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乃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指导思想或操作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蕴意。它往往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精神风貌。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能被人们所品评与体验。也正因为愉快教学涉及到如此之多的教学要素和方方面面,如何将它们协调统一起来形成某种易于操作的理论模式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师生良好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氛围,是形成学生愉悦心理的前提。
一、微笑是情感建立的基础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的愉悦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想学、能学。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得从古人所说的“亲”字入手。怎样才能“亲”,怎样才会“亲”?我想首先应该是让学生有愉悦的心情来接受你的教学,能达到这种效果,微笑是第一“法宝”。因此,在教学中,微笑是挖掘学生情感的“敲门砖”。记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了一位对学生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做法都会感到迷惑。同样,在初中课文中,魏巍的《我的老师》描写了一位和蔼、面带笑容的女老师,学生学后都用这位老师的形象来衡量自己的老师。从两位文豪的笔下,我们清楚地可以看出微笑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把寄以深情的微笑给予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轻松、愉快,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愉悦、融洽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二、重视情境教学
俄国伟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要感动人,先要自己燃烧。”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先要情动于中,然后才能形于外。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有饱满的情绪、鲜明的爱憎观,才会感染学生、引起共鸣,学生才会对知识学得透、学得活。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理接触。”这就要求达到以情激情,做到感情动人。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个氛围,需要一个感情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做到广采博览,如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采用辅助情境教学,如录音机、幻灯片和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氛围中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或形象生动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真切感受,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这样,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有如身临其境,既放开了想象的思维,又打开了创造的灵感,使学生的多种潜能在愉悦的感情碰撞中得以发挥。
三、让学生尽量展示自己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而悲观失望、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效率。现代语文教学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将学生视为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语文教学又是一门艺术,学生的学习情趣需要教师去调动。当学生心理处于压抑、不满甚至恐惧之中时,它会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十五六岁的学生,从生理角度看,正处于发育期,也是喜欢出风头、爱表现的时期。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管学习成绩差与优,一个问题提出来,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而且争相举手回答,但若是长时间对某位同学举手视而不见,不让他回答问题,他便会感觉教师不重视他,心里不愉快,就会丧失信心,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经常激励和鼓舞学生,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课堂充溢着学习情绪、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那么,“学生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语)。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处于轻松、宽心、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时,其智力活动增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思路宽阔,想象力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相反,处于厌烦、消极、压抑的气氛中,学生的智力活动会受到抑制,思维变得拘谨呆板,思路狭窄,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愉快教学模式是教学艺术成熟、教学能力日臻完美、教学效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切优秀语文教师应当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
论文作者:毛兴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氛围论文; 愉快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愉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