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理论与科教兴国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科教兴国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教育理论。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与形成科教兴国战略的渊源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事业,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邓小平同志的整套治国方略是以科教兴国思想为核心,又是以抓科技和教育为突破口而逐渐展开的。
邓小平教育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展开的。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生动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概括。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一复出,就自告奋勇地提出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对文革中的“重灾区”科教战线率先进行了大力整顿。把端正思想路线作为突破口和实现全面拔乱反正的第一步,他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中央也同意了,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又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长期思索着事关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大问题,而教育和科技事业的振兴,在他整个治国万略中占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时期,小平同志用了很大的精力领导推翻了“文革”中“四人帮”在科教战线炮制的“两个估计”、摘掉了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帽子,重新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制定了新的知识分子政策,迅速恢复了高考制度,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使中华民族重新走上了振兴之路。小平同志还领导了著名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党最终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邓小平同志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到92年南方谈话,是小平同志率领全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邓小平理论全面展开的重要时期,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科学体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邓小平文选》222篇文章中,论及科技和教育的有119篇,绝大多数文章都集中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60%论及科技和教育,近四分之一是专门或重点论述科技和教育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变化了的国际环境,小平同志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间的竞争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同志从国际国内的全局中,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教育问题,认为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他深刻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并特别强调:“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师重教的风气。他还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我们要大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时,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以及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的教育经验等方面,邓小平同志都有非常深刻而丰富的论述。
二、邓小平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邓小平教育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中。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科教兴国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同志对依靠科技和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进行了多方面阐述,并具体指挥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体制改革,为后来形成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优先发展科技、教育的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为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作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立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进一步把科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四大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大决策、措施。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同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根据中央的建议,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写入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
三、科教兴国战略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这样的形势,可以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人才科技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谁就会在世界范围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学习,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深远意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前瞻性重大决策的宏大眼光。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国际上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带来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是来自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因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根本上讲是教育的竞争,而高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的时代,又是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时代,改革高等教育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就不能适应从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变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和江总书记的有关指示精神,我们的思想就会在这个大背景大角度中得到深化,对办好教育就会增强信心,对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好我们的工作就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