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诀窍:不相信任何诀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诀窍论文,不相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总是相信那些江湖郎中的骗术,什么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甚至在企业经营上也是如此,只是它们被改头换面,称作什么概念或理论罢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因为人们总是想找到一些简单的公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几乎任何东西,只要装上漂亮的包装,贴上诱人的标签,就会像糖果一样被人吞食。企业经营管理也是如此。
在我50多年的企业管理生涯中,我读过很多本书,看过很多文章和学术论文,它们都告诉你怎样成功地管理企业。年轻时,我不仅相信这些,而且一字不漏地记牢所有的公式和理论,因为我想,教授和管理专家们是不会出错的。但是随着我在管理上的阶梯越升越高,当我能独立地做出决策,并让别人去执行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理论并非像他们所宣称的那么灵。
事实上,我还从未碰见过一个总经理,仅仅根据某套公式、图表和管理理论来管理他的企业。恰恰相反,我知道有许多出色的企业管理者,连中学都未读完,更不用说懂什么管理理论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他们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和企业一起成长。
在数不尽的企业管理理论中,最新的要算“Z理论”或“日本企业管理的艺术”了。这是两本畅销书的名字。它们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修正美国的企业管理方法,以应付日本的竞争。而早在“Z理论”以前,麻省理工学院的道格拉斯·麦克雷格教授已经创立了企业管理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认为,没有哪个人喜欢艰苦的工作,除非他必须这么做;他也不喜欢负太多的责任,除非他绝对需要某种权力以完成一件具体工作。在这一前提下,一个按照“X理论”运行的企业有一套严密的指挥机构,上一级对下一级发出明白无误的命令,告诉他们必须做什么,什么时候必须完成,以及怎样去做。
“Y理论”则相信,所有的人不管负有何种程度的责任,都本能地想尽量把工作做好。“X理论”的那套做法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在“Y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管理必须贯彻平等待人的原则,通常的做法是让工人在生产决策中占一席之地。许多现代管理者多倾向于“Y理论”,设法在企业中灌输一种集体精神——至少他们声称要这样做。
但问题是,在我所知的公司中,没有一家严格遵守“X理论”或“Y理论”,就是军队也办不到。如果你对战场上中士和少尉的作用略知一二的话,你就会明白,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中,人比军衔重要得多。在危急的情况下,一个有能力的少尉会成为领导;但如果少尉是个草包,一个有能力的中士就会做关键决策。这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情况。在现实中,关键决策总是由那些具有领导自信心的人做出的,不管他们是在五角大楼或是在监禁中,在经理办公室还是在公司餐厅。这么说也许有点将现实生活过于简单化了。我认识一些管理者,他们喜欢被告知去做什么,而不想要那些也许会危害他们职业生涯的决策权,但一旦将其引入正确的方向,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智慧去完成分配的工作。我也认识一些管理者,他们动力十足,但只有当你让他们分享一部分决策权时,他们才会干得出色,他们讨厌被人命令。若这两类人在同一公司里工作,如果你是总裁,你怎么干?是依照“X理论”还是“Y理论”?
在日本,大公司对待雇员就像父母对待孩子。它保证不解雇雇员,给雇员造成一种安全感。他们把管理者和工人融为一体,提倡集体决策,共同分享成就,共同承担责任,个人专横是会遭到冷遇的。作为对公司的回报,日本工人忠于职守、勤奋工作的程度比起他们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来一点不差。
美国的企业界却是另一番景象:较短的雇佣时间,提升快,解雇也快;个人决策,个人负责,独自接受奖励,也独自承担惩罚;强调专业化的分工和不同于日本人的集体忠诚的个人忠诚。
这是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与日本企业明朗、火红的色彩相比,美国企业显得苍白、灰暗。然而我怀疑这差别是否真有这么巨大。退一步说,就算是如此,我们美国人愿意用我们一向珍惜的个人自由和平等,去和日本人的家长式的管理和无视个人利益的恭顺相交换吗?即使我们想交换,能交换得成吗?和我们迥然不同的那种日本式的生活,是建立在一种古老的文化基础之上的,这种根深叶茂的古老文化孕育了日本现代管理方式,这也是这种文化所能孕育出来的唯一方式。我们国家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初也曾有过一个与此有几分相似的家长式的企业管理体制。但是在很久以前,我们就明智地放弃了企业对被雇佣者的生活的控制权。你可以从一个公司转到另一个公司,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可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学习想学的东西,干想干的事,挣更多的钱。这种个人自由有什么不好?
不管是“X理论”还是“Y理论”或“Z理论”都不能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去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像时髦的服装一样,各种管理理论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它们今天是人人嘴上的马路新闻,明天就可能无人问津了。
还有一种有关人事分类的理论。它声称能把你的每一个雇员都安排在适合他的个性和品格的理想位置上。这种理论将人分为“智力型”和“勇气型”两大类。属于“智力型”的人能做出理智的决定,总是知道该做什么;属于“勇气型”的人则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以上谈到的理论公式,只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一部分。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年轻人带着“管理硕士”的头衔从管理学院毕业。这些苦读科学管理多年的年轻人,带着满脑子的理论、公式和案例走进企业管理领域。如果这些管理硕士还算聪明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公式和化学家与物理学家在实验室里运用的公式是大不一样的。真正有用的是逻辑的推论,理性的演绎和一些管理技术技巧,它们能帮助你应付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市场销售、核算、财政控制等等,这些才是管理的工具。
如果让我来一个总结的话,那么,企业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你时刻想象你是在使用一个柴炉做饭。怎样在这样原始的炉灶上做饭呢?你知道你不能控制火焰,控制空气流动的变化,所以你对每一件事都要特别谨慎小心。你依照菜谱,但总是增加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你不会严格酌量每一种作料和香料,这里洒点胡椒,那里倒点香料。然后,你开始烹调,眼睛盯着锅里,观察着温度的变化。你闻一闻,又用指头蘸一点放在口里尝尝。味道不对,你再加点什么东西。不管你在干什么,最重要的是不忘时时检查,直到菜烧好了,你才把它从灶上端开。然后,你就可以非常满意地品尝自己的杰作了。可以说成功地管理一个企业的艺术,就全部包含在烧这份菜的功夫之中了。
许多人询问我成功的诀窍。现在我把它公之于众:成功的诀窍,不管是在企业管理领域还是在生活中,就是不相信任何诀窍,没有诀窍,没有公式,没有理论。
标签: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