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姜奇[1](2018)在《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城市变电站电力电缆的普遍使用,导致系统电容电流远大于相关规程的有关规定,故系统中将中性点不接地方式全部改为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论文阐述了此种接地方式下,对电力系统的积极影响。文中同时详细阐述了由于当前检测技术的限制,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不能准确选线,人工选线又费时费力的问题。而在故障期间内电缆易出现过电压、易发展成为多相故障,故系统接地方式仍需进一步发展,同时系统对接地故障的保护也需作出改变。由于低电阻接地系统是不允许带着接地点继续运行的系统,故当电缆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中将出现零序电流,零序电流保护将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线路,使电力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发展角度看,配电网中性点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本文针对220 kV变电站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就革镇堡220 kV变电站66 kV零序功能启用展开可行性研究,确定了小电阻并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基本方案。论文重点对接地电阻的阻值和热稳定性展开研究,详细分析了小电阻投入后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对策,同时完成了相关的仿真工作。本文还进行系统中主变零序保护、线路零序保护等的整定计算工作,以及各种特殊运行情况下的问题探讨。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论文完成了革镇堡220 kV变电站零序保护启用的所有工程上的具体设计,包括小电阻自动投切、保护及测控功能,主变及线路零序功能、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的获取方式等。在文章的最后详细分析了零序功能启用后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的实例以及系统发展成全电缆模式时零序保护设计。实践证明零序功能启用后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节省了电网建设投资,又解决了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运行时的过电压以及选相难、选线难、供电可靠性差等诸多问题。
马渝翔[2](2017)在《汽车变速箱加载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变速箱加载试验台是变速箱下线检测的关键设备,试验台电控系统是试验台完成试验任务的重要基础,一直是试验台开发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试验台性能的提升,对其电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控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试验台研制是否成功。依托于某新能源汽车试验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根据客户要求搭建一套变速箱试验台电控系统,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系统组成、控制结构和控制策略。针对生产线快节奏的要求通过全自动辊道将试验台同生产线对接,将试验台纳入装配线体系中,在试验台系统内部,通过辊道将各工位串联起来,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率与生产效率。通过直流电机与异步电机数学模型对比了两种驱动加载方式的优缺点,然后推导了异步电机在定子坐标系下的电磁转矩模型,分析了电压空间矢量对电磁转矩的影响,给出一种DTC控制结构,提高了动态加载精度。对传统的直流母线结构进行了优化使系统更加紧凑,采用独立整流器布置并进行了响应与负载分析,分析了工作状态中直流母线的变化特性,计算了系统反馈率,经测试直流母线反馈率达到65%。采用交叉耦合控制方法,建立传动系统理想动力学模型,针对转动惯量不同、负载扰动的问题提出控制轮间转速差的控制策略,然后借鉴"主—从控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反向交叉耦合控制方法解决了差速器两端转速不匹配的问题,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控制参数的自整定,提高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最后对文中反向交叉耦合控制方法进行测试,测试了系统的同步性与追随性,试验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现已随新能源汽车变速箱试验台一同交付业主使用,并已通过了现场验收证明了本套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相较该企业老式试验台,提高了设备性能,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创造了良好效益。
姜才海[3](2015)在《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文中研究说明核电工业和“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与发展,对于高压电网的基础建设提出了大量的需求,也因此对于作为高压电网的基础设备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提出了大量的需求。隔离开关在高压电网中起到建立可靠绝缘间隙、换接线路、变换母线接线方式等作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在我国的核电工业和“西电东送”工程的发展,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现有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没有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导致设备的质量较差,运行的稳定性难以保证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文作者所在的唐山供电公司的比较复杂的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设计与改进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唐山供电公司辖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所常见的集中缺陷情况,包括操动机构失灵、绝缘瓷瓶断裂、部件损坏变形、设备过热与设备锈蚀等几种情况,并对这些设备缺陷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本文开展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奠定了实践背景与基础。在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工作的开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包括对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所遵循的依据与原则,以及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的模式等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本文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工作的开展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上述缺陷情况所设计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的方案,总结了完善化改造的效果,并从严格执行设备的工艺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做好完善化改造的现场安装与调试环节的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化方案,以及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的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完善化改造效果的巩固措施建议。
郭永红[4](2013)在《火力发电厂厂用公用系统设备改造电源过渡论证探讨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火力发电厂厂用公用系统随机组扩建逐期投运,其接线方式设计复杂,给厂用公用设备停电带来困难。本文就北京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厂用公用系统设备改造停电过渡进行了探讨,根据设备情况与生产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独特过渡设想,并安全圆满完成了该项改造任务,解决了因不易停电造成的老化设备无法更换隐患,期间积累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望同类发电厂在厂用系统设备改造中能参考借鉴。
郭捷[5](2013)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HVDC应用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设智能、清洁、高效的现代电力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高压直流输电(HVDC)和柔性交流输电(FACTS)领域均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作为新一代高压大功率换流装置,当其在HVDC中应用时,具有输电容量大,有功无功可独立控制,交流输出无需复杂的滤波装置,可靠性高,可向无源或弱受端系统输电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柔性直流输电的代表性技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MMC在HVDC中应用的关键问题。MMC电路中具有大量电力电子开关和直流电容器,其数学模型呈高阶、离散、非线性的特点,难以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其物理电路模型为基础,建立MMC的开关模型,通过简化程度不同的三次降阶化简和坐标变换,推导MMC的平均值模型,通过小信号线性化,推导出低阶、连续、线性的MMC的小信号模型。提出的建模方法明确了推导过程中的简化条件,以便于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择对应的简化条件。提出的空间状态数学模型具有直流侧输出电压控制量,使MMC的数学建模更加完整,并为n可控的调制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MMC在HVDC中应用时,换流器主要采用最近电平调制法(Nearest Voltage Level Modulation, NLM)进行阀组级控制。但何时及如何实施其中的选择性子模块投切策略,以及如何避免两次相邻投切操作产生冲突,需要详细研究。定义了NLM法进行子模块电压选择性投切的控制时机,给出了控制时机的产生算法和冲突避免规则。在定义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控制时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子模块选择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给出了控制时机的协调搭配方法。提出的正负极间子模块数n可控的NLM调制方法,可以充分利用MMC中的冗余子模块将其直流侧在一定条件下等效为可控电压源,为MMC直流电流控制提供了实现途径。对提出的NLM法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提出了n可以为偶数也可以为奇数的改进型NLM法和适用于带有全H桥子模块的MMC的NLM调制方法,对NLM的应用范围进行了拓展。n可控的NLM调制法可以将MMC的交流侧和直流侧均等效为一个受控电压源,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进一步丰富MMC的控制手段,以实现更好的系统特性。提出了MMC直流电流直接控制及其参数设计方法,以及当内环采用直流电流控制时外环输出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当系统包含MMC直流侧直接电流控制时的控制策略和功率平衡限制条件。电力系统中存在功率单向输送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送端使用二极管整流器,受端采用MMC逆变器的ULMMC-HVDC结构,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提出电容储能的ULMMC-HVDC利用MMC中存在的大量子模块,将其与EDLC相结合。弥补了EDLC自放电率较大、耐压较低的缺点,使子模块电压平衡控制容易实现,能量分布存储使可靠性提高且易于维护。提出了能量管理控制器及其参数设计方法,用于限制存储在换流器中的能量在设定的上下限之间。提出电池储能的ULMMC-HVDC,可以使装置整体实现较高的额定电压接入电力系统,且便于电池元件的维护、更换。相较于电容储能,进行长期储能时可以得到更高的存储容量和充放电效率。提出了子模块和子模块组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平衡控制及其参数设计方法。大规模MMC电磁暂态仿真模型中存在大量子模块和电力电子元件造成模型阶数过高、仿真效率过低的问题,需要研究提高仿真效率的方法。在MMC仿真电路模型与MMC开关函数数学模型完全等效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子模块快速仿真模型和控制系统优化仿真算法等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仿真效率,从而使大规模MMC-HVDC的仿真研究变得可能。设计了MMC-HVDC控制系统的优化仿真算法和数据结构,通过两次排序解决子模块选择性投切问题和单个子模块开关频率过高的避免机制。实际MMC装置中存在大量子模块,硬件上需要大量高吞吐能力1O进行测量控制,使控制难度增加;MMC控制系统一般由多控制器协调控制,但这些控制器间需要交互大量实时和非实时信号,难以保证同时可靠传输。研制了由400V AC/±400V DC/3kVA/288-SM的小模型主电路和全比例控制系统组成的MMC验证样机。设计了MMC验证样机的硬件和控制软件结构。研究并设计了子模块测控信号复用电路,在不增加通讯负担的前提下,仅通过增加简单的数字电路,使IO数量与光纤通道数大为减少,降低了装置成本和实现难度。提出了控制系统的双总线结构,通过高速数字1O总线和CAN总线分别传输实时和非实时信号,解决了实控制器间数据交互问题。进行了MMC逆变并网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MMC基本原理和控制策略,证明了MMC验证样机各项性能符合设计指标。
胡斌[6](2011)在《发电厂6kV厂用电系统电弧光保护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力系统中,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母线由于没有稳定问题,一般未装设母线保护。中低压母线在发生短路故障时产生的电弧光对设备及人员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可能引发连锁事故。针对当前的现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详细分析了开关柜弧光短路故障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在Matlab中基于弧隙能量平衡理论建立了电弧动态模型,对电弧光故障和非故障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指出了海勃湾发电厂中低压侧母线保护的缺点,提出几种保护方案,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案优缺点。确定了采用电弧光保护的可行性,并对电弧光保护的机理做了详细的说明。对近期海勃湾发电厂发生的设备损坏事故进行了分析,指出线路发生单相接地并进而发展为两相或三相弧光短路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弧光短路没有及时消除而使设备的绝缘薄弱环节被损毁,使事故范围扩大。结合海勃湾发电厂的实际情况,在事故较频繁的6kV厂用系统引用了电弧光保护装置,并根据接线情况确定出了保护方案,根据参数计算出了保护定值。在开关柜发生弧光短路时,电弧光保护快速而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从而保障无故障设备继续运行。
张明[7](2009)在《配电网混合式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作为现代社会的支柱能源和经济命脉,其应用程度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无功功率是交流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息息相关。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对无功功率的要求日益严格,动态无功补偿对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在电力系统中大力发展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ic Var Compensator,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ic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是电力系统中两种重要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本文综合考虑我国电网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提出了一种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Hybrid Static Var Generator,HSVG)的拓扑结构,该结构用STATCOM替代SVC中最为常用的晶闸管控制电抗器(Thyristor Controlled Reactor,TCR),使SVC和STATCOM互相取长补短,既能满足电网中不同的无功补偿需求,又能将装置的损耗、成本以及占地面积等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从而在装置的性能和运行上获得较大的优越性。本文从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在配电系统中改善系统电压调整、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和预防系统电压不稳定等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给出了HSVG中动态无功补偿单元在系统平衡和不平衡情况下dq0坐标系中的数学描述,并对HSVG的电压-电流特性、稳定性以及谐波特性等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从而为HSVG控制策略的研究以及试验样机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了HSVG无功输出的协调控制方法。利用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hyristorSwitched Capacitor,TSC)来满足系统中的稳态无功需求,而STATCOM则用于对系统无功需求中的动态部分作出及时的反应,并在稳态情况下保留足够的可控无功热备用,以应对系统中可能的暂态扰动。当扰动导致系统进入新的稳定工作点后,投入或切除适当数量的TSC,同时,STATCOM卸下由其承担的稳态无功需求,以应对下一次可能出现的扰动。HSVG数字控制系统的硬件基础及其开发平台对于HSVG的性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整个控制策略付诸实现的载体。鉴于本控制系统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并实现较为复杂的算法,本文设计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数字硬件控制系统。其中DSP只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控制计算,而将控制系统其它的任务由FPGA来实现,从而使DSP的CPU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整个控制系统工作于准并行处理状态。DSP+FPGA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其集成度高、通用性强,适于模块化设计,易于维护和扩展,同时,其开发周期较短,成本也较低。最后,本文设计了一台电压等级为380V、容量为15kVA的HSVG试验样机及其实验系统。对HSVG的主电路及其外围电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细讨论了主电路开关器件的选择及其驱动保护电路的设计,并且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电压源型变换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直流侧电容和交流侧连接电感的选择方法。最后,在HSVG的试验样机上进行了开环并网实验和闭环并网实验,并给出了典型的实验数据和波形,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工作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方磊[8](2009)在《ZF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之初,当我们正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时候,发达国家却将注意力转向了项目管理这一新的管理模式。这一动向提醒我们:在高度重视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同时,也必须从战略高度对项目管理给予应有的关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项目管理是以行政管理与技术专业管理结合为主,项目管理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局面未能有效改观,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效率低下。项目管理是遗憾的艺术,同样的项目由不同的人做会有不同的的结果,同一个人做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结果,项目没有可比性,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将通过ZF工厂建设项目的标准化实际应用来尝试探寻这方面的答案。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通过项目实践我们发现国外项目管理工程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工厂建设标准来统领项目管理,使项目各项工作在有序高效中运行,项目管理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优化,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给我们的启示:我国企业建设标准的缺失是项目管理水平无法持续改进和提高的根本原因。
管留生[9](2004)在《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文中提出 在高低压开关柜制造的多年实践中,母线系统是制造商与用户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母线是输送电能的主干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用户验收时相当关注是很自然的。用户关心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投运后母线不应
二、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达国家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及零序保护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系统零序保护的中性点接地方式设计 |
2.1 消弧线圈应用条件及运行原理概述 |
2.2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相关保护 |
2.2.1 应用单相接地时的电压特点反映故障 |
2.2.2 零序电流保护 |
2.2.3 零序功率方向保护 |
2.2.4 五次谐波法 |
2.2.5 基波有功分量法 |
2.3 现有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改造的依据 |
2.3.1 接地方式改造的理论依据 |
2.3.2 接地方式改造对于系统运行的意义 |
2.4 消弧线圈并接低值电阻接地的优缺点 |
2.5 接地电阻值及其热稳定的设计 |
2.6 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其他问题 |
2.7 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仿真 |
2.7.1 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模型的建立 |
2.7.2 小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7.3 消弧线圈串电阻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7.4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2.8 本章小结 |
3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系统零序保护的相关计算及实现方式设计 |
3.1 系统零序保护启用的基本要求 |
3.2 系统零序保护启用的理论计算 |
3.2.1 单相接地故障的短路电流整定 |
3.2.2 66 kV中性点零序电流的相关计算 |
3.2.3 66 kV配出线零序电流的相关计算 |
3.2.4 革镇堡变电站零序功能启用后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
3.3 小电阻保护功能的设计 |
3.4 小电阻操作功能的设计 |
3.5 小电阻自动投切及保护的动作逻辑 |
3.6 小电阻测控功能的设计 |
3.7 66 kV配出线及变压器66kV中性点零序保护功能设计 |
3.7.1 对于66kV配出线零序保护功能的设计 |
3.7.2 变压器66kV中性点零序保护功能的设计 |
3.8 66 kV系统零序保护电气量的获取 |
3.8.1 66 kV零序电压的获取 |
3.8.2 66 kV零序电流的获取 |
3.9 本章小结 |
4 革镇堡变电站中压侧零序保护的实例分析 |
4.1 小电阻自动投切及保护动作分析 |
4.2 66 kV配出线保护动作过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汽车变速箱加载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试验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试验台加载方式研究现状 |
1.2.2 试验台电封闭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试验台多电机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台电控系统功能设计 |
2.1 加载方案设计 |
2.2 加载试验台控制系统结构 |
2.3 加载试验台辊道功能设计 |
2.4 加载试验台"注油—回油"功能设计 |
2.5 加载试验台PLC控制功能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异步电机的驱动加载系统设计 |
3.1 传动单元选型要求 |
3.1.1 直流电机特性 |
3.1.2 三相异步交流电机特性 |
3.1.3 确定传动单元选型 |
3.2 试验台传动单元DTC控制 |
3.2.1 三相异步电机DTC数学模型 |
3.2.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3.3 传动单元硬件设备的选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公共直流母线的电气系统设计 |
4.1 试验台电气系统方案设计 |
4.2 试验台直流母线方案设计 |
4.2.1 直流母线的两种布置方式 |
4.2.2 对传统直流母线系统的优化 |
4.3 直流母线响应分析 |
4.4 直流母线负载分析 |
4.5 公共直流母线系统硬件实现 |
4.6 直流母线电封闭测试 |
4.6.1 标准规范反馈率试验 |
4.6.2 转速、扭矩正交反馈率试验 |
4.7 实验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交叉耦合的多电机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
5.1 多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
5.2 控制策略 |
5.3 控制系统模型 |
5.4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5.5 速度协调控制系统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载试验台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6.1 上位机测控软件 |
6.1.1 软件状态机设计 |
6.1.2 振动分析模块设计 |
6.2 PLC软件设计 |
6.3 数据存储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调试与试验 |
7.1 生产节拍测试 |
7.2 驱动与加载精度测试 |
7.3 振动与噪声测试 |
7.4 各功能测试结果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研究方案与思路 |
第2章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运行现状分析 |
2.1 唐山供电公司的辖区概况 |
2.2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的主要问题 |
2.2.1 隔离开关的操动机构失灵 |
2.2.2 隔离开关的绝缘瓷瓶断裂 |
2.2.3 隔离开关的部件损坏变形 |
2.2.4 隔离开关设备过热 |
2.2.5 隔离开关设备的锈蚀 |
2.3 唐山供电公司辖区内高压隔离开关设备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2.3.1 隔离开关操动机构失灵的原因分析 |
2.3.2 隔离开关绝缘瓷瓶断裂的原因分析 |
2.3.3 隔离开关部件损坏变形的原因分析 |
2.3.4 隔离开关设备过热的原因分析 |
2.3.5 隔离开关设备锈蚀的原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 |
3.1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工作概述 |
3.2 隔离开关设备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3.2.1 高压隔离开关的基本组成结构 |
3.2.2 高压隔离开关的动作过程 |
3.3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遵循的依据与原则 |
3.3.1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的依据 |
3.3.2 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改造的原则 |
3.4 隔离开关完善化工作的几种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方案 |
4.1 隔离开关的完善化设计与改进方案 |
4.1.1 操动机构失灵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2 绝缘瓷瓶断裂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3 部件损坏变形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4 设备过热的完善化与改进 |
4.1.5 设备锈蚀的完善化与改进 |
4.2 设备完善化改造的效果 |
4.3 设备完善化效果的巩固措施建议 |
4.3.1 严格执行设备的工艺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 |
4.3.2 做好完善化改造的现场安装与调试环节的管理 |
4.3.3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化方案 |
4.3.4 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 |
4.3.5 完善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它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HVDC应用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程 |
1.1.1 常规直流输电技术 |
1.1.2 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
1.1.3 中国的直流输电技术发展概况 |
1.2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概况 |
1.2.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技术背景 |
1.2.2 工程应用情况 |
1.2.3 MMC-HVDC的优势与不足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MMC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
2.1 主电路拓扑结构 |
2.2.1 换流器结构 |
2.2.2 基于MMC的HVDC系统结构 |
2.2 MMC的数学模型 |
2.2.1 MMC的开关模型 |
2.2.2 MMC的平均值模型 |
2.2.3 MMC的小信号模型 |
3 MMC的阀组级控制 |
3.1 基于脉宽调制的阀组级控制 |
3.1.1 载波移相脉宽调制(Phase Shift SPWM)的调制控制 |
3.1.2 采用PWM控制时的子模块均压控制 |
3.2 基于最近电平调制的阀组级控制 |
3.2.1 NLM法的电平生成原理 |
3.2.2 采用NLM法时的子模块电压平衡控制:控制时机的产生 |
3.2.3 采用NLM法时的子模块电压平衡控制:选择性投切策略 |
3.3 改进的NLM阀组级控制 |
3.3.1 n可控的NLM调制控制 |
3.3.2 改进型n可调的NLM调制控制 |
3.3.3 可用于全H桥子模块的NLM调制控制 |
4 MMC-HVDC的换流器级和系统级控制 |
4.1 MMC-HVDC换流器级控制 |
4.1.1 MMC的交流侧有功无功电流解耦控制与参数设计方法 |
4.1.2 MMC的直流侧电流控制与参数设计方法 |
4.1.3 MMC-HVDC的基本输出控制 |
4.2 MMC-HVDC系统级控制 |
4.2.1 典型的MMC-HVDC系统级控制 |
4.2.2 含直流功率类控制的系统级控制 |
4.2.3 其他运行模式下的系统级控制 |
5 功率单向传输的低成本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
5.1 非储能型ULMMC-HVDC的拓扑与基本原理 |
5.2 电容储能的ULMMC-HVDC系统 |
5.3 电池储能的ULMMC-HVDC系统 |
6 大规模MMC-HVDC系统的电磁暂态仿真技术 |
6.1 MMC-HVDC主电路系统的快速电磁暂态仿真模型 |
6.1.1 全H桥或半H桥子模块的MMC快速电磁暂态仿真模型 |
6.1.2 带有电池的子模块快速电磁暂态仿真模型 |
6.1.3 35kV/±40kV/480SM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电磁暂态仿真模型 |
6.2 MMC-HVDC的控制系统优化仿真 |
6.3 提高大规模电力电子系统电磁暂态仿真效率的其他措施 |
7 MMC的验证样机开发 |
7.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验证样机设计指标 |
7.2 主电路及子模块设计 |
7.3 子模块的测控信号复用电路 |
7.3.1 子模块的测控信号复用电路基本原理 |
7.3.2 测控信号复用电路与子模块的接口 |
7.4 控制系统设计 |
7.4.1 全比例MMC控制系统结构 |
7.4.2 监控工作站设计 |
7.4.3 主控制器设计 |
7.4.4 阀组级控制器功能设计 |
7.5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7.5.1 稳态运行实验 |
7.5.2 功率阶跃实验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6)发电厂6kV厂用电系统电弧光保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弧光的产生及危害 |
1.2.1 故障电弧产生的原因 |
1.2.2 故障电弧的特性及危害 |
1.3 开关柜弧光短路故障的防护措施 |
1.4 母线保护概况 |
1.4.1 装设母线保护的必要性 |
1.4.2 母线保护的分类 |
1.5 现有的中低压母线保护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弧光故障的分析研究 |
2.1 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中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 |
2.2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电弧接地故障分析 |
2.3 故障电弧仿真 |
2.3.1 电弧的动态模型 |
2.3.2 电弧模型的 MATLAB 分析 |
2.3.3 单相电弧性接地的仿真实验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监测技术在弧光保护中的应用 |
3.1 在线监测技术应用 |
3.1.1 电气设备的绝缘故障在线监测的必要性 |
3.1.2 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3.1.3 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
3.1.4 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实例 |
3.2 电弧光保护基本原理 |
3.3 电弧光保护系统的特点 |
3.4 弧光保护与过流保护比较 |
3.5 保护系统实现的功能 |
3.6 电弧光保护功能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勃湾发电厂6kV 厂用开关柜弧光事故实例分析 |
4.1 事故经过分析 |
4.2 设备损坏情况 |
4.3 故障原因分析 |
4.3.1 分析认为故障原因 |
4.3.2 暴露的问题 |
4.3.3 防范应急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弧光保护在海勃湾发电厂6kV 厂用系统的应用 |
5.1 海勃湾发电厂6kV 厂用系统介绍 |
5.2 系统配置方案 |
5.3 系统功能 |
5.4 定值整定 |
5.5 整体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详细摘要 |
(7)配电网混合式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1.2.1 动态无功补偿的必要性和作用 |
1.2.2 无功功率理论的研究进展 |
1.2.3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 |
1.3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研究现状 |
1.3.1 建模仿真的研究 |
1.3.2 控制策略的研究 |
1.3.3 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研究 |
1.3.4 底层驱动控制的研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数学描述与特性分析 |
2.1 动态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
2.1.1 改善电压调整 |
2.1.2 提高输电线路稳态输送容量 |
2.1.3 预防电压不稳定 |
2.2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1 TSC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STATCOM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3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数学模型 |
2.3.1 系统平衡时HSVG的数学模型研究 |
2.3.2 系统不平衡时HSVG的数学模型研究 |
2.4 HSVG的特性分析 |
2.4.1 HSVG的电压-电流特性 |
2.4.2 HSVG的稳定性分析 |
2.4.3 HSVG的谐波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控制策略研究 |
3.1 基于无功储备的静止无功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
3.1.1 HSVG的一般控制策略 |
3.1.2 HSVG的无功储备控制 |
3.2 电力系统基波无功电流的检测 |
3.2.1 并联补偿装置的指令信号计算方法 |
3.2.2 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无功电流的实时检测方法 |
3.2.3 无功电流的实时检测方法中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3.3 HSVG用于负荷补偿时的补偿电流控制方法 |
3.3.1 并联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控制方式 |
3.3.2 基于空间矢量调制的滞环比较PWM控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基于DSP和FPGA的数字化控制系统 |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4.2.1 DSP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2.2 数据采集系统 |
4.2.3 FPGA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3.1 下位机软件平台的设计 |
4.3.2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
4.4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4.4.1 抗干扰设计 |
4.4.2 容错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混合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的构成 |
5.2 动态无功补偿单元的主电路设计 |
5.2.1 主电路拓扑结构和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 |
5.2.2 IPM的驱动和保护 |
5.2.3 直流侧电容的设计 |
5.2.4 交流侧电感的选择 |
5.3 静态无功补偿单元的主电路设计 |
5.3.1 静态无功补偿用并联电容器的选择 |
5.3.2 TSC的主电路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HSVG的开环并网实验 |
5.4.2 HSVG的闭环并网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ZF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项目与项目管理 |
2.1.1 项目 |
2.1.2 项目管理 |
2.1.3 建设项目的定义和分类 |
2.2 标准化 |
2.2.1 标准 |
2.2.2 标准化 |
2.2.3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 |
2.2.4 标准化管理 |
2.3 工程项目管理与标准化之关系 |
2.3.1 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 |
2.3.2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作用 |
2.4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标准化之关系 |
2.4.1 风险的形式 |
2.4.2 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 |
2.4.3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标准化 |
第3章 ZF项目案例分析 |
3.1 ZF项目简介 |
3.2 ZF项目标准化管理描述 |
3.2.1 工厂建设标准文件的形成 |
3.2.2 工程师项目管理控制 |
3.2.3 工程师素质 |
3.2.4 工程师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方法 |
3.3 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
3.3.1 项目的决策管理 |
3.3.2 项目计划管理 |
3.3.3 项目组织管理 |
3.3.4 项目的领导 |
3.3.5 项目的控制 |
3.3.6 项目的创新管理 |
第4章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4.1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
4.1.1 建立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组织工作 |
4.1.2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改进 |
4.1.3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 |
4.2 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应用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革镇堡变电站66kV系统零序保护的设计与研究[D]. 姜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2]汽车变速箱加载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D]. 马渝翔.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8)
- [3]高压隔离开关设备完善化设计与改进[D]. 姜才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5(02)
- [4]火力发电厂厂用公用系统设备改造电源过渡论证探讨与实施[A]. 郭永红. 全国火电300MW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四十二届年会论文集, 2013
- [5]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在HVDC应用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郭捷. 浙江大学, 2013(07)
- [6]发电厂6kV厂用电系统电弧光保护的应用研究[D]. 胡斌.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7]配电网混合式动态无功补偿技术的研究[D]. 张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8]ZF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与应用[D]. 方磊. 山东大学, 2009(05)
- [9]开关柜母线系统验收点滴[J]. 管留生. 电世界,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