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性思考
张玉娇
(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 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摆脱绝对贫困,进而以更加全新的面貌,更加强劲的动力开启发展的新篇章。虽然农村的贫困问题得以消除,但全面脱贫后的健康有效发展依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思考农村脱贫地区不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及完善路径。
关键词: 脱贫治理;可持续性;完善路径
一、农村脱贫地区的可持续性内涵
谈到贫困,众所周知,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狭义的定义是指人们生活质量的低下和所需生活资料的匮乏。在我国,对于贫困的界定一般都是通过对物质生活的测评来判断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谈及2020年脱贫目标时曾说道:“要切实稳定地保障人民不愁吃穿,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努力实现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幅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准。”[1]而这里所讲到的基本都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这将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贫困除了包含有物质匮乏,还包含有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及精神贫困。克莱门特·蒙博教授指出,2015年以后的贫困不再简单地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缺乏,而是指教育、医疗、住房等这样的非物质资源的缺乏,另外还包含有现如今人们所感受到的孤独感和边缘化。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人们视野的拓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而被边缘化的感觉会使得人们产生不安全感和社会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指数。这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贫困人口的进取心,进而促使他们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这也就是所谓的精神贫困。由于精神性贫困与物质性贫困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所以对于贫困的治理不能一味地对贫困地区进行“输血”,而是应该在“输血”的过程中也要不断“造血”,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人民实现真正的脱贫,从而成为一个物质生活充足、精神生活富裕的人。而本文的脱贫治理的可持续性指的是通过对贫困地区相对脆弱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以此来增加贫困村民脱贫的资本,进而来提高贫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达到真正的减贫状态。这种状态是指原来的贫困人口能够相当正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稳定持续的提高收入,切实摆脱既定贫困线,最终真正实现脱贫[2]。
二、可持续脱贫的主要特征
对于可持续脱贫的治理模式主要有长期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征:所谓的长期性是指我国由绝对贫困转变到相对贫困状态后,脱贫人口如何持续稳定地巩固现有发展成果、发展和提高其自身生存能力。在贫困人口从初步脱贫状态转变为完全脱贫状态这一过程中,它将会需要比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更加长的时间,这将贯穿我国整个现代化的建设。
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量取小檗碱标准溶液0.5 mL、1 mL、3 mL、5 mL、7 mL及9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摇匀后分别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其峰面积。色谱条件:色谱柱为ThermoFisher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4∶7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5 nm,柱温为常温。以标准品含量(C)为横坐标,峰面积积分值(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所谓的综合性,从目的导向来讲,提高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将是脱贫可持续的重点。这不仅能帮助脱贫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还能为他们创造走上富裕所需要的条件。从治理脱贫的措施来讲,不仅要改善脱贫人口相对脆弱的生存环境,还要通过对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培育来提高脱贫人口的脱贫资本。从治理脱贫的主体来看,要注重多元化脱贫治理结构的构建,在强调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着重发挥非政府组织、企业的作用,重点突出脱贫人口的主体地位。所谓的动态性,在我国脱贫可持续发展这一长期的过程,影响脱贫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发展环境等都在不断变化当中。基于此,唯有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且要对于脱贫治理的措施进行不断的调整,只有这样脱贫可持续的目标才可以实现。
要更好的对鸡痘进行预防和控制,首先需要按照时间对养殖的鸡进行疫苗接种免疫,在此基础上定期对鸡舍进行清理和消毒,从而更好的保证鸡舍环境的卫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证鸡舍的通风顺畅和干燥,合理安排养殖密度,从而更好的减少发病的可能。在秋季到来的时候,要及时灭杀鸡舍中的蚊虫,并使用2%火碱水对鸡舍和活动环境进行充分的消毒。
三、脱贫的不可持续性表现
3.形式主义引致的不可持续发展。大多数的基层政府认为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主要就是完成上级所交代的任务,根本没有深刻地去思考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资源和自身发展能力的限制,他们所做的工作大多比较粗糙,追求的多数都是短期效果,而没有将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考虑在内。以产业发展为例,大多都是追求产业多大规模、收入多少等这样的数字化字眼,而忽略了村民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村庄的社会建设等因素。忽略了在实际中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和路子来创新优化发展路径,而只是过多地重视数字化的字眼。在数字方面更多关注的是静态数字,很少或是基本上不关注数字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脱贫人数的动态变化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所导致的返贫问题。总体而言,由于基层政府对脱贫长效性、动态性的欠考虑,使得基层政府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层面的脱贫,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相背离,从而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
2.村庄治理因素引致的不可持续发展。影响脱贫不可持续性的第一个因素则是治理人才。首先,村务管理人员素质待提高。目前,村庄中的治理人才一种是依赖传统规范选举出来的传统型治理人才,另一种是依赖自己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选举出来的新兴型治理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相对较好的受教育水平,也没有专业的治理知识,这使得他们治理的长远性值得思考。其次,村级组织由之前对资源汲取的角色转变为对资源分配的角色,这就使得村级组织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村级组织可以自己决定村级资源应该如何分配,他们还容易为了自己的私利从而与地方势力相结合形成利益集团,这将会使得大量的村级资源集聚在村组织手中[3]。再次,村级组织对于脱贫治理缺乏积极性。随着脱贫任务的推进,现如今村级干部的工资主要是由上级政府发放,与自己的绩效和工作效率关联度很小,村务工作进行的好与坏并不影响其工资的发放,这容易使得村级组织在脱贫治理中更多的表现出“无为而治”[4]。最后,村级管理后备力量的缺乏。尽管在2008年国家大力推行以大学毕业生为招聘对象的村官制度,但由于村官既不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属于事业编制当中,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积极性。另外,即使有报考的大学生,他们的动机也大多是为了今后自己的发展优势,这就导致人才流失较为严重[5]。影响脱贫不可持续性的另一个因素则是治理资源。一方面,现如今的脱贫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扶与支持所形成的。起初,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需要帮扶的领域,在这一阶段,经常导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浪费严重。之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贫资源不可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到已经脱贫的地方,如若已经脱贫的地区没有支撑自己发展的资源,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村庄集体经济弱化,村级组织缺乏内生性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关键点,村庄集体经济开始由兴旺转向衰退。自国家在2006年将农业税取消以后,村庄集体经济更是衰退至谷底,这便使得很多村庄没有了支撑村庄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的经济来源。村庄逐渐陷入负债境地,进而导致“空壳村”的出现。
三是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围绕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在产业集团及以下层级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规范下属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财务总监、国有产权代表工作程序及权责,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资本运营。燕塘乳业公司2014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广东第一家上市乳品企业。广垦橡胶集团引进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战略投资者。广垦畜牧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粤垦农业小额贷款公司引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参股。
1.易地搬迁引致的不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为例,在脱贫攻坚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贵州作为易地搬迁的主要省份之一。它的搬迁规模高达200万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次,实时同步搬迁32.5万人次,以及自行统筹资金搬迁(因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35万人次。在整个“十三五”期间,通过如此大规模人口搬迁来使他们脱贫致富,这对于贵州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那些生活在自然资本相对较贫瘠的需要帮扶的人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衡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如果找到了这样的地方,里边生活的人并不都是需要帮扶的对象,那些不需要帮扶却在本地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人是否非得搬迁?第三,如果确定搬迁,那到底应该搬迁到什么地方才能帮助他们稳定脱贫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镇化搬迁方式是贵州的最终选择,但是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都迁入城市,它们是否能在城镇中享有好的就业机会?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无形之中也会增加各方面的治理成本。在农村,左邻右舍之间经常相互帮助,虽然他们之间偶尔会有小摩擦,但是总体来说他们是相互了解、彼此熟悉的,这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如若易地搬迁,则会将原来好几个村庄合并为一个,这就会造成之前村民左邻右舍之间相识的情况发生变化。在新合并的村子里,有些村民对于本村的其他村民,甚至是村干部都不是很了解。为了使村务工作能顺利地进行,村民委员会的组成成员也不可能是来自一个村子的。他们为了给自己所属的村寨争取更多的利益,时常会明争暗斗,甚至是发生严重的争吵纠纷,这将严重影响村民委员会解决村庄事务的效率。除此之外,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明争暗斗还会影响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信任感,进而降低了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的热情与积极性。这种“去熟人化”的现象会动摇脱贫治理的社会基础,还会严重影响脱贫治理的成效。
四、完善脱贫不可持续性的路径选择
1.构建较为系统的易地搬迁长效政策机制。关于长效政策体系的构建,要重点关注村民安置点中的社区建设和村民的能力培训,努力建构异地搬迁居民的可持续生存发展和搬出地有效资源开发之间的衔接机制。例如:可以保留拆迁户在拆迁地的老房子,进而来弥补搬迁户在安置点中的不足。同时要丰富搬迁的类型,尽量做到因地制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对于那些已经搬进城市中的搬迁户,政府不仅要有效地解决其就业问题,还要积极发展他们的社区服务,进而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镇生活。
2.建设较为全面的人才库。乡村人才库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村级干部的系统化培训,进而提高其治理能力和治理素质。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村级干部关于治理能力和治理素质的培训大会,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以此来提高村级干部的治理素质和治理能力。另外,为了提高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将他们的工资与村庄的利益挂钩,以此来消除无为而治的现象。二是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引进大学生,为村庄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延长其工作年限,将村官纳入行政体制等等这些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基层锻炼。三是对贫困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并参与村务相关的治理工作。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在贫困治理当中,贫困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将是脱贫的直接享有者,与此同时,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贫困农民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转变自己贫困的命运。贫困人口想要脱贫致富,最终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只用贫苦农民充分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贫困治理当中,想要彻底地摆脱贫困就指日可待了。
3.以党建为抓手,牢固社会基础。党建工作是要真正地培养为民思想,将所有村民团结到一起,进而巩固社会基础。在这一过程当中,想要改变形式主义就必须引进专业化的社会建设理念和技术。但凡是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都必须接受专业的社会建设理念和技术的培训,让这些基层的党员干部掌握专业的管理方法,进而可以与村民进行专业的沟通与协调。只有基层党组织能够真正起到凝聚民心、调动村民积极性的作用,才能通过党建将农村发展和脱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社会基础和力量。
五、结语
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稳步持续的推进,脱贫地区的相关工作也不断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地为贫困地区谋福祉,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需求,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切实维护贫困人口的根本利益。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它不只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涉及到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生计的相关问题。基于此,对于贫困户的相关扶贫工作不能简单地只看眼前的成效,要更加注重贫困户脱贫后的后续发展问题,只有这样贫困户才是真正的脱贫,而不会返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凌经球.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创新与治理结构转型:对若干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元洪,桂华.村级治理中的组织脱嵌与谋利结构[J].东南学术,2016,(6):83-88.
[4]孙国峰,郑亚瑜.精准扶贫下农村反贫困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7,(3):122-129.
[5]鲁文杰.大学生村庄现状及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研究——以武威市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30-0019-02
收稿日期: 2019-06-18
作者简介: 张玉娇(1993-),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从事民生政治、社会保障研究。
[责任编辑 刘娇娇]
标签:脱贫治理论文; 可持续性论文; 完善路径论文;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