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建设论文,对策论文,诚信论文,我国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08)08-0052-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最大化成了部分人的追求,有些人为了眼前利益把作为市场经济规律的诚实守信抛于脑后,造成社会上不诚信行为越来越多。受社会上这一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力,部分大学生的各种不诚信行为也充斥着高校这块净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研究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清楚地分析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现状,找出诚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把诚信制度分为政治诚信制度、经济诚信制度、学习诚信制度、道德诚信制度和就业诚信制度五个方面,并对这五个方面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通过调研统计,有2241人认为政治诚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诚信制度建立不完善,没有形成体系”,占总调研人数的78.49%。选择经济诚信制度建立不完善的有1950人,占总调研人数的68.30%。另外分别有65.95%、77.13%、71.42%的人选择了学习诚信制度、道德诚信制度和就业诚信制度建立不完善。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已建立的诚信制度不完善是诚信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
2.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可执行性。通过对调研数据的仔细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不力”是继“建立不完善”之后的第二大问题。例如,在对政治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统计中有69.11%的人认为“政治诚信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对经济诚信制度的统计中有1448人认为“经济诚信制度难以执行”,占总调研人数的50.72%。同样,学习诚信制度和道德诚信制度建设也存在这一问题,分别有1750人和2186人认为缺乏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占总调研人数的61.30%和76.57%。现行的诚信制度对违信者的惩罚力度不够,不具有强劲的约束力。如在大学生政治诚信制度中有入党的必经程序,却没有对不按程序入党的处罚规定;在大学生经济诚信制度中有关于大学生按时返还助学贷款的规定,但对不按时返还助学贷款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种仅有简单规定,没有具体惩罚措施或惩罚过轻的诚信制度不能形成对学生强有力的约束。
3.诚信制度建设没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拥有较丰富的知识并且具有较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同时逆反心理较重,反感空洞的说教。建立大学生诚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能够按照诚信制度的规定自觉遵诚守信,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所以,诚信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能一刀切地要求他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而是应该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诚信”潜移默化地深入其心,同时对极少数不诚信的学生按照诚信制度进行处理。然而,我国现行的诚信制度却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规定他们必须遵守统一的诚信标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得诚信制度难以真正的落实。
4.没有建立起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诚信监督机制是诚信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而我国却还没有诚信监督的相关规定。如,在大学生学习诚信中规定对于弄虚作假取得学籍的大学生查出后取消学籍,但由于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学生在这方面的监督责任,也没有检举、揭发的奖励办法,给查处造成了困难。这不仅使诚信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而且也容易滋长不正之风。此次对就业诚信制度的调研分析中有1428人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诚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诚信监督机制缺乏”,占总调研人数的50.02%。
二、我国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主要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个人的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对传统诚信原则有动摇和怀疑,在认知上容易产生一种错位,认为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从而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环境,不能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片面强调所谓个人价值,追求物质利益,放弃了诚实守信方面的约束和要求。如在问及“大学生政治(经济、学习、道德、就业)诚信制度建设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时,选择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分别占了总调研人数的46.8%(65.32%、77.02%、74.40%、76.18%)。
2.学校诚信教育缺失。高校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阵地,高校不仅要重视智力教育而且要注重德育,只有德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仍有不少学校只注意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把“知识”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在调查中,关于“大学生道德诚信和就业诚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72.22%人选择了“学校诚信教育缺失”。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无疑会阻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给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造成障碍,使诚信制度的建设、实施缺少思想基础。
3.家庭诚信教育不足。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温室,更是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重要场所。在调研问卷中涉及到家庭教育对诚信制度建设影响的两道题中分别有74.4%和44.13%的人选择了家庭教育也是影响诚信制度建设的原因之一。受我国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向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较注重智育,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更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没有把诚实守信、不撒谎、说实话作为孩子最重要的道德品格来教育和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考
1.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就必须在制度上下手。可以建立一个针对性强、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诚信档案应该包括“做诚信大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评议”“学习成绩”“健康状况”“贷款状况”“奖惩纪录”“个人意见”“系意见”“备注”等。①大学生诚信档案应该由专人填写,把每一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信用情况一一纪录,并加以保存。并把大学生诚信档案信息作为入党、就业、奖学金评定和三好学生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不仅使大学生有了第一个信用纪录,而且也会使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自我、调整自我,做诚实的事,自觉地遵守、维护诚信。
2.建立大学生诚信测评制度。诚信测评制度是指对有关大学生诚信的几个重要因素(诚实、守信、正直、友善等)作详细的了解,得出大学生的诚信度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诚信测评的基础上,根据诚信度的高低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程度、内容、形式的诚信道德教育,以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发展形成科学的导向,为诚信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测评制度时要把诚实、守信列为测评的主要因子。在测评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评价出每位学生的诚信度。这项制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大学生的诚信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导向。
3.建立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高校应建立起校内诚信监督机制,其监督对象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要大力争取全校师生的共同支持。如建立网络公示制度,建立校内有关部门、任课教师参与的诚信监督网络,建立大学生诚信认证制度,加强大学生诚信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监督,同时要注意对教师、管理者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并作公开处理。
4.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制度。要提高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度,除了完善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建立奖惩制度。一方面,加大对不诚信者的惩罚力度,把大学生的不诚信念头扼杀于萌芽之中。同时要注意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到不诚信的后果,从反面教育大学生遵守诚信原则,诚实做人,诚信办事。为此,学校应对师生不诚实、不讲信誉、不道德的行为给以严厉的惩罚,让他们为违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例如作弊的学生要按照学校规定处理,重者开除学籍,轻者记过留校察看等,决不可不了了之,甚至姑息纵容。另一方面,要建立诚信奖励制度,对诚实守信的行为给以激励。如对信用度高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学生评选、入党等方面应优先推荐。只有在加强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和对诚信行为的奖励,才能更好地保障诚信制度的实施和执行,使教育和规定相结合、引导和管理相辅助,减少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诚实守信的校园风尚。
注释:
①张玉山:《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教书育人》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