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_比较优势论文

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_比较优势论文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深论文,对外开放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征

(一)从经贸战略重点上看,国际经贸战略重点一直放在产品贸易战略,而非要素交换战略上面。我国产品贸易、要素交换发展态势的对比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货物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规模在全球经济体中位居第三。二是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服务贸易要以要素交换作为支持条件。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仅为8.9%,大大低于18.9%的全球平均水平。三是取得较大进展的要素引进围绕贸易战略展开。我国年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技术引进规模也保持较高增速,但都和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贸易战略紧密联系。四是中国仍然是对外FDI小国,而对外FDI是主动开展要素交换的重要途径。2005年我国(非金融)对外FDI在全球总额中仅占1.5%。

(二)从内外互动方向上看,“引进来”业务规模远远大于“走出去”,技术、企业、产业国际化都以内向型模式占居主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流量波浪式加速增长,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进入新阶段。在新一轮重组中,我国在要素引进、产业承接、商务学习等方面均成就显著,主要体现在产业要素引进和对应产品出口规模迅猛增长。1985——2005年,我国FDI流入额年均增长18.7%,各类技术引进规模也维持两位数增长;同期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达44.1%。然而,在生产要素和商务过程输出上,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是对外FDI小国,也是对外技术输出小国;同时,对比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企业家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总体仍差距明显,全球性跨国企业集团也为数不多。

(三)从主体行为模式上看,主要表现为吸收、学习和模仿,自主创新尚处起步早期。按照现行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就技术和产品创新而言,市场主体的利益“制高点”主要体现在:(1)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2)关键技术的专利权归属。(3)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目前,从内外互动两个方向来看,就进入境内市场的外方厂商的技术、产品而言,外方理所当然地在各“制高点”上掌控主导权;不仅如此,就境内厂商向境外销售的技术和产品而言,也是主要由外方掌控着利益主导权。2005年中国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到10%。我国境内登记的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并且其中约70%是由外国公司申请的。中国参与制定的全球国际技术标准的数量很少;至于由本国独立制定,之后再正式认可为国际标准者,目前仅体现在极少个例上。

(四)从产业比较优势上看,侧重利用既定比较优势,在创造比较优势上初步取得成绩。学术界关于比较优势问题的探索在不断深化。从理论发展和经贸实践中,我们梳理出以下有益启示:一国应充分利用既定比较优势;国家比较优势在动态变化;一国能创造条件,培育出(最初不具备优势的)比较优势产业。再从产业序列视角观察当前中国外贸:加工贸易出口高达55%;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面;少数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如大型家电等)初步获得国际竞争力。因此,就当前中国国际经贸而言,主要是既定要素比较优势得到体现,创造比较优势的成就仍是小范围和起步性质的。

(五)从国际规则关系上看,仍处在接受、学习和消化既定规则的阶段,对国际规则影响力相对较弱。从多边规则体系上看,我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才初步在多边贸易规则体系中获得发言权。此后,我国WTO工作重点放在国内法规清理建设和后过渡期应对上面。当今世界重要多边合作机构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目前,中国在IMF的投票权份额仅为3.7%。从区域和双边规则体系上看,东亚地区在区域贸易协定、国际投资协定、要素市场一体化、共同货币合作等方面,起步均晚于欧洲和北美,且合作模式和协议条款模仿欧美。至于在投资非商业保险、国际资源合作等方面,甚至就依照既定模式开展制度建设而言,我国都仍处在探索期。

(六)从国际金融关系上看,我国仍处在接受并融合到既定的国际金融架构的发展阶段。以贸易、投资、金融序列为视角观察国际经济体系,则国际货币金融子体系是该系列的利益“制高点”。19世纪初期以来,主要经济大国围绕若干“制高点”,持续开展主导权斗争。一是货币主导权,英镑、美元都先后在国际贸易、金融交易中占居主导,目前国际贸易仍有约2/3使用美元结算。二是金融市场规模和价格的辐射力。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形态仍呈现出“中心——外围”层次化格局,其中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可谓中心之中心。三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当前全球绝大部分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和衍生产品市场都位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和制度的国际化都处在发展早期,与现有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为模仿和跟随式融合。

(七)从开放地域格局上看,东部地区一直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地域重心。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东部既是开放政策先行者,也是优惠政策的相对集中地。我国最早的优惠性开放举措,如设立出口加工区等,都是先在东部沿海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向其它地区的。二是东部是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主要集中地。2006年,东部地区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2.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比为90.3%,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在95%以上。三是东部一直是中西部与外界联络的重要纽带。中西部地区大部分货物和人员要经过东部地区的海关或口岸才得以进出境;中西部有大量人员在东部外向型机构就业,等等。四是外资企业和相当多本国外向型企业都将(地区)总部和某些关键机构设在东部,由此还造成不同地域的外向型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发生明显差异。

二、我国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对外经贸和经济发展直接面临以下七方面挑战,它们都一定程度和前述对外开放属性格局特征相联系。(1)贸易交换过程比较效益不高;(2)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3)国际产业分工层次相对较低;(4)国际经济关系摩擦频发并且有时陷入被动;(5)大额外贸顺差和高额外汇储备引发一系列问题;(6)国际经贸福利大量流失;(7)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为应对挑战,以下战略性目标为我国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关键问题:

1.在经贸战略重点上,从以产品贸易为主推进到产品贸易、要素交换并重。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国内生产要素质量,实现要素交换和产品贸易相互促进。具体途径和要求包括:提升外资引进和技术进口的结构,以改善产业承接质量;通过企业对外FDI和全球化战略,带动国内要素质量和产业素质改善;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输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以人才劳务内外流动,实现服务贸易,并促进企业、技术双向国际化。

2.在内外互动方向上,通过各类生产要素“走出去”,从内向型国际化为主推进到内向型和外向型国际化并重。基本目标是:通过技术、资本、人员、企业大范围“走出去”,实现本国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体系、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国际化,形成国际商务劳务人才队伍,形成本国跨国公司群体,高效使用本国外汇收入;以生产要素双向重组,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并与本国金融机构与制度的国际化实现相互促进。

3.在主体行为模式上,学习模仿和自主创新齐头并进,不断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企业品牌等领域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从和对外经贸相关的角度看,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提升中国国际交换的分工地位和比较效益。具体体现为:中国主体在各类产品价值链上的分工充分延伸到研究开发和品牌销售两端;部分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格样式能引导世界生产和消费潮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富有国际竞争力。

4.在产业比较优势上,既充分利用既定优势,又积极创建新的比较优势点,以全面提升我国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基本目标是:敏锐把握国内需求结构升级机遇,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市场规模;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引进,努力将汽车、计算机、IT、航空器等强规模经济性、高国际化和高科技密集度产业,培育为本国比较优势产业;进而在推动全球新型主导产业诞生上,发展形成能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实力。

5.在国际规则关系上,全面、深入地参与和影响国际市场规则制定。基本目标是:促进多边、区域、双边等各层次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不断更新,做到前瞻性地减少经贸摩擦,优化经贸环境;推动全球国际经贸、商品市场、货币金融等领域规则改革,为中国利用经贸大国地位,形成适度市场定价主导权提供制度政策环境;以全方位、深层次国际经济规则参与,和中国企业、技术、人才的双向国际化形成相互促进关系。

6.在国际金融关系上,不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重组,逐步在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等领域占领制高点。总体目标是:本国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国家国际金融地位提高;本国国际经贸收益得到充分开发,国际经贸和国际金融实现良性互动。具体工作目标体现为:本币成为各类国际交易的重要中介;国内拥有若干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本国金融机构群体具备国际竞争力,并分布在全球范围,开展多币种金融服务。

7.在开放地域格局上,形成不同地域连带互动、和谐并进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为遏制区域发展水平差距扩大,未来我国区域开放格局调整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目标是:借鉴本国沿海开放经历和国际内陆开放经验,在中西部探索形成新的开放模式;对部分原有对东部更优惠的倾斜开放政策,进行反向调整;加强国内和国外统一市场建设,畅通中西部和海外的市场联络;促使本国“走出去”的企业和人员,积极参与中西部开发。

三、我国对外开放纵深推进的建议

1.基于国家创新战略,推进本国技术标准和产品规格国际化。在某些技术单点上初步取得创新成就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加强上下游环节的研究开发,争取在不长时间,在较大技术领域,形成本国自主产权技术标准和产品规格集群。在集群建设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发利用对应产品的境内境外市场,以本国技术标准、产品规格谋求事实国际标准;又要通过加强技术标准国际化的公共管理和国际交往,努力推动本国标准在国际场合得到正式认定。

2.基于民族品牌培育,深化民族品牌国际化战略。引导企业树立全球市场品牌战略观念,并将品牌全球化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建设促进品牌成长、激励品牌国际化的政府公共政策框架;建设和完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价值评估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各类企业在开拓境外市场过程中,为维护品牌价值,以收购、新建或合作等形式,构建自有品牌产品专有销售网络,积极推动本国商贸、广告企业“走出去”。

3.推动企业国际化,培育中国跨国公司群体。引导所有条件具备企业,从发展战略、组织框架、全球布局等方面,以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全面推进和深化国际化战略。既要着眼于通过企业国际化,构建自有产品海外销售网络,助推民族品牌国际影响扩大,促进本国技术标准国际化,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也要通过中国跨国公司内外互动,提升国家研发创新能力,带动国内产业综合素质提升,并在适当时候,帮助解决国内地区发展差距问题。

4.大力推动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按照现代商业理念,深入发掘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中医保健、人文旅游等文化形态的商业价值,实现民族文化商品化和商业化。以商业活动形式,在境内外市场,面向广大境外消费者,推介和销售中国特色文化产品。为引导、扶持和配合企业文化商业活动,着眼于推动中国文化热度上升,政府应在境外汉语教学、公共资源建设、中介组织培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5.战略扶持高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参照新一代贸易理论,选定汽车、航空器等规模经济产业,选定IT、生物医学、微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扶持产业。政府运用财税措施,资助战略产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运用关税和其它经贸措施,支持战略性产业的中前期国际市场开拓。加快国内需求结构向战略性产品的升级。督促战略性产业厂商积极选择境内外伙伴,形成横向、纵向战略联盟。面向战略性产业,完善境内和跨境贸易制度。

6.实施国际经贸关系新秩序战略。在WTO等多边框架下,提升中国参与度和话语权,促使既定框架不断朝有利于我国的方向调整;以经济大国姿态,积极投入FDI多边合作框架建设。主动规划和自主开展区域贸易协定与共同要素市场合作。从多边、区域等途径,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围绕重要能源资源,完善本国货币制度、期货市场和金融体系,加速其国际化;同时,不断推进全球能源资源的开发规则、贸易格局和市场体系重组。

7.实施金融制度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加快境内金融市场制度完善。开放国内各类金融市场,吸引外国主体到国内金融市场,以借贷、募股、发债等形式,开展各币种融资。选择约5个城市,拓展金融产品,构建全球性传统、离岸、衍生金融市场中心。短期目标是围绕伦敦等全球核心型中心,初步建成区域性、外围型国际金融中心;中长期目标则要通过推动全球金融中心重组,在我国形成若干可以和伦敦、纽约、芝加哥相竞争的全球性核心型中心。

8.实施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近期,考虑由政府出面,新增2家以上,面向本国和外国海外企业,专业开展外币融资的官方金融机构,组建模式可借鉴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新加坡Temasek Holdings等机构。同时,大力促进本国银行、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走向境外,开展本外币金融服务。中长期目标则要培育本国大型跨国金融财团,财团经营能对本国外汇供需做出敏感反应,并能以市场方式,较快地将外汇量价矛盾化解在企业层面。

9.推进内外大市场统筹建设战略。继续完善城镇乡网络化、东中西相联动的全国统一产品市场体系。全面破除国内产品市场的分割和封锁;通过改善消费设施和环境,不断推动国内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加快我国和少数发达国家之外其它所有经济体签署区域贸易协定的步伐;帮助发展中贸易伙伴改善消费环境和贸易能力。继续放宽国内人员流动的城乡、地域限制;在多边、区域和双边等各层次,积极参与和推进资本、劳动等要素的(准)共同市场建设。

10.对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采取特殊战略措施。借鉴印度等国经验,在中西部选择若干城市,完善配套设施和创新环境,建设内陆服务外包和服务出口基地。利用长江、珠江等内河深水道和铁路、公路设施,有选择地将原来在东部地区实施的开发区建设方案,经过调整和完善,适量延伸到中部交通沿线地区。选择若干边境地带,建设和完善内陆边境自由贸易区、开发园区。采取财税、金融倾斜优惠措施,吸引境外企业和人员前往中西部投资和创业。

11.启动和实施“走出去”者“返回来”战略。在已经“走出去”的人员和企业中,倡导“内外互动,反哺国内”的发展理念。总结和完善东部某些城市的鼓励归国人员创业政策,并推广到全国范围。全面改善联络东中西三地带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引导本国跨国公司,始终将本国中西部地区作为全球性战略投资基地;同时政府始终将本国跨国公司视为战略引资对象。适当时候,选择若干中西部城市,出台配套政策,建设“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开发区”。

标签:;  ;  ;  ;  ;  ;  ;  

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_比较优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