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_心理发展论文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_心理发展论文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心理论文,因素论文,理论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的研究已经成为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儿童在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即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但在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同一年龄儿童的错误信念任务成绩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Hogrefe,Wimmer & Perner(1986)发现3岁儿童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率仅为10%,而Freeman等的研究则发现3岁儿童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率为80%。

导致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小社会,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家庭中的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抚养者,对于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家庭因素之一。所以许多西方发展心理学者试图从家庭、从父母身上找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家庭、父母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成为当前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如研究发现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家庭假装游戏、家庭言语交流方式、父母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

1 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相互关系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建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兄弟姐妹是儿童最经常交往的对象。和兄弟姐妹的交往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研究者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和兄弟姐妹的数量以及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类型相关。有兄弟姐妹的儿童的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比在家中仅仅和父母交往的儿童得分高。例如Perner、Ruffman&Leekman(1994)对76名3-4岁儿童进行谬误信念任务测验,这些儿童兄弟姐妹的数量分布在1-3个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规模是影响儿童谬误信念理解的一个重要变量,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数量与其在谬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Charlie Lewis(19996)等人做两个实验来检验儿童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同龄人以及成人、兄弟姐妹日常的接触对儿童错误信念任务成绩的影响。Logistic回归揭示了儿童可以碰到的成人以及可以与之交往的成人数量,儿童的年龄,儿童的年长兄弟姐妹的数量,平日里可以与之交往的年长儿童的数量都是对心理理论任务有顶测作用的因素。

但是对于拥有年长或年幼的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是否一样,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例如Jenkins和Astington(1996)的研究发现在兄弟姐妹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拥有哥哥姐姐多的儿童比拥有弟弟妹妹多的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要高。Ted Ruffman& Josef Perner(1998)等人对444个英国和日本儿童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年长的兄弟姐妹的数量之间存在线性递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无性别差异;但是这种线性递增不存在于小于3岁2个月的儿童身上。而Perner、Ruffman&Leekman(1994)的研究却认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拥有哥哥姐姐数量多还是弟弟妹妹数量多并没有显著的相关。

研究表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erner、Ruffman&Leekman(1994)的研究发现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后来的心理理论任务的成绩相关,而冲突、竞争、控制的关系和后来的心理理论任务的成绩不存在相关。这可能是合作使儿童对拥有更加接近的兴趣和情感的兄弟姐妹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有更加深入的洞察。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使儿童能够和他人更好地合作。

2 家庭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假装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要的游戏方式,长期以来,假装游戏被认为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游戏中,儿童用身边已有的玩具来代替假想的玩具,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对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表征。假装游戏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

家庭是儿童早期假装游戏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中的假装游戏主要发生在儿童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假装游戏与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假装游戏有所不同。父母和儿童的地位不平等,父母是权威的,一般充当“评论者”或“观众”的角色,他们一般是为儿童提供玩具或通过言语指导来参与儿童的假装游戏。而兄弟姐妹和儿童的关系是互惠的,他们是和儿童平等的“玩伴”,他们在构建游戏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和儿童一起制定游戏的规则或邀请儿童加入游戏或加入到儿童的游戏中去,常常要求变化角色、位置等。许多研究者研究了家庭假装游戏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的研究者是把父母-儿童假装游戏和儿童-兄弟姐妹假装游戏对比起来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更有效的因素。

Youngblade&Dunn(1995)对50名33个月和40个月儿童与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间的假装游戏进行观察,以考察假装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数与儿童对他人情感和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的相关;同时还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庭中的假装游戏的重心由父母—儿童转移到儿童—兄妹之间;与父母儿童之间假装游戏相比,儿童—兄妹之间的假装游戏的质量、数量和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有更高的相关。

Jo Ann M.Farver& Supra Wimbarti观察了30个印度裔儿童和他们的母亲和年长兄弟姐妹一起玩提高想象力的玩具活动过程,并对母亲进行关于儿童游戏的访谈。结果表明:儿童玩玩具的水平以及在合作性社会假装游戏中的相互参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相对于母亲,在和年长的兄弟姐妹游戏时,物体假装游戏和合作性社会假装游戏的数量更多。年长的兄弟姐妹比母亲更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年长的兄弟姐妹是影响幼儿假装游戏的更有效的促进因素。

Nina Howe和Harriet Petrakos等提出几条理由来说明相对于母亲,兄弟姐妹是儿童假装游戏更好的玩伴:第一,当参与假装游戏时,兄弟姐妹比母亲体验到更多的乐趣。第二,兄弟姐妹能够在合作性游戏中更加熟练地为年幼儿童提供帮助。第三,由于在同一个家庭中成长,兄弟姐妹彼此更加了解,而且拥有促进他们进行社会理解的共同知识。最后,当儿童表现出成功地通过假装时,母亲更多地充当了支持的角色而不是指示(directive)的角色。

总之,国外现有研究证明了不管是和父母还是和兄弟姐妹的家庭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和兄弟姐妹的假装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相关更高。

3 家庭言语交流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语言和心理理论是平行发展还是有因果关系、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等问题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观点,但许多有关家庭言语交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言语交流和儿童的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重要关系。家庭言语交流涉及到儿童和兄弟姐妹以及父母等照料者的交流。

Fullow,Moore,Davidge,and Chiasson(1992)考察了父母运用心理状态术语和儿童使用心理状态术语之间的关系。发现母亲在儿童2岁时使用心理状态术语和儿童3岁时使用心理术语的频率相关。

Mark&Maureen(1998)的研究测查了父母对儿童运用心理术语的反应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更多地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术语,父母在对儿童心理术语进行反应时也更多地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言语;同时发现,父母较多的使用心理状态言语来应答儿童会有助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Bartsch和Wellman(1995)发现母亲更多更早谈论愿望会使儿童更早提及到信念。而且他们还发现儿童越早参与到和母亲的愿望冲突中,他们就能在更早的年龄更多地真正提及信念。Melisa K.Welch-Ross考察40个3.5-4.5岁的儿童和他们的母亲谈论过去的事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半分相关(semipartial correlations)和协方差分析表明儿童心理理论的分数和他们参与记忆性交流相关,但和年龄、语言技能无关系。母亲提供新信息的频率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分数不相关。

Ted Ruffman,Lance Slade & Elena Crowe采用纵向研究来考察母亲的表达和心理理论的关系。要求母亲在三个时间点对82名儿童描述一些图片。结果是母亲在较早时间点上运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表达和后来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解有稳定相关。甚至剔除许多其它因素——儿童自己使用的心理状态术语、他们先前的心理理论水平、语言能力、母亲的教育和母亲表达的其他类型的影响后,这个相关也成立。因为早期的心理理论能力和后来母亲的心理状态表达不相关(即早期心理理论能力强的孩子,后来并不导致他们的母亲更多的使用心理状态语言),所以似乎可以推理出母亲的言语表达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因果关系。

Jenkins和Astington(1996)认为,兄弟姐妹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是因为兄弟姐妹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儿童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当儿童与其兄弟姐妹的观点不一致时,儿童就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进行思考。

Dunn,Brown,Slomkwski(1991)等对50名第二胎儿童进行纵向研究。首先观察儿童在33个月时与母亲、兄弟姐妹的言语交流,包括言语交流的顺序,长度和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然后在儿童40和47个月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理论能力的测验,测验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谬误信念和情感理解两个方面。研究发现儿童在33个月时交流的主动程度、谈论情感因果关系的次数可以预测儿童在40和47个月时对错误信念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研究还发现,在家庭言语交流中,儿童对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有相似的变化规律。Bartsch(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与抚养者的日常言语交流中,每一个儿童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都有相同的:先是在日常交流中没有涉及任何心理状态术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大量使用有关愿望和情绪的动词,后来则逐渐涉及有关想法和信念的术语。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使用有关心理状态的言语方面经历了三大过渡:第一,真正参考心理状态的言语增多;第二,从了解自己心理状态逐渐过渡到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第三,从单纯的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话到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有关心理活动的交流。

4 教养态度和家庭背景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Penelope G.Vinden(2001)通过对韩裔美国人和英裔美国人家庭的比较,探究母亲的教养态度和儿童理解心理的相互关系。他假设母亲是权威型的儿童在心理理论上的成绩会比独裁型的好。儿童的母亲完成了一个教养态度调查表,这个调查包括教养方式的三个方面——行为控制、学习自由、鼓励自主。然而结果却与假设不相符,没有发现权威型教养态度对心理理论普遍的积极影响。韩-美母亲的教养态度一般是独裁的,英-美父母的教养态度一般是权威的,韩-美5岁的孩子在心理理论上的成绩比英-美的同龄人好,并且发现英-美儿童对心理的理解和独裁的父母态度之间存在负相关。

Alexandra L.Cutting & Judy Dunn检验来自不同背景的128个市内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的个体差异。广泛评估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情绪理解、语言能力,对父母访谈收集家庭背景资料。儿童理解错误信念和情绪的个体差异和语言能力以及家庭背景的某些方面,尤其是父母的职业阶层和母亲的教育相关。

有关不同经济地位家庭的研究和跨文化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来自高收入家庭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或落后地区的儿童在对情感等的理解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正是在与一些比其水平高的人的互动中,从低级的愿望心理学(desire psychology)向高水平的信念—愿望心理学(belief-desire psychology)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兄弟姐妹向儿童提供了充足的交往机会,使得儿童能够更快的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标签:;  ;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_心理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