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娟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肩一小学 514000
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最佳情境,拓宽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操作情境,启动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表明,他们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小学生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计算、运算时常常要依赖具体事物;在进行应用题解答时,也需要进行图解,使问题形象化,借助于形象进行思考;在解答几何题时,更要利用形象使问题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猜想。
1.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硬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底10厘米,高6厘米,面积30平方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为什么呢?做试验证明:通过这个试验,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面积是原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2.上述演示结束后,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底10厘米,高6厘米),算出它的面积10×6=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面积。剪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同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肯定剪开的三角形面积是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上面两个试验,让学生尝试说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证明了猜想是正确的。上面用“分”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下面再用“合”的方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证明了“三角形面积=底×高÷2”的正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变换的思考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积极思维。
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教师一上课就说:“这节课我们先来做猜谜游戏。”同学们听了都十分高兴,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讲述:“同学们,不论你们说出几位数,老师不用计算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不信,试试看。”同学们举出的数愈来愈大,教师一一回答,学生又通过计算验证答案。这时,大家都很惊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教师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解开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正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得”的道理所在。
三、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2、20、200”,教师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符号将这三个数连等起来?学生感到新奇,顿时全班同学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又趁机提出:“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学生一听,情绪高涨,思维更加积极,有的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有的坐立不安交头接耳,有的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炸开了锅: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老师接着说:“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兴趣情境,造成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探求知识的活动中。
四、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作者:陈海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创造性思维论文; 面积论文; 思维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论文;