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陆万里

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陆万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于智能建筑工程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为了提高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从而保证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处于正常运转状态,进而为施工单位节约更多成本,便有必要在综述雷电防护技术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的雷电防护要求,以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为切入点,就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雷电防护技术;智能建筑工程;应用措施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智能建筑工程的防雷要求,智能建筑工程的作业重心逐步向现代雷电防护技术转变。其中,雷电防护指电力系统、建筑工程及其他设备防范雷电损害的技术手段;智能建筑指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优化组合建筑工程的管理、服务、系统及结构,为用户提供便利、舒适、高效及人性化建筑环境的技术,由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建筑技术构成,属于集现代科技大成的“产物”。鉴于此,本文针对智能建筑工程中应用现代雷电防护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智能建筑工程的雷电防护要求

建筑工程的类型不同,其雷电防护技术也不尽相同,例如:预防直击雷的外部防雷装置及预防闪电电涌入侵的内部装置[1]。同时,一旦建筑工程内存放重要设备或设备所处的磁场环境及闪电电涌无法满足雷电防护要求时,必须实行电磁脉冲的防雷措施,对于被保护的底电子设备或系统,给予接地及等电位连接保护。按防护雷电的类型,智能建筑防雷技术可分为内部防雷及外部防雷。其中,外部防雷又可细分为接地装置、引下线及接闪线,适用于预防直击雷;内部防雷又可细分为浪涌保护器、合理布线、屏蔽、共用接地装置及等电位连接,适用于预防雷击电磁效应[2]。现阶段,建筑工程外部防雷系统的设计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例如:《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规范(GB50047-2014)》等。除外部防雷装置外,建筑工程必须设立预防闪电电涌入侵的防雷装置,即将内部防雷装置的等电位与建筑工程中电子信息系统、金属装置、地下室及地面处的金属管线相连接,其距离符合工程间隔的设计要求。

2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与引下线

在实际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通常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即防雷接地与工频接地、电子设备信号接地、逻辑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等共用一个接地极,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Ψ,这时可利用建筑物的结构柱、地梁、桩基、承台等内部的主筋连通作为自然接地体。在实际施工中,一般要求结构基础钢筋采用焊接、绑扎等可靠连接方式,采用2根截面积≥16mm2的结构钢筋通长连通。所有金属件的连接方式及截面积均应满足防雷规范要求,并与引下线金属结构钢筋焊接连通。在接地系统施工完成后,还应及时进行接地电阻的测量工作,以保证接地电阻值满足共用接地要求。防雷引下线的设置通常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内的主筋(每处截面≥16mm2,根数不少于2根),采用焊接连接和直螺纹连接,且所有连接方式及截面均应满足防雷规范的要求。同时,引下线应按最短路径接至接地体,且应固定牢固可靠,其间距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3]。引下线与接闪器、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采取防腐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建筑物本身结构基础钢筋作为防雷接地体和防雷引下线,既可满足共用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规范对引下线的截面要求,可节省大量有色金属,对降低工程成本起到积极作用。

3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策略

3.1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外部防雷

外部防雷系统可分为接地装置、引下线及接闪线。其中,接闪器由接闪杆、接闪线及接闪网构成。引下线指连通接地装置与接闪器的金属导体,是将接闪器所引导的雷电电流引入大地的“直达通道”。引下线的数量直接决定雷电电流的分流效果,引下线数量越多,每根引下线的通过电流越少,其强度及感应范围越小。因此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以工程要求为前提,尽量增加引下线的数量,合理规定引下线的间距,避免引下长度过长,减少引下线长度,有助于保护微电子设备。同时,充分发挥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特别是钢筋,提高引下环节的安全性,节约成本投入,例如:建筑工程内幕墙金属立柱、消防梯、钢柱、钢筋等金属构件均适宜为引下线。工作人员通过螺栓、螺钉、缝接、卷边压接、熔焊及铜锌合金焊等方法,保证各部件间形成电气贯通,确保引下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弱电设备所处位置不存在共用接地体,必须单独设置接地体。同时,为了节约成本投入,尽量以建筑工程为自然接地体,若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电阻无法满足工程要求时,再适当添加人工接地体[3]。一般情况下,共用接地系统以建筑基础为接地电极,其电阻不高于1欧,明确接地电阻后,结合设备接地电阻的实际要求,取最小值,但是接地电阻值的估算准确性偏低,无法作为判断雷电防护效果的唯一标准,特别是针对电阻要求高的电子设备,一旦建筑基础的接地电阻无法满足设备要求,必须于室外添加电极,与建筑共用接地系统相连接,形成完整的共用接地系统。

3.2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内部防雷

在智能建筑工程中,不仅需要做好外部防雷,内部防雷系统必不可少。内部防雷系统不仅能有效预防雷电二次效应及雷电反击,还能避免地下及地面金属连接物的高电位入侵风险,其电磁脉冲措施主要保护建筑工程内电子系统、电气系统及其线路设备。内部防雷可分为限压、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及屏蔽[2]。其中,屏蔽属于雷电防护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具体措施为:充分发挥建筑工程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形成六面体的格栅型屏蔽空间;所有的电子系统及电气系统穿过金属管,管端与接地装置相连接;设立封闭金属层于设备仪器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大对于机房室内外线缆的重视程度,避免线缆雷击事故。相较于其他防护手段,屏蔽的优势显著,能有效预防外来电磁能量进入重要区域,预防干扰敏感电磁设备,限制内部辐射电磁能量泄露,预防电磁干扰设备及环境,完成感应电流的分散。合理布线能有效减轻电子系统及电气系统的雷电感应过电压水平,具备显著价值作用[5]。同时,室外线路必须远离雷电接闪系统;室内线路必须接地引线。由实践经验可得出,将电气系统的线路与电子系统的线路分别穿进金属管内,与建筑工程的共用接电系统相连接,此类布线模式的防雷电效果良好,电磁感应小。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布线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线缆自身形成的电磁感应环路面积。

4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建筑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逐步成熟,为了提高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及质量,加快智能建筑工程中雷电防护技术的变革,综述雷电防护技术的概念,分析智能建筑工程的雷电防护要求,以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为切入点,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具备显著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瞿明,万瑞霞. 智能建筑雷电防护技术的应用研究[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04):89-91.

[2]楼琦,程育红,朱俊巍. 智能建筑的雷电防护措施[J]. 浙江建筑,2013,30(07):60-63.

[3]李承昊. 智能建筑的几种有效防雷接地技术措施[J]. 科技资讯,2016,14(10):24+26.

[4]李钢,李杏. 智能建筑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核心技术分析[J]. 建筑知识,2016,36(06):64-65.

[5]肖大明. 浅谈智能建筑工程的防雷及接地[J]. 低碳世界,2016(23):146-147.

论文作者:陆万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在智能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究论文_陆万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