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及其发展价值_自我概念论文

学生参与及其发展价值_自我概念论文

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1)01—000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参与”一词出自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揭示的是成人卷入群体活动的状态,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等外显的行为侧面,随着对人内在心理特性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 情感等方面的卷入。

而学生的“参与”(participation)又称学生的“卷入”(involvement),则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

从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的研究者对学生参与的形式、特点、类型及其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80年代中期,Astin[1]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五个设定:

①卷入意味着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投入;

②卷入的变化是一个连续体,不同的学生投入活动的能量随时间和目标的不同而变化;

③卷入既有量的成分,也有质的成分;

④学生的学习及其发展与他在学习活动中卷入的质和量成比例;

⑤任何教育措施(practice)的效能与其增进学生卷入的能力直接相关。

根据卷入理论可知,参与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参与具有认知性和非认知性双重功能。所谓认知性功能,意指参与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发展儿童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的非认知性功能则是指,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增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满意度等。“活动认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观”、“群体动力学”从理论上揭示和分析了参与的双重功能,同时,对学生参与及其心理发展的关系的大量研究也为参与的发展价值提供了实证的依据。

一、“活动认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观”对参与发展价值的理论分析

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的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所谓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因此,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活动中掌握概念、规律,儿童分析、判断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儿童参与活动的结果[2]。

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是认知的发展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的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人类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改造为内部活动、意识活动的物质生活、外部物质活动发展的结果和衍生物。儿童掌握或获得这些结果和衍生物的过程具有不同于动物发展的人类特征,即,它们是在交际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儿童参与活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3]。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发展中的主要活动,因此,儿童对学习的参与对其认知、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二、群体动力学对参与发展价值的理论分析

以活动为中心的发展理论揭示了“参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不过活动论中的“活动”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对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人)之间一切个体或群体活动的抽象概括;而群体动力学则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特别选择了“群体活动”这一视角进行研究,重点揭示了群体中的个体“参与群体活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从公式“B(f)=E×P,即个体行为是个体所处环境的特征与个体自身特点互动的函数”出发,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与其个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班级这个群体环境下进行的,它不同于家庭教师与儿童一对一式的个别化教育,也不同于儿童个人进行的自学,是一个集体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绝不是个体的个别行为,而是发生在班集体的背景下,受个体与集体互动关系的影响。个体与集体不同的互动关系决定了集体的类型。社会学家Newcomb曾把集体区分为两种类型:所属集体和参照集体。 所属集体意指这样的集体,集体中的个人对这个集体的所属关系只是一种客观事实,个体并不一定把自己认同为该集体的一员。参照集体则是个体所向往、认同的集体,个体期待并接纳对集体的所属关系。班级对学生而言,在最初可能只是一个所属集体,因为学生一进入学校就隶属于某个班级,但学生是否认同这个集体尚未确定,然而一个班级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所属集体发展成为学生的参照集体,班级就不能成为一种学习的集体,班级中的成员——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4]。 如何把个人的所属集体变成参照集体,相关研究表明:调动集体成员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能够增强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在课堂上,学习是教师——学生群体的集体活动,学生个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满意度,还对个体在学业、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提高学生的参与是发挥“班级授课制”的群体优势,促进班级中的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对参与的发展价值的实证研究

在探讨学生参与及其心理发展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学生参与与其学习成绩的关系、学生参与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的研究。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自我概念则是儿童性格特征的重要成分,它们分别是反映学生认知、个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参与与其学习成绩、自我概念的关系的考察,为揭示参与对儿童发展的双重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1.学生参与与其学习成绩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参与与其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对此,有研究者认为这表明:学习成绩就是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5,6],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各种任务,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体现出积极、主动的高参与;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和各种任务通常是有困难的,他们怀疑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否胜任,总是害怕失败,从而表现为在课堂上不积极参与。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够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7,8]。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充分的交往机会(与教师或同学),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反馈,教师据此可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帮助,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业;那些不参与或参与水平低的学生,也就失去了发展自己学业成就的机会,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有效的帮助,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和我们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观察,我们认为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交互影响的,积极参与带来学业方面的积极性后果,高的学业成就又推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在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参与的相互影响,可以说:促进学生的参与不失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具可操作性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参与是影响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学生参与与其自我概念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核心成分,集中反映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对个体多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最初研究者是在自我概念影响学生参与的因果界定下来探讨二者关系,并用“自我评价的维护模式(Self- 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9]来解释二者的关系。根据“自我评价的维护模式”,那些在自我概念上认为自己能力比同伴差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群体的活动,以避免暴露自己的无能;而那些认为自己能力比其他同伴强的学生则会乐于参与活动,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角度的分析有其合理成分,不过,个体的自我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参照、内化他人(特别是重要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而来,对小学生而言,父母、教师、同学的评价,特别是教师的评价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主要是依据师生的课堂交往得出,所以,学生的参与影响其自我概念也是可能的。Flowers[10]曾进行干预实验,通过增加课堂参与, 实验组36名低自信的四~六年级学生在实验的后测中自信水平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这一研究结果为“学生参与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分析角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与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决定了科学地认识和改善学生的参与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参与的理解以及改进措施的设计基本上都是来自新老教师之间师徒式的口传身授,或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在这些经验性积淀中往往存在偏差和错误,要改变这些误解仅靠教师经验性的探索是很难取得突破的。教师渴望能从科学的研究中获得指导和借鉴。这种需求在目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形势下变得更为迫切。素质教育提倡教育应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而学生的参与是其主体性最直接的体现,是主体性的重要构成成分[11],这对教师和研究者认识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探讨学生的参与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获香港中文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得到该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0—12—04

标签:;  ;  ;  

学生参与及其发展价值_自我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