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作家再考_桂阳论文

梁氏作家再考_桂阳论文

梁代作家二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梁书·徐摛传》之舛讹

《梁书》卷三十《徐摛传》云:“太宗后被幽闭,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但较之萧绎《法宝联璧序》,便可发现其中有误,徐摛应生于宋明帝泰始七年(471), 其卒时年岁为八十一。关于这一点,曹道衡先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徐摛生卒年》一文已作考辨(注: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第452页。)。除此以外, 《梁书》本传对徐摛被周舍荐入萧纲府后的行迹叙述,有些地方,殊难理解:

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室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王为丹阳令尹,起摛为秣陵令。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议参军。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令军书,多自摛出。

上面引文中有“.”号者是笔者所加。按照史书的通常惯例, 人物传记一般采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传记有的时候也插入一些事件的起因、背景方面的叙述,或者对历史人物的某些特征作些概述性的描绘,但都以不破坏整体叙述过程为原则。上引《梁书·徐摛传》中一段文字,应该说是按时间的先后来叙述的,并且没有插叙和概述。但加点部分的文字则使徐摛行历的表述淆混不清。因为徐摛是随萧纲迁转,所以将上面所引与《梁书》卷四《简文帝纪》及卷三《武帝纪下》所述萧纲行迹相对照,我们便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之所在。《简文帝纪》云:

(天监)十四年,徙为都督江州诸军事、云麾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十七年,征为西中郎将、领石头戍军事,寻复为宣惠将军、丹阳尹,加侍中。普通元年,出为使持节、都督益宁雍梁南北秦沙七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未拜,改授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四年,徙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诸军事、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五年,进号安北将军。

又同书卷三《武帝纪下》云:

(普通元年十月)辛酉,以丹阳尹晋安王纲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

(普通二年春正月甲戍)新除益州刺史晋安王纲改为徐州刺史。

由此可知徐摛随萧纲迁转的经历为:天监十四年随萧纲出镇江州,为云麾府记室参军。紧接着是天监十七年萧纲出为丹阳尹,起徐摛为秣陵令。普通元年十月萧纲为平西将军,徐摛转平西府中记室。普通二年正月萧纲改为徐州刺史。《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上》:“南徐州,镇京口。”其领郡有南东海郡,下辖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徙、武进。则徐摛随萧纲移镇京口,自然可以带郯令。但《梁书·徐摛传》中插有“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萧纲为安北将军在普通五年,不仅时间在后,而且当时萧纲为雍州刺史。雍州远在西北部,地域上与南东海郡的郯县了不相涉。故徐摛带郯令断不在为安北中录事参军之后。同样,徐摛是在郯令上丁母忧的,按照当时的丧服制度,三年之丧,实际上是二年零七十天或二年零九十天。《通典》卷八十七《礼四十七·凶九》:“今约经传,求其适中,可二十五月终而大祥,受以祥服,素服麻衣。二十六月而撣,受以撣服。二十七月终而吉,吉而除。徙月乐,无所不佩。夫如此求其情而合乎礼矣。”据此知徐摛于普通二年丁母忧,至少在普通四年下半年已经服除,可以出仕任职。《梁书·徐摛传》云:“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諮议参军。”正好与徐摛丁母忧服除时间相吻合。普通五年,萧纲进号安北将军,徐摛则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

最后,关于萧纲总戎北伐,徐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起草教命军书,此一叙述也有问题。《梁书·徐摛传》云萧纲在大通初总戎北伐。其实不然。《梁书》卷四《简文帝纪》:“(萧纲)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拓地千余里。”卷三《武帝纪下》:普通“六年春正月丙午,安北将军晋安王纲遣长史柳津破魏南乡郡(校勘记:“‘柳津’,《通鉴》作‘柳浑’”),司马董当门破魏晋城。庚戌,又破马圈、彫阳二城……庚申,魏镇东将军、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内附。己巳,雍州前军克魏新蔡郡。”又云大通二年“夏四月辛丑,魏郢州刺史元愿达以义阳内附,置北司州,时魏大乱,其北海王颢、临淮王彧、汝南王元悦并来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隽、南荆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艺文类聚》卷二十五有萧纲《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注:严可均《全梁文》卷十一辑此文。)

卿门世英叶,中州旧族,自金天失驭,帝鼎南迁,衣冠播越,不及俱迈。岂可屈志膳戎,久沦胡壤?今皇师外扫,天钺四临;海荡电飞,云蒸雨合。所摧所克,是卿之具间也。且伪国沸腾,四方幅裂;主虐臣奸,牝鸡乱政。若能早识事机,翻归有道,岂直图形长乐,刻像钟鼎,时事易差,相思勉励。但明月暗投,昔人为诫;邻藩赠药,有可虚怀。密驿轻邮,侧望归简。”

显然,此书当是大通二年四月北魏南荆州刺史李志以地归降以前所作,也是萧纲的劝降书。一纸文书,致敌来降,此文在军事上可以说达到了与丘迟《与陈伯之书》同样的效果。徐摛既然从天监八年即开始跟随萧纲,随府迁转,极少间断,而萧纲北伐始自普通六年至大通二年,频频告捷,拓地千里。在这四年中,徐摛并未他任,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徐摛自普通六年起即参与有关北伐之事,像《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之类文书当出自徐摛之手。故《梁书·徐摛传》所云“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应该说其表述并不十分准确,只是重点指出了徐摛大通二年的行迹。

综上所述,徐摛入萧纲府后的经历可归结如下:

①天监八年(509),徐摛39岁。被内兄周舍荐于梁武帝萧衍,为晋安王萧纲侍读;

②天监十四年(515),徐摛45岁,随萧纲出镇江州, 补云麾府记室参军;

③天监十七年(518),萧纲为丹阳尹,徐摛起为秣陵令;

④普通元年(520),徐摛50岁。十月,萧纲为平西将军, 徐摛转平西府中记室;

⑤普通二年(521),徐摛51岁。萧纲为南徐州刺史, 徐摛随府出,移镇京口,带郯令,以母忧去职:

⑥普通四年(523),徐摛53岁。萧纲出镇襄阳, 徐摛固求西上,迁晋安王諮议参军;

⑦普通五年(524),徐摛54岁。萧纲进号安北将军, 徐摛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

⑧普通六年(525),徐摛55岁。萧纲北伐,徐摛预其事;

⑨大通二年(528),徐摛58岁。萧纲北伐频频告捷, 徐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出自其手。

二、周兴嗣生年考

周兴嗣主要活动在齐季和梁代天监时期,在当时的文坛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其生年不详。《梁书》卷四十九和《南史》卷七十二都只言周兴嗣“普通二年卒”,未言其卒时年岁,因而其生年无法确定。现在唯一可供推敲的只有《梁书》本传中的下面一段文字:

兴嗣世居姑孰。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尝步自姑孰,投宿逆旅,夜有人谓之曰:“子才学迈世,初当见识贵臣,卒被知英主。”言终,不测所之。齐隆昌中,侍中谢朏为吴兴太守,唯与兴嗣谈文史而已。及罢郡还,因大相称荐。本州举秀才,除桂阳郡丞,太守王嵘素相赏好,礼之甚厚。

上述周兴嗣游学京师,从十三岁始,“积十余载”,则兴嗣学成时至少已二十四岁。又云“齐隆昌中,侍中谢朏为吴兴太守,唯与兴嗣谈文史而已。”《梁书》卷十五《谢朏传》:“隆昌元年,复为侍中,领新安王师,未拜,固求外出。仍为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受召便述职……建武四年,诏征为侍中、中书令,遂抗表不应召。”《南齐书》卷四《郁林王纪》:“隆昌元年春正月丁未,改元,大赦……秋七月庚戌……二十二日壬辰,使萧訦、坦之等于省诛曹道刚、朱隆之等,率兵自尚书省入云龙门……(帝)出西弄,杀之。”则萧昭业隆昌(494)年号仅从正月延至七月。谢朏任吴兴太守即在此数月之内。此时周兴嗣当在吴兴,故谢朏能与之谈文史。谢朏罢郡还京在建武四年(497),此次还京是为向朝廷表奏不受侍中、 中书令之职(他真正回京则在后来的梁天监二、三年),他在此次回京不长的时间内也“因大相称荐”,为周兴嗣大造声势。

周兴嗣举秀才、除桂阳郡丞的时间也不详。不过,从当时的桂阳太守王峻的事迹中倒可获得一些线索。王峻,《梁书·周兴嗣传》作“王嵘”,校勘记:“‘嵘’《册府元龟》六八七作‘峻’。疑作‘峻’是。《南史·王峻传》,峻仕齐为桂阳内史,天监初还,时正相接。”王峻此前经历,据《梁书》卷二十一《王峻传》云:

王峻字茂远……父秀之……以父忧去职。服阕,除太子洗马,建安王友。出为宁远将军、桂阳内史,会义师起,上流诸郡多相惊扰,峻闭门静坐,一郡帖然,百姓赖之。

又据《南齐书》卷四十六《王秀之传》:“隆昌元年,卒官。年五十三。”则王峻丁父忧在隆昌元年(494),服阕出任在建武四年。 王峻为建安王友,建安王即明帝第六子萧宝寅,他是在武帝第九子建安王萧子真被杀后继其封的。《南齐书》卷四十《武十七王·建安王子真传》:“延兴元年,转镇军将军,领兵置佐,常侍如故。其年见杀,年十九。”又卷五十《明七王·鄱阳王宝寅传》:“桂阳王宝寅字智亮,明帝第六子也。建武初,封建安郡王。二年,为北中郎将,镇琅邪城。明年,出为持节、都督江州军事、都督郢司二州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寻进号前将军。永元二年,征为抚军。领石头戍事,未拜。三年,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石头。”则建安王萧宝寅建武二年(495)镇琅邪城,三年(496)以后一直在江州,东昏即位(499 )时在郢州,直到永元二年(500)才被征还京。 故王峻为建安王友最早在永元二年,王峻“出为宁远将军、桂阳内史”亦当在此时,因为萧衍义师起时(501)他稳镇本郡,“一郡帖然,百姓赖之”, 不应指其出镇时情况,而用以指其出镇一年后的情况为妥。弄清王峻为桂阳太守在永元二年,三年(500至501),再来看周兴嗣的仕历就比较清楚了。他举秀才,除桂阳郡丞,被王峻所礼接当在永元二年(500)。

但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为什么王峻对周兴嗣“素相赏好,礼接甚厚”?这恐怕与谢朏的举荐有关系。谢朏一家当与王秀之一家有一定的交谊。谢朏与王秀之是吴兴太守的先后任,《南齐书·王秀之传》:“秀之寻征侍中,领游击将军。未拜,仍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隆昌元年,卒官。”谢朏正是在隆昌元年出任吴兴。又王峻与谢朏弟子谢瀹之子谢览友善,《梁书·王峻传》:“峻性详雅,无趋竞心。尝与谢览约,官至侍中,不复谋进士。览自吏部尚书出为吴兴郡,平心不畏强御,亦由处世之情既薄故也。”且谢朏与王峻于隆昌元年、建武四年在京均有机会接触,谢朏向王峻推荐自己的同乡周兴嗣,也极有可能。故王峻在任桂阳内史时已对周兴嗣较为了解和熟悉,所以永元二年对新除的桂阳郡丞周兴嗣“礼之甚厚”。至此,《梁书·周兴嗣传》中所言兴嗣十三岁游学京师至萧衍起义师、兴嗣献《休平赋》这一段经历的大致线索便基本清楚了。但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即周兴嗣游学京师,“积十余载”,至隆昌元年,中间到底间隔多少年?史臣连带而及,并未明言,不过其中夹有一点关于周兴嗣神道奇遇的叙述。与神人相遇,告以天机云云,事固荒诞不可信。史臣每以怪诞神异之事入史以显灵验,《南史》尤好之。《梁书》亦不乏其例。但此类叙述夹在人物行迹的叙述之中,多少带有一些间接议论的性质,而不具时间发生之过程。具体到周兴嗣身上,神人与其言“子才学迈世,初当见识贵臣,卒被知英主”,即言其先被知于谢朏,后获幸于梁武,实际上是对周兴嗣仕运的概括。明乎此,则《梁书·周兴嗣传》叙其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后,应紧接“齐隆昌中……”兴嗣与谢朏结识有两种情况:一是谢朏至吴郡后才认识兴嗣;一是谢朏先在京师与兴嗣相识,后又在吴郡与之相遇,便与兴嗣谈文史。我以为后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总之,谢朏与兴嗣谈文史之事在吴郡。设若周兴嗣学成一年后至吴郡,则当时兴嗣已二十五岁,即隆昌元年,兴嗣二十五岁。以此上推,则周兴嗣生于宋泰始六年(470), 十三岁游学京师时是齐建元四年(482),学成时二十四岁,乃齐永明十一年(493)。

这一结论放到《梁书·周兴嗣传》中去检验,也较为合理。第一,永元二年,兴嗣三十一岁,举秀才,出仕。周兴嗣既非甲族,三十一岁举秀才、出仕实属正常情况。《梁书》卷三十三《王僧孺传》中任昉为萧遥光表荐王僧孺曰:“前侯官令东海王僧孺,年三十五,理尚栖约,思致悟敏,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也属此类,可以互参。第二,周兴嗣普通二年卒,年五十二岁,与《梁书》同卷后列吴均年岁只差一岁,后卒一年,时间比较接近。

标签:;  ;  ;  ;  ;  ;  ;  

梁氏作家再考_桂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