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时肠道益生菌的作用探讨论文_张晶波,李争,肖强

张晶波 李争 肖强

(滨州医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属于一种非酒精所引发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是变现为肝脏细胞逐渐的脂肪化。这种疾病在我国大量存在。据研究发现,肠道内的一些益生菌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人体内的肠道菌种情况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的产生原因出发,通过临床案例,具体的探讨了肠道益生菌对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益生菌;生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35-02

1.引言

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病例在我国数量较多,这种疾病的主要表现为无炎症的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病症。这种疾病的男性病例较女性病例要多得多,因为这种基本主要是因为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还没有较为科学的方法,现在有些人开始研究肠道益生菌对于NAFLD的治疗作用,这种方式治疗的成本极低,而且效果不错,临床表明,这种治疗方式有望成为治疗NAFLD的一种新方法。

2.人体中的肠道菌群情况

人体的肠道中寄存了大量的细菌,约为1500种左右,总数也高达10~100万亿。并且,其中厌氧性的细菌占了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也及其多。每个人的肠道细菌数量都是不一样的,会受到肠道PH值、肠道蠕动情况、营养情况以及人的身体状况的影响而变化。人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肠道内的生态稳定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帮助肠道调节内部环境,促进人体健康。并且,有些益生菌还对人体的疾病很强的影响力。

3.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机制

Day等通过“双击”理论来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机理,“双击”理论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主要是通过两次生理“击打”的情况下造成的:第一次的击打主要表现为人体过度肥胖、脂类的代谢出现问题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原因,引发了脂肪质在体内的过度积累以及胰岛素的异常抵抗,使得人体的肝细胞发生了脂肪化的病变。再次基础上,又会引发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失调,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 生成增加,导致肝细胞出现炎症浸润、坏死,发生NASH。目前,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在第二次打击的基础上,还可能引发第三次的打击,加重了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恶化,甚至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病变出点。

4.肠道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治疗作用临床实践

4.1 病例样本选取与治疗方法

4.1.1病例样本选取 本文中选取了2012年到2015年搜集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为研究样本,这些样本入选的条件为:年龄18~65岁,符合了2010年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标准》的病例,并且排除妊娠妇女、精神病患者、过敏性体质患者等。最后对着12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是对照组,一组是治疗组,各组60人。

4.1.2治疗方法 对治疗组每天两次口服840mg培菲康,对照组不服用相关的药物,治疗周期为3个月,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也不能服用其他降脂、降血糖、保肝等药物。

4.2 实验指标的选取

4.2.1血清学指标 包括了空腹血清 ALT、AST、GGT。

4.2.2超声影像学指标 用直方图技术对脂肪肝做定量分析,测量同一切面不同深度的肝组织回声,算其衰减系数,评价脂肪肝程度。

4.2.3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AS9.2来对实验的病例各方面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的材料采用“±标准差”,计数的数值采用利率来表示。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运用t检验方法来检验,率的比较则用χ2检验;在统计的过程中P<0.05的标准来进行双侧检验。

4.3 数据处理结果

4.3.1样本有效性 在120例实验病例中,对照组有7例中途终止实验,治疗组有5例终止了实验,也就是说,最终用于统计的样本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3例,仍然占了绝大多数比重,实验样本有效。

4.3.2肝功能指标评价 肝功能评价指标主要有:ALT、AST、GGT三项,在实验过后,经过双侧检验P<0.05发现,治疗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指标具有统计学效力,统计结果为(如表1)。

5.讨论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患者ALT、AST、GGT显著下降、超声肝脏脂肪定量明显减少。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不良性反映。从而表明,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过程中,肠道的益生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治疗成本较低,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王露菲,陆峻君.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3):50-51.

[2]姚晓敏,李燕.肠道微生态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4):67-70.

[3]冯丽英,沈颖娟,于书雷.益生菌类制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7):93-96.

论文作者:张晶波,李争,肖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5

标签:;  ;  ;  ;  ;  ;  ;  ;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时肠道益生菌的作用探讨论文_张晶波,李争,肖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