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和常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_王文霞

介入治疗和常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_王文霞

王文霞

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江苏 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 为探讨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在2011年-2014年我院共收治发病时间在7h—10天之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26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常规的单纯抗凝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剩余26例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后溶栓治疗(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记录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如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患肢腿围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的康复周期,对患者的所有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患肢腿围均有好转,但是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进行对比,试验组患者的治疗周期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有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想比较,患者的治疗周期明显缩短,并且患者的临床效果更好。

【关键词】介入治疗;常规治疗;临床治疗对比

[中图分类号] R65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14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是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该病治疗不及时,对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发生肺栓塞甚至会危及生命。在临床中常规的治疗方法为单纯抗凝治疗法,但是该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存在很多的弊端,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康复周期很长。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多,尤其单纯抗凝治疗不能减少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生率,因此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治疗,我院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采用介入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使用时,溶栓导管植入血栓中,根据血栓的长度选择不同侧孔长度的溶栓导管,用药时可使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有利于血栓充分快速溶解,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生率,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到2014年我院一共诊断出发病时间在7h—10天之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52人,其中男性患者27人,女性患者有25人,年龄主要在23岁—8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7.2岁,左肢患病的患者有37例,右肢患病的患者有15例,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均在7h—10天之间,平均发病时间为5天,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该病的病理情况,并且患者的性别、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对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均没有其他的相关症状,在临床治疗前对患者说明本次临床治疗所用的方法,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临床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的意愿自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本次统计的所有患者中均符合该病的病理,因此所有患者的数据统计具有使用价值,参考性强。

1.2方法

根据患者的意愿选择治疗方法,其中有26例患者选择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单纯抗凝治疗方法设置为对照组,剩余26例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置管溶栓治疗,每位患者安排一名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开始对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与整理,患者出院后就行不定期回访,随后将患者的资料交予主治医生进行分析[1]。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然后行单纯抗凝性治疗。护理人员让患者卧床进行休息,并且抬高患者患肢,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日服用华法令,患者的用药量控制在每日2.5毫克到7.5毫克之间,开始时每日用药控制2.5毫克,随着患者用药时间可进行药量变化,但是每日患者的最大量不能超过7.5毫克。医生在治疗中主要观察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化时间的比值达到2-3之间时,将不再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钙皮注射,并且注射的时间约一周左右,。患者在治疗中每日在护理人员的安排下进行服用迈之灵+足泵治疗,并对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改善患者的微循环[2]。

试验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诊断,在患者入院后行对患者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然后对其进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导管接0.9%氯化钠50毫升+尿激酶20万单位以每小时5毫升泵入,3-5天后拔除溶栓导管及取出滤器,在患者的溶栓过程中结合抗凝治疗[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将得到数据通过t方法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n表示,并进行卡方检查,实验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本次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护理人员在治疗患者的前后对患者的大腿直径进行统计与分析,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大腿平均直径为47.23+5.01,试验组患者的大腿直径为47.53+2.6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大腿直径均有好转,但是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同时间内比对照组效果明显,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质量前后的大腿直径比较

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26 47.23+5 .01 45.23+6.21

观察组26 47.53+2.61 43.25+5.12

随后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康复周期进行统计,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时间一般为治疗后的7—15天,患者的身体逐渐开始恢复,平均时间在5.25+1.2天,试验组患者出现好转的实际时间明显好于观察组,一般在之后的1—5天内会出现好转现象,平均时间在3.5+2.1天,具体数据统计如表格2

表2 两组患者质量的明显好转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明显好转时间

对照组26 10.25+1.2

观察组26 3.5+2.1

3.讨论与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发病原因在还没有明确的总结出来,但是在我国较为公认的致病因素,主要由于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现象,或患者的血液出现淤滞并且血管内膜遭到损伤,通过临床治疗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的不良习惯所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患者有吸烟史或有高血压病史,并且患者的心功能不全,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除此之外就是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发病率会不断上升[4]。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数据显示,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从临床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试验组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降低了患者的生理痛苦,让患者能有效的配合治疗,由于肢体等疾病对患者的患病后在心理上存在负担,在较短的时间内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心理会受到打击。当患者出现这样的心理问题时。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心态上的问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5],并且部分患者会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服用的药物很多,这对药物的控制也很重要,在临床治疗药物不按时服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周期,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使用介入治疗法。该方法的主要优势对于医护人员方面看来,操作起来与常规治疗方法比较相对简单,对于患者来说,该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见效快,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患者能快速感觉身体的恢复,对于该病的治疗增加信心,在后期的治疗中,更能有效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学效果,缩短了患者的治疗周期,因此,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中,一般对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法配合后期专业护理,对患者进行更多的沟通,患者的康复周期缩短,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汉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王孝高.单纯球囊扩张与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D].蚌埠医学院,2013.

[3]豆贝贝.践行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子宫全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

[4]符小玲.舒适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安徽医药,2014,03:574-575.

[5]李春会.中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集束化干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论文作者:王文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  ;  ;  ;  ;  ;  ;  ;  

介入治疗和常规方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_王文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