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领导者如何密切联系群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乡镇论文,密切联系群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消除“主人”意识,强化“公仆”意识
领导者能不能密切联系群众,最关键的是看其“公仆”意识有没有和强不强。当前,大部分乡镇领导者树立了“公仆”意识。但也有少数乡镇领导者“公仆”意识淡薄,“主人”意识浓厚。有以下四种表现:
一是认同群众尊崇。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残余影响,许多农民群众在心底里认为乡镇领导者是“主人”,自己是“小小老百姓”,是“仆人”,并体现在言行上。于是,很多乡镇领导者习惯了广大群众的尊称、崇敬和个别下属的巴结讨好。这种习惯又成了自然,其中一些乡镇领导者以为自己在上面算不了什么“官”,而在农村则是至尊、“土皇帝”。
二是错估地位作用。乡镇领导者在党政整个领导体系中处于基层地位,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既是整个领导活动中的执行者、管理者,又是基层领导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他们对上主要是执行和反馈,对下主要是引导和服务。在有的人看来,“执行”和“管理”的依据仅仅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说群众大,怎么能大得过党和国家呢?怎么能大得过代表党和国家的乡镇党委、政府及其领导者呢?再说,乡镇领导者在“引导”和“组织”过程中,经常碰到“钉子户”和所谓的“愚民”、“刁民”,容易产生“领导高明”和“群众落后”的思想。有的人以为,既然是“引导者”、“组织者”,自然就比群众站得高、看得远,就是“带头人”,怎么能说“带头人”是“公仆”呢?另外,“反馈”和“服务”也使有的人自傲:如果领导者“不重视”、不“为民作主”,不在“报告”、“请求”上签字、表态,群众的呼声就难以上达,服务就难以到位,怎么能说有求于领导者的群众是“主人”呢?
三是曲解权力来源。有人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上级或某个人给的,也有人认为是机遇所赐,而更多的人认为是自己凭本事挣来的。而从表面上看,上级能产生“尚方宝剑”效应,权力来自上级。于是,有人认为其权力不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其身份不是人民公仆,而是上级或某个人的附属,将上下级关系庸俗化。
四是误解不良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良现象。个别“密切联系领导”者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而密切联系群众者原地踏步。于是,一些乡镇领导者产生了错觉:领导者高、大、强,在前,在上,跟着领导会名利双收;群众矮、小、弱,在后,在下,徒有“主人”虚名;“公仆”之说是哄群众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来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内职权是党组织代表人民授予的;各级政府的权力都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层层授予的。任何领导者,无论其地位怎么高、作用怎么大,都是人民的公仆。乡镇领导者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谨防恩格斯所说的“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和列宁所说的“变成官僚”。
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好各项工作
(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一,坚持利益原则。“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到群众中去”,就必须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由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因而必须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所以,乡镇领导者要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
第二,坚持民主原则。坚持“向群众学习”,“一切依靠群众”,“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必须发扬民主。因此,乡镇领导者在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注意“发扬经济民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5、146页)。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跨组跨村,牵涉到多个利益群体的切身利益,其矛盾复杂、尖锐,只有采取民主的方法,意见才能集中,关系才能协调。否则,即使项目竣工了,也有后患。
第三,坚持自愿原则。人民群众是主人,领导者是公仆,公仆应当尊重主人的意愿。如在推行股份合作制时要尊重企业意愿,不搞“拉郎配”;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要耐心开导,注重启发,不搞“通不通,三分钟”,尽量使计生对象自觉自愿地接受处理;在生产经营中要注意典型示范,不搞强迫命令,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必须注重乡镇政府所在村的村党支部建设。
由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大力发展,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了该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加上其人口密集,社会关系复杂,居民政治嗅觉灵敏,它又成了乡镇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所以,坚持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群众观点,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就必须特别注重加强这样的村党支部建设。为此,乡镇领导者要注重三点:一是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对该村党支部实行身教;二是运用“到群众中去”的行为示范方法,加强其思想作风建设,防止其以权谋私;三是要坚持求是原则,加强其组织建设,该树就树,该扶就扶,该换就换。
2、村财务务必公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指出:“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财务公开“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员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群众观点,坚持群众工作中的民主原则和利益原则,就必须坚决地尽早公开村财务。当前,有些村之所以拖着不办,是因为它牵涉到陈年老帐,牵涉到有的村干部和极个别乡镇领导者是否廉洁问题。所以,财务公开与否已是村级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乡镇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次机遇,必须尽早“给群众一个说法,还干部一个清白”。
三、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作风
(一)提高自身素质。
乡镇领导者的个体素质,一般分为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素质、组织管理素质、心理身体素质,或概括为“德、才、学、识、体”。乡镇领导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一是从书本中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权力观;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从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尤其是“诸葛亮”学,向领导班子成员学,向先进典型学,从成功和失败中学。
(二)改进工作作风。
乡镇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本文仅就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提出以下二点:
1、正确处理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的关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表现在工作作风上,有被动与主动之别。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下,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单一,利益主体单一,群众的要求基本上异口同声,农村社会组织严密,下级和群众一般是先找上门来反映情况,提要求,打报告,写请求,领导得再研究答复和提供服务,其领导活动比较简单,一切照上级指示精神办即可。这种领导活动可谓被动服务。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并存,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市场竞争激烈,变化莫测,农村社会组织相对松散,各级党政组织都在贴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处于面对面服务地位的乡镇领导者,必须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实行主动服务,即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超前谋划,全面考虑,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政治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因而被动服务现象还随处可见。
乡镇领导者要做到主动服务,就要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即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将心比心,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要使群众高兴、满意;就要经常教育和督促下属主动找事做;就要有超前意识和科学预测;就要抢抓机遇而不坐等政策,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办事。
2、正确处理抑恶与扬善的关系。
善与恶是对立的,扬善必须抑恶,抑恶必须扬善;扬善才能抑恶,抑恶才能扬善。乡镇领导者担负着“兴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的重任,对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稳定以及党群、干群关系的抑恶扬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有少数乡镇领导者,在工作中乐于“栽花”做好人,树好典型,而不愿“种刺”得罪人,更不愿督促执法部门和带领群众“碰硬”,同“地痞”、“无赖”、“流子”、“村霸”、“市霸”、“路霸”等作公开而坚决的斗争,致使一些乡镇假恶丑登堂入室,真善美向隅而泣,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社会治安久治不安,农村工作困难重重。这种“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了解,但是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不感到问题的严重,因而不采取积极办法支持好人,惩治坏人,发扬好事,消灭坏事”的现象,是一种“官僚主义”,因而要“开展反坏人坏事的广泛斗争”,要树立好的典型,“发扬正气,压倒邪气”(1953年,毛泽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密切联系群众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乡镇领导者的努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使乡镇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上级组织应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使其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不愿者下,不懂者学,不好者罚,良好者留,优秀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