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二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600)
摘要:目的 讨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旨在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本文总计250例研究对象,经过门诊与住院,均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将其划分为观察组,选择同期2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检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对照组感染率较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6,X2=4.10);RE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A级感染率为50.0%,B级感染率为40.0%,C级感染率为25.0%,D级感染率为20.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7,X2=3.10)。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NDRE、RE、BE病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胃食管反流病([医]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GERD)指的是患者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一类疾病[1]。据相关报道显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划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BE、反流性食管炎(RE)[2]。医学界认为胃食管相关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但就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文献不足。本文主要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总计250例研究对象,经过门诊与住院,均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对象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患者RDQ评分均在8分以上,将其划分为观察组,男女占比为70:180,平均年龄(48.47±11.86)岁,患者经内镜检查,有划分为NERD、RE、BE组。选择同期2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女占比为95:105,平均年龄(49.75±11.80)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研究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检查,以1990年洛杉矶《食管黏膜糜烂严重程度》为诊断分级标准[3]。A:纵行黏膜破损在5mm以内;B:纵行黏膜破损一条以上为5mm以上;C:纵行黏膜破损两条以上,且相互融合,破损在75.0%以内;D:黏膜破损为全周性,破损面75.0%以上。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NDRE组、RE组、BE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 RE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全部录入到Excel表格内,使用SPSS 20.0软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计数资料([n(%)],X2检验);患者平均年龄为计量资料([n(x±s)],t检验)。α=0.05为校准数据,(P<0.05)分析组间数据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对照组感染率较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3 RE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
RE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A级感染率为50.0%,B级感染率为40.0%,C级感染率为25.0%,D级感染率为20.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7,X2=3.10)。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生活习惯得到了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也不断提升,且逐年增长。目前临床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并未明确[4]。
本文上述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对照组感染率较高,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三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比,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6,X2=4.10);RE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A级感染率为50.0%,B级感染率为40.0%,C级感染率为25.0%,D级感染率为20.0%,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7,X2=3.10)。表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NDRE、RE、BE病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
李晓芳,徐俊荣[5]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尿素酶分解尿素,并产生氨,以此中和胃酸,更好的保护食管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降低食管酸度,提升内部pH值,促使血清胃泌素浓度上升,通过增加食管下段压力,以此减少胃酸反流,更好的保护食管黏膜。因此,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但这一观点相关学者与专家的看法不一,还有待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NDRE、RE、BE病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本文研究并未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够保护试管黏膜,还需要相关学者扩大研究样本。
参考文献
[1]王春芽.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6,22(01):34-36.
[2]秦荔荣,唐国都,邓嘉,李建英,韦宗萍.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2(04):616-617.
[3]李辉.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3):189-191.
[4]宋鸿寅,薛寒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6,22(24):4930-4931+4939.
[5]李晓芳,徐俊荣.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3):2783-2785.
论文作者:曾庆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9
标签:幽门论文; 螺杆论文; 食管论文; 患者论文; 率为论文; 黏膜论文; 差异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