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湖南桑植 427100)
摘要:目的 对比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青年乳腺癌及同期收治的124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次为导管内癌;临床分期均以II期为主,其次为I期;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7.44%,显著大于中老年组的37.90%(P<0.05);两组患者P53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青年组ER及PR阳性率显著小于中老年组,HER-2及Ki-67阳性率显著大于中老年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与绝经后乳腺癌对比,青年乳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恶性程度高及侵袭性强。
关键词:青年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病理特点
乳腺癌主要指乳腺上皮组织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分泌功能紊乱条件下,在促癌因子的作用下,呈恶性增生成肿瘤[1]。在临床上,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被认为与绝经前后的雌激素分泌紊乱密切相关。近年来,青年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由于青年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需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而提供依据;但青年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利于青年乳腺癌、绝经后乳腺癌的标准性诊断、治疗[2]。对此,为进一步提高对上述两种乳腺癌病理特点的认知水平,本研究旨在对比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治疗的86例青年乳腺癌及同期收治的124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青年组86例,年龄范围18岁-34岁、平均年龄(29.4±3.5)岁;婚姻状态:未婚22例、已婚64例;中老年组124例,年龄范围45岁-68岁、平均年龄(55.7±7.41岁;婚姻状态:未婚3例、已婚121例。
1.2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病理分类,主要分为非浸润性癌、原位癌早期浸润及浸润性癌;根据AJCC乳腺癌分期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分为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对所有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计算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抑癌基因(P53)、核蛋白(Ki-67);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特点。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对比
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次为导管内癌;临床分期均以II期为主,其次为I期;详情见表1、2。
表1: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对比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分期对比
3讨论
绝经后乳腺癌作为最常见的乳腺癌,但随着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伴有年轻化趋势,青年乳腺癌发病率随之递增[3]。通过以往研究表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免疫组化特点作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次为导管内癌;临床分期均以II期为主,其次为I期;提示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评价患者疗效、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众多研究表明,青年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转移个数较多。研究认为,青年乳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延误诊治密切相关。有国内学者研究指出[4],青年乳腺癌的癌细胞转移活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青年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密切相关。通过本研究可知,青年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7.44%,显著大于中老年组的37.90%;进一步佐证青年乳腺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侵袭性强。
在乳腺癌的发病过程中,ER、PR、HER-2、P53及Ki-67介导病情的发展;通过对比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免疫组化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指导两者的临床诊治。ER及PR在乳腺癌病情转归中发挥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乳腺细胞的生长、分化,协同改善乳腺癌的预后:HER-2可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肿瘤细胞的侵袭力。此外,有关报道,HER-2可增强肿瘤转化活性,刺激癌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Ki-67作为细胞增殖活跃的标记物,可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大量研究表明[5],Ki-67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肿瘤大小及组织分级相关,直接反映患者的预后。在本研究中,青年组HER-2及Ki-67阳性率显著大于中老年组;进一步提示与绝经后乳腺癌对比,青年乳腺癌的预后较差,恶性程度高及侵袭性强。
参考文献
[1]徐文祥.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6):34-35.
[2]李广丽.陈继红.刘校瑾.等.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09(8):1224-1224,1283.
[3]秦颖.张同先.张巍等.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6,15(4):235-236
[4]董慧婷.王慧颖.邢鹏.等.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J].山东医药,2017,51(12):81-82.
[5]崔欣欣.绝经后、青年期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观察[J].饮食保健,2017.04(12):43-44
论文作者:陈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9
标签:乳腺癌论文; 病理论文; 青年论文; 患者论文; 淋巴结论文; 两组论文; 类型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