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玉 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乡泗井水小学 湖北 巴东 444333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行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型课程。该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包括品德、劳动社会和科学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132-01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社会生活”、“学会认识人生”、“学会超越自我”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以生为本,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结合起来,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品德的魅力与力量。
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基于小学生单纯、好奇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小学生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有什么困惑,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引导,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解决,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因此,在教学时应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的有实效性与针对性。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拓展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拓展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让学生在真正的体验与经历中感受与实践,得出内心的结论。
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丰富内容,进行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应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交通连四方》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这种对知识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的心态。在教学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
四、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发现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
在情景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动、接纳;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在发现问题、运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教学的价值等。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在教学中,精彩的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导入新课,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一过程,那就更加事半功倍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语言精炼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学科语言准确生动、用词规范精炼,表述清楚,有层次,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良好思维,收到润雨无声的效果。教学语言要幽默,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幽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是教师的性格、修养、智慧的表现。幽默,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地实现教学的意图。学生也普遍欢迎富于幽默感的教师,而对那些过于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则大多持一种敬畏的态度。诙谐幽默的语言具有神奇的诱惑力,可起到活跃气氛、启迪心智、激发兴趣的作用,每当我们开怀大笑后,常常会感到精神振奋,课堂教学的气氛随之达到高潮。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教学”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拓展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丰富内容,进行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廖玉香.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4).
[2]李芬.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6(1).
[3]陈玉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小学品德与社会学导式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J].未来英才,2016(1).
论文作者:王功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课堂论文; 社会生活论文; 教师论文; 儿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9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