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及其启示_认识论论文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及其启示_认识论论文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真理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哲学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来研究的。他的真理观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一、真理与人生

海德格尔不是在传统的认识论意义上研究真理,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传统认识论上真理的可能性的根据和条件。换句话说,他要探讨真理的源泉。他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出发点,把真理问题作为存在问题来研究。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不是认识论和判断理论上的课题,而属于基础存在论范围内的问题。在他看来,真理同存在密切联系,是源始地与存在为伍的。可见,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论的高度来研究真理问题。

他认为,真理就是进行揭示的和被揭示的状态。他说,“‘是真’等于说‘是进行揭示的’”①。这就是把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中取出来让人看,真理就是一种去蔽和无蔽状态。在这种无蔽和去蔽状态之中,进行揭示的和被揭示的均处于一种澄明境界。

海德格尔强调,他对真理的这种规定出自于对此在“真的行为”的分析。我们也常常把人的某些行为称为“真的行为”。这种“真的行为”是此在从“自己的最本己的能在方面来领会自己”,更具体地说,是“此在在最本己的能在中并作为最本己的能在把自己对它自己开展出来”②。这就是人的自我领会、自我设计和自我展开。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真行为是人从自己方面来领会自己、筹划自己、展开自己和规定自己。此在在这种展开状态中成为真正的自己,获得自己的本真状态。他说:“只有同此在的本真状态联系起来,存在的真理才能获得生存论上的规定。”③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作为揭示状态和被揭示状态之所以是可能的,或者说这种揭示活动之所以是可能的,乃是根源于一个更源始的“真的”。这个真的就是“此在”。他说,“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④。这样,他就把此在看作是真理的源泉,看作是真理发生的前提和条件。

那么,此在的存在是否必然地真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要此在作为展开的此在开展着、揭示着,那么,它本质上就是‘真的’。”⑤但是,这不是说此在一向或有那么一次被引进“全真境界”,而是说,“真的”即“此在‘在真理中’”具有生存论意义。他说:“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的展开状态属于它的生存论机制。”⑥从这个生存论机制来看,一方面,此在可以从自己的最本己的能在方面来领会自己,展开自己;另一方面,此在又可以从“世界”和“他人方面来领会自己”⑦。如果此在从“世界”和他人方面来领会自己,展开自己,那么,此在就沉沦和失落于他的“世界”之中,人不能成为他真正的自己。这个世界是人生在世的界限。这个界限规定了他的自我展开的可能性和范围,规定了他的“视界”。本来,人从自己的最本己的能在来领会自己,展开自己,并从这一本真的展开状态中显示最根本的真理现象。然而,在此在的存在论机制中包含了此在的“沉沦”。此在消散于常人之中,受到公众意见的支配。由于此在“沉沦”于世界之中,他不能从自己的方面领会自己,展开自己,此在因此处在一种伪装和封闭状态。与真理相对的“不真”就是由于此在之沉沦造成的。海德格尔说:“因为此在从本质上沉沦着,所以,依照此在的存在机制,此在在‘不真’中。”⑧处在不真状态中的此在是晦蔽和伪装着的。沉沦于世的此在因此也与世内的存在者并无二致。它受他人的意见的支配。人把它看作什么,它就是什么,人使它怎样,它就怎样。它无法展开自己的自在状况。

海德格尔把真理规定为人生的展开状态,这是富有启迪意义的,

第一,他扩大了真理的范围和内容,使真理不仅指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而且更包含人生的真理。在海德格尔看来,人认识真正的我、领会真正的我、展开真正的我是最高的真理。人成为真正的我是认识论上的真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认识的真理、知性的真理只是真理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而这一部分需要由人生的展开来说明。用我们的话来说,真理既要包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象意识),又要包括人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是获得对象意识的前提。海德格尔真理概念是针对实证主义的。实证主义把真理仅仅理解为“知性的真理”或“科学的正确性”,然而“真理无限地多于科学的正确性”⑨,知性把人当作质量一致,可以互相替代的原子。它把自己构造的概念、框框加到每一个人身上。这样一种实证主义和知性的思维方式使人物化,把人看作是沉沦于世界之中的存在(是)。然而,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与知性根本不同,理性是与真理相联系的。这种理性的存在物在生机勃勃的生活中展开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如果我们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也看作是认识论的内容的话,那么,这一认识论是理性的认识论,真正的认识论,即人从自己最本己的能在方面来领会自己、展开自己的认识。很显然,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是不能用知性的方法的,而是要用理性的“领会”和“体悟”的,要“观念的看”。海德格尔说:“源始的揭示活动才是知觉的真理,即‘观念’的看的‘真理’。”⑩

第二,海德格尔把真理与人生、真理与善联系起来,并给以独特的阐释,这是对实证主义论理学的反叛。海德格尔认为,真理的本质就是人的展开,就是此在“去是”,去“成其本质”、“实现本质”。因此,在他那里,真理又意味着实现人的本质,是人生本来状态的展开。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与苏格拉底有某种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但是,在苏格拉底那里,这个命题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苏格拉底把对善认识作为最高的知识,这与海德格尔有某种相似之处,即他们都把善的和对善的认识置于首要地位。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从自己最本己的能在方面领会自己,展开自己,这是最源始的真理现象、最根本的真理现象。他说:“在最源始亦即最本真的展开状态乃是生存的真理。”(11)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又试图对善作概念性的分析,把善的知识理解为一种逻辑的知识、知性的知识。他用了诸如正义、节制、勇敢等概念规定善。换句话说,他是把善纳入知。这一思想实际上又成为此后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在近代,人们提出要建立象实验物理学那样的伦理学,斯宾诺莎试图以逻辑的方法建立伦理学体系。在现代,摩尔作为分析哲学的始祖企图用分析哲学的方法解决伦理学上的纷争。可以说,近现代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是实证主义思维方法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产物。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重视审视真与善的关系,把人生领悟和展开作为真理的根本内容,从而从一个侧面批判了理性主义伦理学。

第三,把此在的展开状态规定为真理实质上就意味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科学认识活动是与人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真理和价值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真理体现了人的价值需求,真理是人的有目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必须符合真理。具体地说,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就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当然,海德格尔不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海德格尔更深入地探讨这种一致的根据和条件。他深入人的生存状态来研究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人生的展开状态即真理这一命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指,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展开自己,显示自己的本来状态,这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本质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正因为如此,真理与人的价值实现才是一致的。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价值的一致应该由存在论中的真理与价值的一致来说明。用我们的话说,认识论上的真理与价值的一致应该由人的历史活动中真理与价值的一致来说明。虽然科学发现是能满足人的某些需求的,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真正有助于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相反,科学活动的结果如果不是人在自我展开过程中被解蔽,“被揭示的”东西,那么,它对人便无价值可言。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12)。生活世界,人生的展开才是科学真理的价值基础。但它却被遗忘了。海德格尔说:“今天人们极其严肃认真地在原子物理学的各种成就与状况中去寻找证明人的自由与建立新的价值学说的各种可能性,这正是技术的想法占统治地位的标志”(13)。在海德格尔看来,思考真理成价值的关系是不能用技术的想法的,而必须用存在论的方法,从人的生存状况中去寻找。

二、知识论的真理与存在论的真理

如果真理是可以划分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关于人生展开存态的真叫存在论的真理,而海德格尔关于知识的真、存在者被揭示状态的真叫认识论上的真理。

传统上,人们把认识论上的真、知识的真看作是知与物、主体与客体、心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的一致和符合。但是,海德格尔认为,人们没有进一步探究这一一致、符合的含义是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切符合都是一种关系,如果把符合和一致理解为某种关系的话,那么把一致和符合理解为真理也没有错。但是,并不是一切关系都是一致和符合,例如一个符号指向一个被指示的东西,虽然所指与被指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却不是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符合。况且,有些一致关系如“16-10=6”却不是传统认识论上所说的心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知与物之间的一致关系。如果符合的意义是指一个存在者(主体)与另一个存在者(客体)的相似,那么真理就根本没有认识和对象之间相符合那样一种结构。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一种关系。在我们的实际判断中必然会出现判断的内容和实在的客体之间、观念的内容和实在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应该怎样从存在论上把握观念上的存在者和实在的现存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14)按照海德格尔的思维方式,这一问题就是要追问,这种关系在存在论上是何以可能的。这就是要追问认识论上的真理之所以可能的存在论根源。这是认识论上的真理之所以可能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解释“认识本身的存在方式”问题。这就是要进一步追问,”在认识活动中,真理什么时候从现象上突出出来?”(15)海德格尔认为,在认识活动中,当认识证明自己为真的认识时,认识就自我保证了认识的真理性。他举例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人背对着看墙壁说:“墙上的像片挂歪了”,他转过身来看到像片果真挂歪了,那么他的陈述就被证实为真的。但是这里所证实的不是表象与被表象着的东西或陈述与被陈述的东西相一致。证实的是陈述中所指的东西如其所是地那样被揭示出来。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来说,“陈述在揭示着,这一点得到证明。”(16)

存在之所以如其所是的那样被揭示出来就在于它本来就处在某种关系之中了。对象怎样被揭示出来,它就处在怎样的关系之中,对象就与是有怎样的存在方式。用我们的话来说,在认识发生之前,对象就与主体处于一种存在论的关系之中。主体怎样揭示对象,对象就怎样存在着。它对主体也就有怎样的意义。但是,“从存在论上来说,作为‘揭示着的’那个‘是真(真在)’又只有根据在世才是可能的。”“在世现象也是真理的源始现象的基础。”(17)这就是说,对象是存在于人世间的人揭示的。人在自我展开过程中揭示对象、说明对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海德格尔说:“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奠基于世界的展开状态。而展开状态是此在的基本方式,此在以这种方式是它的此。”(18)这样海德格尔便从认识论上的真理追究到存在论上的真理,并试图用存在论上的真理说明认识论上的真理。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论上的真理是更源始、更根本的真理。存在者的被揭示状态作为认识论上的真理根源于此在的展开状态。存在论上的真理是认识论的真理的前提。他说:“唯当此在在,牛顿定律、矛盾律才在,无论什么真理才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不将在,因为那时真理就不能作为展开状态或揭示活动或被揭示状态来在。”(19)在此时的展开状态中,存在者也被揭示出来。在这里,进行揭示的此在是第一位意义上的真的,是原本就“真”的,而世内的存在者作为被揭示的东西是第二位意义上的“真”的。

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上的真理高于认识论上的真理,认识论上的真理来源于存在论上的真理的思想是直接来源于老师胡塞尔的。胡塞尔认为:“形而上学即关于最高的和最终的问题的科学,应享有科学皇后的荣誉,它的精神决定了一切其它的科学所提供的知识的最终意义。”(20)在胡塞尔那里,形而上学问题是超越纯粹事实的问题,是关于人的问题。此后的雅斯贝尔斯同样把个人对实存的体验置于认识论的真理之上。他“企图从‘更高的’观点把一切能够在科学上认识的东西相对化,以及把能够获得的最深刻的真理置于不再能传达的个人的实存体验之中。”(21)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作为存在者,作为精神和存在”“是使其它真理得以出现的条件。”(22)他们把认识论上的真理归结于人和人生存状态,这是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的。

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的真理,是与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密切联系的。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认识客体特别是微观客体的特征是与仪器操作密切相关的。对于认识主体来说,人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是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特征,客体的自在状态是不可观察的。人们借助于仪器从客体中提取信息。客体所显示出来的特征取决于人利用仪器对客体的操作方式。例如,通过一种实验手段干扰客体,微观客体就表现出波动性,通过另一种实验手段干扰客体,它就表现出粒子性。实际上,在宏观领域,客体所显示出的特征也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只不过在宏观领域中主体的干扰作用可以忽略或加以合理地补偿。由此,我们可以说,认识论上的真理是与人的活动状况密切相关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真理是奠基于世界的展开状态,是由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的。真理本身的特性应该由人的生存状态来说明,它具有属人的特性。可以说,真理是根源于人的,它因此也必然服从和服务于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整个公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绝对地以地球为中心的,只是为地球建立的。”“我们只可能有以地球为中心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而这些科学并不因为说它们只对于地球才适用并因而只是相对的,而损失了什么。”(23)科学是由物质世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所建立起来的。以地球为中心实质上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规定了人本身的特点。这一特点必然会在科学真理中打上人的烙印。

其次,既然真理是人生的展开状况,那么真理的特性应该由人的展开状况或人的活动状况来说明。人的活动是历史的,真理也必然是历史的。作为世内的存在者,人必然会与世内的存在者打交道,并可能沉沦于“世界”之中。人在展开自己、揭示存在者的时候,“世界”作为“前有”、“前见”、“前识”在人的认识中发生作用。人的生活“世界”是主体认识活动不可超越的条件。在其中,存在者虽然呈现出来,但是却是以假象的模式呈现的。用我们的话来说,人作为世内的存在者,他的“视界”必然受到这一存在方式的影响,从而使他的认识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历史性。这种相对性和历史性是由此在的世内存在方式来说明的。海德格尔说:“从来没有任何揭示是在完全的晦蔽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切揭示都以假象样式中的揭示状态为出发点。存在者看上去好象如此这般,这就是说,存在者已经以某种方式揭开了,然而还是伪装着。”(24)人生在世总是不断地展开自己,任何展开活动都在不同程度揭示存在者,但是这种揭示不是在完全无知的状态上进行的,恰恰相反,这种揭示都是对存在者有所知的。这种知必然对未来的认识活动发生影响,甚至会因此对认识对象产生错误的认识。如果这样,存在者虽然被揭示但却处于晦蔽状态。海德格尔强调此在以最本己的方式领会自己、展开自己,实质上是要人们对认识活动的前提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使人们在更高的水平上揭示事物。海德格尔是深刻的。

三、真理与语言

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与逻各斯相关联的。逻各斯一词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是含义极其丰富的。但是,后来的哲学却对逻各斯作出各种随心所欲的解释,如解释为理性、判断等,从而掩盖了逻各斯的真义。在他看来,逻各斯应该是言谈,它的意思是把言谈时“话题”所及的东西公开出来让人看。他说,“只要言谈是真切的,那么在言谈中,言谈之所谈就当取自言谈之所涉;只有这样,言谈着的传达用所谈的东西才能把所涉的东西公开出来,从而使他人也能够通达所涉的东西。”(25)由此可见,真理与逻各斯是密切相关的。真理就是无蔽和去蔽状态。逻各斯作为言谈就是把言谈所及的东西拿出来(去蔽)让人把它当作无蔽的东西来看。所谓的“不真”、“假在”就是遮蔽意义上的欺骗,它是以让人看的方式把某种东西放在某种东西之前,从而使这种东西作为它所不是的东西呈现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把语言与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语言问题的研究和对存在问题的研究一样是他的全部哲学的基础。他说:“因为从早年起,对语言和“存在”的思考已经决定了我的思想道路,因此对它们的讨论已经尽可能放到基础的位置上了。”(26)他认为,语言就是存在凸现,是存在的展示。在这里,用来展示存在的不是逻辑的公式,不是什么抽象的命题和判断,而是“说”和“道”。海德格尔说:“在其本质上,语言既不是人的表达,也不是人的活动,语言在说着。”(27)这里的说是指“让出现”、“让照亮”。语言所照亮的是存在。在人的言谈中,存在便处于无蔽的状态下。

把存在置于无蔽状态下的语言(“说”)不是逻辑的语言,而是诗的语言。海德格尔说:“在人言中被纯粹唤起的东西就是在诗中说出的东西中”(28)。在海德格尔看来,本源的、原始的语言是诗的语言。诗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体悟的直接流露,是人的心声的自然流露,是人对自己本真状态的讴歌。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就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只要这些看家人通过他们的说使存在之可发乎外的情况形诸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他们的看家本事就是完成存在的可发乎外的情况。”(29)诗性的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之中,人们痛诉世态的炎凉,悲叹人生的短促,怒斥战争的残酷。诗人思想家们把人生可发乎外的情形在语言之中保存下来,显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

真理就是人生的展开,诗人用诗的语言把人之展开的诸情况形诸语言并保持在语言中。诗人作为看家人把人生的真谛展开来让人看。诗人不是把人生的过程诗化。因为人生的展开过程本身就是富于诗意的,人是生活于诗意之中的。诗人只是把诗意的人生“说”出来,拿出来让人看。海德格尔在解释荷尔德林的诗“人诗意地居住”时说:“诗意才使居住成为可能,诗意才是真正让我们居住的东西”(30)。

人生就其本来意义来说应当是富有诗意的,但是在现实中人的生活又是那样苦涩无味。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或言说不仅不把人生的真谛揭示开来让人看,而且还拒绝这样做。这是因为,语言陷入了公共领域的专政,这种公共领域决定了什么是可以理解的,什么是必然作为不可理解的东西而被抛弃。这样语言迅速地被荒疏了。这就是说,语言荒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话是受到外界强制力的作用而说的,是作为工具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而被说出的。语言荒疏的更深一层次的原因在于人自身本质的丧失,语言不能展示人生的真谛。实质上,当人丧失自己的本质、自由和价值的时候,语言还能属于他自己吗?

海德格尔把语言与真理联系起来,实质上也就是把语言与人生展开过程联系起来。一方面,语言体现了人生展开过程。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就开始“说”,并且诗意地说。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和“传说”。它们所说的和所讴歌的是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展开状况。另一方面,语言本身的状况又可以从人生的展开状态得到理解。人生如何,语言也就如何。在史前时期,人生是自由的,语言是富有诗意的,是对人生状况体验的自然流露。在封建时代,人不能自由和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情感,语言需避讳。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31)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可以说与海德格尔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生活视野的扩大,实践范围的扩大,语言也会有所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把语言放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考察。

其次,最初的语言和最原始的语言是诗性的语言。海德格尔把诗、诗性的语言放在与存在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表现了他对西方长期以来知性思维或工具理性占统治地位状况的不满。启蒙运动以来,知性思维或工具理性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占统治地位。这种思维方式只是用概念和命题把事物分割和肢解开来,然后再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这样根本把握不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整体。海德格尔与他的老师一样,不满意于这种知性思维,而试图在“觉悟”和“体验”中把握事物的整体。为此,他追根溯源,探求知性思维的发源地,揭示“先于逻辑”或“逻辑背后的东西”。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很早就以西方的‘逻辑’和‘语言’形式霸占了对语言的解释。我们只是从今日才开始觉察到在这一过程中所遮蔽的东西。把语言从语法中解放出来使之进入一个更原初的本质构架,这是思和诗的事”(32)。应该说,逻辑的和知性的思维是从原始人的“非逻辑思维”中产生和分化出来。维柯也曾指出,原始人类思维具有“诗性的智慧”。卡西尔、苏珊·朗格等也力图研究“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他们把目标转向“隐喻思维”和“神话思维”不是没有原因的。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时代的痛要用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来治愈,哲学问题的病要用改变人类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来治愈。海德格尔把语言(诗性的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来思考正是试图治愈形而上学研究中的病。

最后,把语言、真理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具有独到之处。说出真理、展示诗意的人生不是无条件的。一方面,人生必须是富有诗意的。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生受到许多“外界共同领域专制力量的压迫”,人的价值、尊严丧失了,人生毫无诗意可言。另一方面,人必须是其所是地展开自己,或“从自己的最本己的能在方面”展开自己。如果人无法这样展示自己,而受到外在公共领域专制力量的压迫,那么语言必然荒疏,人也不能说出真理。从生活之中充斥了假话、骗话和胡话之中,人们难道不能体验到人生价值的丧失吗?在人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或所说的话受到外界强制力量专政的情况下,话不是人关于自己生存状况的自然流露,人难道还有什么价值和尊严吗?可以说,海德格尔对语言荒疏实质的揭示有意或无意地控诉了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非人道特征。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11)(14)(15)(16)(17)(18)(19)(24)(25)(27)(28)(3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4、267、267、272、266、266、266、266、271、271、261、262、262、262、265、272、269、41、352、370、376页。

⑨ (22)雅斯贝尔斯:《论真理》,载《哲学译丛》1987年第6期。

(12)(20)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第10页。

(13)见洪谦主编:《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77页。

(21)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59页。

(29)《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6页。

(3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26)海德格尔:《通向语言之路》,转引自《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9页。

(32)转引自《语言与神话》代序,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页。

标签:;  ;  ;  ;  ;  ;  ;  ;  ;  ;  ;  

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及其启示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