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_银行论文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_银行论文

浅谈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浅谈论文,内部控制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银监会关于表外业务的定义,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此类业务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是一定的条件下却可以转换成银行的资产负债,潜在的风险可能会转化成现实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一、表外业务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表外业务本是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包含了贷款承诺、委托贷款等,由于社会发展和金融、经济形势变化,银行业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突破传统表外业务框架,加速推进表内业务表外化进程。促使表外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政策推动。继2008年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2009~2010年实行信贷扩张之后,我国采取了货币政策紧缩政策,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无法获得满足,而较低甚至为负的实际利率也使存款者谋求其他出路,双方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表外金融活动。

2.金融脱媒。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存款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等同业资金,使同业存款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融资融券的推出、证券业务的发展,使银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出了针对融资融券等证券业务的新型资产和融资业务;直接推动了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和理财、资产管理等咨询类表外业务的发展。

3.银行业自身发展需求。银行监管机构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不断加强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使得银行的资金运用成本增加,而表外业务基本上无需运用自有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具有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所以商业银行出现表内资产业务表外化。

同时从中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看,基本是依靠利息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的利差将会进一步收窄,银行需要拓展新的收入来源。表外业务一方面为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市场需求。

另外,由于通胀因素,负利率成为常态化,加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人们期望更高回报率,而银行出于自身发展也需要拓展和稳定客户群,表外业务提供了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既能维持市场竞争能力,也能优化资源配置,转移分散风险。

综上,都促使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一步增加资金来源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二、表外业务的种类和风险特点

1.表外业务的种类。按照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行的划分方法,根据业务性质,目前我国银行主要开展的表外业务有以下几种:

(1)贸易融通业务。这类业务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

(2)金融保证业务。这类业务主要包括保函、贷款承诺、贷款出售与证券化等;

(3)金融衍生工具业务。这类业务主要包括金融互换、期货、期权及远期交易等;

(4)金融服务类业务。这类业务主要包括代理、信托、信息咨询、结算支付以及与贷款和进出口有关的服务等。

2.表外业务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快速发展,各类创新业务不断呈现,虽然其规模还无法与国外的影子银行相比,但其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系统风险。

从本质上看,表外业务类似于一种金融工具,利用某种业务和某种市场规避风险。传统的表外业务作为一种纯粹的金融服务,没有资金借贷关系的发生,而新型的表外业务即金融衍生工具表外业务具有运用较少的资本金,支持较大名义交易金额的特点,这种交易结构具有更高的杠杆性,存在放大风险形成巨亏的可能性,导致盈亏波动剧烈。

同时由于金融技术的大量应用和金融交易的多元化,这类衍生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一项表外业务常常集合一种或多种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的抵补或者替代关系也更为复杂,决策风险加大,其价格波动也难以预测和合理分解。

衍生产品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性,导致对交易者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监控能力都具有很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通常这类衍生产品的交易者一般为银行、证券公司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存在高度集中的趋势。

表外业务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它仅是将风险转移或分散,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且在交易金额高度集中、交易数额庞大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可能牵涉到一个或多个金融机构,甚至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现象。

另外,根据相关会计制度,表外业务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仅可能体现为附注,但由于受篇幅限制,无法全面、充分和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真实风险,透明度低,监管难度高。

3.表外业务的风险特征。基于表外业务的复杂性,高杠杆性和透明度低等特性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表外业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特征: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表外业务服务的对象违约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各种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风险,一旦客户无法正常履约,银行将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信用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可转让金融工具不能以接近市场价格很快出售而遭损失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转化成现实资产和负债时,银行面临头寸短缺的困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虽然银行通过资产证券的发行融通了新的资金,增加了资产的流动性,但当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大家都想到转嫁风险而抛售证券,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蒙受损失的风险。在上述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中,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及远期利率协议等,利率和汇率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动,会使银行面临风险。在金融国际化、证券化等趋势下,银行面临此种风险的威胁日益增大。

(4)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银行对创新业务风险控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使自身遭受损失的风险。近年来,表外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各类创新不断呈现,但部分银行对表外业务中各类风险缺乏全面了解,在经营治理中未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容易产生各种经营风险。

三、加强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

表外业务对于银行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在大力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风险控制,否则一旦出现风险失控或管理不善,会使银行陷入困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或者引发金融危机。针对上述各类风险,银行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内部控制。

1.加强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表外业务并不是指一类业务,无法用某个制度来统一规范,银行首先应以企业战略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围绕企业的风险与收益平衡进行交易设计和风险安排,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和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如建立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双重审核制度等,确立严格的业务程序和业务条件,明确归口部门,进行统一授信管理,明确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使各项业务的操作者、监督者和风险管理者相互制衡和相互约束。目前在内部控制中常常缺少后评估制度,由于表外业务的复杂性和高杠杆性,其涉及的风险种类或风险敞口较多,更需建立完善的后评估制度,这将有利于根据市场和监管要求适时修订各项制度,避免产生系统性风险。

2.统一资本金管理。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应达到8%的要求,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防止因表外业务的系统性风险而导致银行经营出现困境,应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要求,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将表外业务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项目实行统一资本金管理,把表外业务纳入资本充足控制,有条件的银行,还可以对存在风险敞口的表外业务计提损失准备金。

3.加强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由于部分表外业务较为复杂,准确进行风险计量的难度较高,需加强风险识别,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增加表外业务数据统计和核算,强化交易透明度。同时要完善表外业务报告制度,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将有助于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

4.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审计。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业务复杂性高等特性,在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切实有效执行,及早揭示潜在风险或风险隐患。

(1)审计目的:充分了解表外业务发展状况、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并进行信用、合规和操作等风险评估,对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尽早发现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和内部舞弊,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2)审前分析:收集和分析数据。结合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现行各类表外业务的类别、规模、分布和风险特点,不仅需关注业务目标设定和业绩考核对风险偏好的影响,还需关注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等因素对业务发展的影响,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初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制定和修订审计方案。

(3)实施审计:一是重点分析表外业务开展前期尽职调查情况、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交易对手的背景和内部控制水平以及协议函件真实性验证,判断是否存在风险隐患和风险的影响程度,运用概率及数理统计知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确认表外业务核算和披露的合理性和公允性。二是对重要环节相关部门的履职情况作出判断,判断各部门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有效。三是关注关键岗位人员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发现和纠正内部舞弊,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

(4)审后分析:还需全面审视表外业务存在的边缘地带和管理盲区。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多头管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衔接、信息交流、全流程风险控制中是否存在疏漏,前中后台是否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是否存在案件隐患等。

此外,我国正处于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阶段,业务形式多样,且在不断创新。由于表外业务的特殊性,审计手段和方法不同于对传统业务的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仅局限于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还要多关注外部信息、积极探索审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弥补现行审计方法的不足。例如,表外业务无对应的会计科目,业务数据无法从报表中直接获得。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印章使用情况逐步排查,但也存在因舞弊行为,而导致整项表外业务在体外循环,无法获得准确数据的情况。

标签:;  ;  ;  ;  ;  ;  ;  ;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