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体上已经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正在发挥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本文对此略抒己见。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把握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注意把握这一过程,努力把认识提高到十六大的新高度。

第一阶段:2000年2月25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同年5月、6月和8月,他在华东、西北和东北等地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各种报刊作了大量宣传,在全党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由此可见,“三个代表”在刚提出时确实主要是“三句话”,但不是普通的话,而是作为我们党70多年基本经验的总结、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的重大课题的“三句话”,从一开始就带有理论纲领的性质。

第二阶段: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肯定了“‘三个代表’要求”。全会《公报》指出:“会议确定,要按照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嗣后,党中央组织多方面力量深入调查和研究,2001年7月,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发表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而深刻地阐发了“‘三个代表’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同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高度评价了这篇讲话,“一致认为,讲话全面回顾和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进一步阐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进一步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样,经过两次中共中央全会认可,“‘三个代表’要求”就从党的总书记的意见,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主张,并且开始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规范化的提法。不过,当时人们主要还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作党的建设的理论。

第三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1989年以来历史经验的基本归结,指出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党中央批准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特别指出: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003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概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纲要》和胡锦涛2003年7月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反复强调了这个重要论述。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成为一个指导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全面的理论。这是又一次重要的升华。

简要回顾以上过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而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不是只管某一方面的理论,而是一个全面的理论。它实质是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新概括、新发展。它是用“三个代表”这样一个名称,来概括多年来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成果。显然,它不仅对我们党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建设都有指导意义。因此,它顺理成章地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随后又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和全国人民都要遵循的宪法原则。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了关于党和国家建设的一系列新认识,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为主题和基本内容,以加强中国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它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

作为对全党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所谓与时俱进,即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前进。与时俱进是为了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三个代表”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目的,是执政为民,即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简要地说,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执政为民,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即精神实质。

二、“三个代表”基本命题的具体含义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与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力量。生产力的载体,是企业、经济组织、经济区和国民经济体系等经济体。因为它们是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行现实的物质生产的经济实体。生产力是这些经济体的基本功能。

判断生产力先进与否的基本指标,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的高低。劳动生产率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经济效益。而且,这种经济效益必须得到社会承认,能够得到实现,否则,就是徒有其名的生产力。

研究先进生产力的主体,有两个基本角度:从静态和局部看,少数经济体是先进的,部分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主体;从动态和全局看,整个国家包括各个地区和部门都需要而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全体人民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十六大报告指出,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意味着,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也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全国人民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主体。相对而言,动态和全局的角度更为重要,也更有意义。因为我们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并非仅仅为了把少数企业搞上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所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际就是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条件。由于生产力是经济体的基本功能,而作为系统的经济体的功能是由构成该系统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它们的结构决定的,并且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和制约,所以,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亦即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需要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要有合格的生产要素,包括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科技和管理,较好的自然条件。其次,要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布局、技术结构等,这些结构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并能较好地发挥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后,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主要是指国内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先进生产力要求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撑,充分调动各种经济主体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稳定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也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二)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所创造的一切,凡是“人化”即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东西都属于这个含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二是中义文化,它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不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三是狭义文化,这是专指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和宗教等人文学科。“三个代表”中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中义文化,而同教育、科学相并列的文化,则是指狭义文化。

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有着先进与落后之分。按照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判断文化即社会意识的先进与否,主要看它对社会存在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存在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阻碍社会存在发展的文化,则是落后文化。而社会存在,从客体角度看,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又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从主体角度看,社会存在是人的存在,但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存在,而是人民群众的存在。所以,所谓先进文化,就是促进社会存在发展的文化,说到底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利益实现的文化。当然,实际生活是极其复杂的,“两分法”是必要的,但又比较粗略,因为两极之间还有大量的中间状态。十六大报告将各种文化细分为先进、健康、落后、腐朽四个层次,这是一个进展,并且对于我们分析复杂问题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同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密切相连的问题。保持和发扬这些基本属性,就能够促进社会存在发展,就是其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的基本属性,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科学性,即承认和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坚持从客观事实和规律出发;这是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属性。真正在历史上站住脚的东西,一定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第二,人民性(无产阶级阶级性与其一致)。先进文化一定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利益要求、喜怒哀乐的文化,因而能够为他们所享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并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由于人民群众是一个极其广大的群体,因此,先进文化必然具有多样性和民主性,包括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观点的共存和争鸣。犹如自然界一样,万紫千红才春光灿烂。总是一个声音、一种色彩、清一色,像“文化大革命”中那样,决不是先进文化,而是病态文化、落后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讲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也指出:“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第三,进取性。一切先进文化,都有一种追求理想、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催人奋进的作用,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是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属性。这些,即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文化、人民的文化、进取的文化。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广大群体,但不是指所有的人。在我国现阶段,极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不在人民之内。人民和群众是同义词。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指其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从而同个人或少数人相区别。二是指这个主体的根本利益,即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这是同他们的局部利益、暂时利益相对而言的。需要注意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是对人民群众各种具体利益的综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是由众多部分构成的,整体无疑高于部分,因此,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部分要服从整体。同时,整体也不能脱离部分,假如离开了各个部分,整体也就成了虚幻的东西。

因此,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认真研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等各部分群众的利益,研究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研究现阶段人民内部复杂的利益关系,并且努力正确处理和实现这些具体利益。我认为,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把“按贡献分配,兼顾各方面,扶助困难者,照规则办事”作为处理这些利益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上三个命题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党要从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包括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三个基本方面,特别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当好“三个代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在与时俱进。就现实针对性而言,强调与时俱进的实质意义,是要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个根本不能丢。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竟生活在100多年以前,他们的许多论断都是针对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作出的。现在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能简单固守。

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能等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所有论述,其内涵应当是指其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即对当代中国仍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亦即普遍真理。这样的普遍真理,其外延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学说中的那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不能当作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而普遍真理既不能停滞,也不可能被任何人垄断。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的有关思想,而且包括其他人乃至外国人所概括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本质上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相容的。像一切科学一样,马克思主义没有国界,也不限于领袖人物的思想。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视野看,马克思主义整体上是真理,但不是真理的“大全”,而只是人类真理长河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他不少国家总体上也在发展和进步,它们的思想理论中也包含许多科学的成分,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必须注意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这是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泛化”了?“泛化”一词带有贬义,正确的说法是“丰富和发展”。之所以要“丰富和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实践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光靠“老祖宗”原有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既要坚持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时又要防止对它作狭隘的、封闭的、宗派式的理解。一元化到哪里?一元化到普遍真理,而不是统一到某一个人。

如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强调,理论来自于实践,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并且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实际情况处于经常变化之中,理论则是相对稳定的,并且常常落后于实践。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或“地貌”,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要企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改正“地图”。坚持这样的实践观点,摆正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之点。我们必须从当代实践和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我们的理论。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解释并正确指导新的实践。

强调与时俱进的主要锋芒是指向教条主义,同时,它又具有普遍意义,要求我们反对一切不符合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包括经验主义(忽视理论、仅凭有限经验办事)、封建主义(唯上是从、“官本位”)、小生产观念(眼界狭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等。当然,与时俱进不等于“超时冒进”,我们也要警惕后一种倾向。

与时俱进在实践上的要求或落脚点,就是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即经常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提出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社会主义的新观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强调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所谓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普遍过好日子!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实质意义所在。尤其应当看到,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还很不成熟,因此,不能把前人和我们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观念,当作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东西。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在不发达阶段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不拘泥于某种具体体制模式,具有巨大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并强调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使13亿人口的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例如,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人的发展也出现了新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适时强调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强调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方面也提出了新观点。江泽民2001年“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当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集中地代表了我们党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新高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认识的新高度。它对于我们在现阶段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此外,在所有制、分配方式、阶级和阶层、民主法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作出了许多新论断。

(三)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了重要判断,提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两个转变论”含义丰富,它高度概括了我们党80多年奋斗的主要成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现在面临的主要考验。它强调的中心思想是“执政”。这突出表明了我们党执政意识的新觉醒,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根据,它开拓了我们党的建设的新视野,进而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能力、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体制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观点,也提供了研究其他国家政党建设的新视角,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与此相适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统一。这个论断十分重要,它是十六大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我们党的性质的新表述。“两个先锋队统一论”具有充分的根据。历史根据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历史表明,我们党历来是“两个先锋队”。理论根据是:实践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阶级观点要以它们为前提和基础。现实根据是:作为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为了实现领导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我们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把全中国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它也反映了现代民主社会执政党建设的一般规律。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党要变成“全民党”了?不是。有两种意义的“全民党”。一种所谓“全民党”,就是所有的公民,不论先进与落后,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成为党员的党。然而,我们党只吸收社会先进分子入党,是有比较严格的条件的。因此,我们党是先进政党、“先锋队”党,不是“全民党”。另一种情况是,有人把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当人民和民族先锋队,看作是“全民党”,这完全是误解。因为共产党历来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而不限于为工人阶级谋利益,这恰恰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表现,表明她立党为公,不谋私利。

以上重大创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等深层思想,从根本上突破了我国长期形成的流行观念,体现了看待社会历史问题角度的根本变化,昭示着新的思想大解放,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一)二者总体一致

第一,基本问题一致。它们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两个紧密联系的基本问题,都是适应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

第二,主要内容一致。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都是为了实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幸福;对于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发展的战略道路(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重大问题,它们的观点一致。

第三,体系形式一致。这突出表现在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都分为16个部分100条,其中绝大部分的副标题都是相同的。

第四,地位和指导意义一致。它们都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二者存在的差别

第一,它们所处的时期不同。它们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历史阶段,但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创时期,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时期。它们所面对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同中有异。

第二,内容上存在继承发展关系。邓小平理论已经提出并且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但其重点还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发展的全局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重点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藉此来进一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三,它们的内容同中有异。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理论,适应改革开放初期的需要,主要是在解放思想中开辟新路,创立理论框架;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沿着前者所指明的方向和道路,适应改革开放深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与时俱进中拓宽新路,丰富理论内容。后者在前者基础上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创新。

第四,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同。

(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形态

综合而论,从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而是同一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形态。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经历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过程,因此,反映这个长期实践过程的科学理论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态,因为它“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形态,因为它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上述基本问题。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会更加发展,我们的制度会更加成熟和“定型”,那时,还会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形态直至“完备”形态。

标签:;  ;  ;  ;  ;  ;  ;  ;  ;  ;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