓宽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加大学术互访和合作研究的力度。研究中心每年都将邀请相当数量的海外学者来中心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也将派出一定数量的学者出国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第五,建设好资料信息库,使之能够及时地反映国内外的学术动态;要简化使用环节,做到与兄弟单位和同行的资料信息共享;不断改进、充实研究中心的专用网站,介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经常公布最新研究动向和资料,设立网上伦理学术沙龙,使本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伦理学的研究信息中心。第六,每年至少举办国内、国际重大学术会议活动各1次,以增进相互了解, 推动我国伦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的伦理学研究走向世界。
科研活动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为此,研究中心制定了专门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规定了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人员流动制,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心,通过合同明确中心的每个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责、权、利。为使中心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制度》对科研项目计划、细则的实施和落实,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学术交流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审查都做了细致的规定。
可以预期,随着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科研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研究中心海内外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必将呈现出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